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朱寅女士还是在两三年前的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职工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记忆里,当时朱寅女士作为举办方代表,一直坐在会议桌一端倾听并记录专家的发言,气质娴静优雅。总结发言时,她谈吐不凡,对职工文学创作有不少真知灼见。我感到她是一位出色的职工文学创作管理者。
得知她将推出散文集,我颇感出乎意料。我从没想到她也提笔为文,并且集腋成裘,能出文集了。再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她作为职工文学创作管理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她耳濡目染,成为一名业余作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书名《杏花春雪》一下子就使人想到“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等诗词。一个人心里常驻杏花春雪,想不成为作家也难。
开篇即是《杏花春雪》,朱寅女士以篇名做了书名。这篇文章通过现实和往事的交织,写了自己与父母之间以及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故事,由雪花飘落到哪里便会融化到哪里,并成为哪里的一部分,进而感悟人生,“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文章强调了传承优良家风对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往下读,无论是关于军营往事、家长里短,还是关于大千世界,都可以在她温婉细腻的叙述中,感受到中原这片土地上的醇厚人情。微风轻起的思念与爱恋,可以触摸的日常琐细,被朱寅女士写出了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一般的光泽与律动。文字有情,便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虽然朱寅女士写作的时间不长,但我能从文字中感觉到她在艺术上别出心裁的追求。譬如《春天的颜色》一文,人们通常的写法无非是描写春天花草树木色彩缤纷,进而表达自己对见到美好事物的欣喜。而朱寅女士的文字却从孩子们关于春天是什么颜色的讨论写起,“春天是绿色的”“春天是粉色的”“春天是彩色的”……孩子们的说法都对,那么春天在成年人的眼里是什么颜色呢?朱寅女士写自己去商场买了一件杏黄色的毛衣,不仅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同事,甚至为街头增添了一抹流动的色彩。
这样的文字向善、向美,且鲜活,字里行间跳动着喜悦,流淌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散文创作的独特性,为历代散文大家所推崇。散文的别出心裁,不仅体现在思想和结构上,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能让读者眼睛一亮。朱寅女士在《冬天的味道》中写自己在冬至这天没吃饺子,很担心耳朵被冻掉。文字幽默、风趣。民间有这样的顺口溜:“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读到这里,我不由发出会心一笑。冬天是什么味道呢?朱寅女士在文章中把冬天的味道说成“是一锅热腾腾的豆腐”“是酸菜炖粉条”“是想念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牵挂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她把无形的东西具象化,就很抓人眼球,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往下读。
在《杏花春雪》这部散文集中,朱寅女士围绕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展开叙事,所以这部散文集的叙事是真实的,情感是真诚的。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职场、市井、山水,作者轻笔过处,营造了一个温暖亲切、竹林松下好友聊天式的散文意境。《我的书香情结》一文中写道:“最近,我家又制订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终身读书,在读书中享受生活。”于是,我相信,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朱寅女士还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学修为,还会为我们奉献更美、更精彩的文学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