“温室气体强制减排只是起点,引导与激励全社会积极主动地自愿减排,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院长罗琦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开展全国性的自愿减排交易试点,大力支持和鼓励自愿减排项目。
罗琦告诉记者,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1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各国都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我国在世界上也承诺了到2020年及2030年的减排目标,因此应该加快发展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罗琦说。
据悉,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经在七个省市全面启动了碳交易试点,2015年度碳市场交易总量大约6600万吨。
但在罗琦看来,“在目前国内碳排放权实行配额管理制度下,不排除部分控排主体在没有减排作为的情况下,仍有视作减排成果的结余配额转让,实际交易标的仅仅是没有用掉的配额。”
罗琦认为,现行政策下,实际上国家对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签发管理是极其严格的,监督和制衡贯穿项目立项到签发减排量全过程,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均有保障,应更加支持自愿减排项目。
罗琦建议,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的自愿减排交易试点。一方面,对自愿减排项目的支持政策至少与配额管理并重;另一方面,取消对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区域限制,支持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国内市场实现全域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