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深度阅读

比亚迪不牵头,深圳氢能产业该如何破局?

玖牛投资发布时间:2020-08-11 10:30:49  作者:邱月盈

  作者:邱月盈 博士 玖牛投资 董事长/CEO

  导读:能源科技和信息科技是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条主线。深圳信息产业发达,能源产业不发达。 深圳想发展氢能产业,需要在国家燃料电池版“十城千辆”政策出台前厘清产业发展逻辑、选择合适方式,争取搭上可能是最后一列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列车。意义在于:(1)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将助力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保障产业结构安全;(2)在中美科技“脱钩”后,深圳应该考虑将发展重心放在氢能源上,将氢能纳入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通过突破大规模绿氢制备技术瓶颈来抢占国际能源科技高地;(3)信息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孵化分布式能源互联网产业,代表中国主导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耀眼的城市,深圳在氢能汽车产业上黯淡无光。面对佛山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领跑、广州率先从南部氢能中心布局,深圳目前选择按兵不动,至今仍是无站、无车、无政策。令人不解的是,深圳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吃螃蟹者,为何在氢能汽车新路线布局上会如此犹豫?业内观点认为,比亚迪不牵头影响了深圳政府发展氢能产业的积极性。

  回顾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纯电动汽车由整车厂主导发展,截止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却主要由核心零部件企业主导。但在国际市场上整车厂仍是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日本丰田、韩国现代。新能源汽车有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两个主要技术路线。比亚迪一直在坚持纯电动不放,深圳就没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比亚迪是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言人,最适合牵头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但锂电和氢电有竞争,比亚迪整车厂又是锂电池产业推动者和补贴最大收益者,自然没有动力转换氢电路线。没有知名企业牵头,深圳政府不愿冒着开罪比亚迪风险轻易的支持氢能汽车产业。换句话说,在氢能产业赛道上,已经“成年”的深圳与和正在“壮年”的比亚迪相互捆绑,一起陷入“创新者窘境”。

  在全球低碳发展和能源结构变革的大背景下,世界大国纷纷在抢占氢能经济产业高地。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爆发在即,尴尬的是,比亚迪不牵头,深圳的氢能产业该如何破局?

  氢云链认为,简单把深圳氢能产业发展慢的锅甩给比亚迪是不合理的。政府的产业路径依赖、不熟悉产业发展逻辑、部分资源禀赋缺失、发展意愿不足才是深圳氢能产业发展缓慢的内因。若深圳氢能产业规划清晰,作为整车厂的比亚迪不可能不参与当地示范建设项目。有产业政策支持,即使没有比亚迪牵头,深圳也有产业基础、技术储备发展成为中国氢能产业重要一极。

  正如比亚迪、特斯拉的理想并非简单的车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科技帝国,氢云链认为,在中美科技“脱钩”后,深圳发展氢能产业的重心应该考虑放在氢能源上,将氢能纳入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抢占国际能源科技高地,代表中国主导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这个任务极具挑战,需要“成年”的深圳与“壮年”的比亚迪松开捆绑,一起跳出“创新者窘境”,再次以创新者身份在新赛道起跑。换句话说,深圳氢能产业的破局者不是比亚迪,只能是深圳政府自己。

  一、深圳与比亚迪陷入“创新者窘境”危机

  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爆发在即:一是头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带来赚钱预期,如亿华通IPO获批、尼古拉借壳上市成功;二是燃料电池汽车“十城千辆”示范项目即将启动。二级市场造富效应和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红利点燃了市场热情,无论有无涉氢产业,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产业布局速度。氢云链数据库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有37项国家和省市地方氢能政策密集发布。

  以广州为例,在黄埔区、开发区提出“氢能十条后”,广州在市级层面迅速跟进,快速完成了讨论、调研和文件撰写工作,并抢在端午节前日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定位南部氢能产业中心、网络枢纽和氢能交易中心,抢先一步的广州必然会挤占深圳布局空间。

  珠三角氢能产业集群是中国氢能产业代表。早期产业领跑者却是基础最弱的佛山,纯电动汽车产业发达的广州和深圳反而落后。此次广州抢占南部产业高地,必将引发大湾区氢能产业格局变动。面对佛山、广州之间的赛跑,深圳保持观望状态。深圳曾经是全国新能源汽车吃螃蟹者,在一条新的重要赛道上甚至还不能称之为“追赶者”而是“待起跑者”。

  锂电和氢电技术差异大,转换成本高。氢云链认为,当初比亚迪不选择三元电池路线,与现在不选择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本质相似:由于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还算“锋利”,暂时还能维持比亚迪市场客户价值网路运转。疫情之下,车市寒冬,比亚迪没有余粮也无暇涉足新技术赛道。

  由此可见,曾经新能源汽车吃螃蟹者已经“成年”,曾经的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先者正在步入“壮年”。在氢能产业赛道上,已经“成年”的深圳与和正在“壮年”的比亚迪相互掣肘,陷入很多成熟大企业难以突破的“创新者窘境”。

  曾经错判三元电池路线和宁德时代崛起使比亚迪让出锂电龙头地位,现在就算放弃氢能汽车路线也还有生存空间。相比之下,以创新精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定位的深圳,如果这次低估了氢能科技引发“能源革命”的颠覆性影响的后果会如何?

  1、危及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

  2019年特斯拉用了357天时间把上海临港新区的一片农田变成了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2020 年1月7日,特斯拉首批国产Model3实现大批量交付,价格降至30万元以下,同时正式宣布启动Model Y 项目。特斯拉在上海量产有 “鲶鱼”效应,而定价30万以下价格策略更像是对国产自主品牌的“屠龙之术”。MODEL 3降价冲击最大的就是比亚迪市场。为应对特斯拉,比亚迪拿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5G技术的量产车比亚迪汉来迎战,比亚迪汉在自主品牌中算得上惊艳,但作为追赶者,估计长期内比亚迪乘用车销售“攻”、”守”压力都不小!

  相比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低温性能好,在长途、重载场景优势明显,未来几年在物流等领域会有较快的增长。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主要应用在商用车,深圳和比亚迪放弃氢能汽车等于拱手让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份额。如果考虑到汽车产业结构安全,未来一旦出现比亚迪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被“双杀”局面,若没有其他的市场支撑,比亚迪的汽车板块将难以为继。作为深圳汽车产业的代表,比亚迪的衰落可能危及到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

  2、错失能源结构变革发展新机遇

  氢云链认为,中美科技“脱钩”后,能支撑未来中国继续繁荣的核心力量是与中国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相关。那么,发展氢能科技及其关联产业培育,能否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

  这里用0=1

  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0%以上,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以上;各类智慧能源应用的将进入消费领域,年经济产值超过30万亿元以上。

  “人贵、房贵、地少、没氢源,深圳没有空间承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针对这些困难,氢云链认为,这些资源约束既是不利条件,也是中美科技“脱钩”后,倒逼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构建“去美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动力。

  氢能产业涵盖的技术体系十分庞大,对科技发展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强。所以发展氢能科技符合深圳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世界创新城市定位。如果深圳能够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核能制氢的产业化技术上取得实质突破,发挥氢在能源一体化中的桥梁作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为主导国际氢能产业化技术来源方,不但可以解决深圳能源匮乏和降成本问题,也可以奠定深圳在全球的新能源科技的领先地位。若放弃,深圳可能错失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发展机遇。

图1 深圳各地发展阶段的城市定位

  如何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突破“创新者窘境”补齐深圳绿色能源独立短板?氢云链认为,简单将深圳氢能产业落后原因甩锅给比亚迪是不合理的。政府的产业路径依赖、不熟悉产业发展逻辑、部分资源禀赋缺失、发展意愿不足更适合来解释和改变深圳氢能产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

  二、比亚迪为何要放弃氢电汽车新赛道?

  政府采购是新兴产业获取支撑的重要方式。无论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客车都是规模化前政府示范推广的起点,所以,客车厂商比乘用车厂商对于新技术路线布局更早。

  如下图1所示,在2019年新能源客车销量排行榜前10的企业中,有8家的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登上工信部产品目录,珠海银隆也展出过燃料电池大巴,只有比亚迪在国内没有燃料电池车型项目。而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在燃料电池汽车上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表1 2019年新能源客车销量排行榜

  氢云链认为,比亚迪在此之前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原因包括技术差异、财务状况、云轨经验和路径依赖四个方面影响。

  1、锂电与氢电技术差异大

  尽管都是“电池”,锂电和氢燃料电池一个是储能电池,一个是化学电池,二者技术路线差异较大。从锂电进入氢电领域在技术上不是“延伸”,而是“跨界”。从这点考虑,宁德时代、比亚迪两位锂电巨头不做氢燃料电池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图2 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原理图

  氢云链认为,比亚迪不是单纯的锂电池厂商,还是一家有商用车业务的整车厂。市场成熟期,比亚迪闭环体系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商业模式不能够适应市场化竞争,所以比亚迪正在将锂电池业务、三电业务、电子业务、代工业务逐渐剥离单独上市。

  而在丰田选择双路线,吉利、东风、上汽等有多款燃料电池车型登上工作部产品目录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商乘并举的车企,仅从技术角度出发,比亚迪忽视燃料电池汽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2、财务困境不支持投资新技术

  比亚迪2019年年报显示,其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14亿元,同比下降41.93%。其中,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632.66亿元,同比下降16.76%。

  在2019年补贴大幅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复逆势增长的态势,甚至在6月乘用车实现止跌后,新能源汽车增速仍为负数。尽管仍是市场翘楚,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样大幅下滑,增长乏力。

  表2 6月比亚迪汽车销量快报

  而研发燃料电池车型支出不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更是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在资金紧缺、补贴政策不明的情况下,比亚迪会慎重对待开展燃料电池汽车业务的问题。

  3、政策变化导致云轨项目损失惨痛

  2016年,比亚迪声势浩大地进入轻轨领域,2017年便斩获了20余座城市的订单,形势一片大好。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52号文,对城市轨道建设的政策突然收紧,导致比亚迪的轻轨业务一度停摆。难以收回的庞大投资让亚迪的现金流不堪负重。痛定思痛,当下云轨业务的伤口还未痊愈,在政策不明确的情况下,比亚迪很难放手开展燃料电池汽车业务。

  4、对磷酸铁锂技术的路径依赖

  论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比亚迪在纯电动汽车上仍占有领先地位,没有业务转型的迫切需求。比亚迪由于路径依赖跟不上市场变化速度在锂电领域已经有过先例。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随着乘用车市场逐步放量,宁德时代抓住了续航这一当时最重要的指标,快速从磷酸铁锂切换到三元电池产品上。

  比亚迪却始终坚持磷酸铁锂安全性上的优势,迟迟不愿切换技术路线,刀片电池推出太晚,错失三元市场爆发红利,最终丢掉市场第一,多年来只能屈居次席。在锂电内部的技术选择上已经让比亚迪如此纠结,让比亚迪在氢电与锂电的问题上做出转型抉择怕是要难上十倍!更何况比亚迪的新业务也多与原有业务,尤其是电池业务密切相关,如云轨自带电池可离网运行、光伏业务中“光储一体化”方案等。

  实际上,比亚迪对于燃料电池存在一个从完全拒绝到尝试接受过程。2016年比亚迪公开提出 “无论是从经济性和生活效益上来讲,燃料电池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的观点;2018年比亚迪在美国与美国混动(US Hybird)合作研发了燃料电池大巴,并在投资者平台上,公开回复了投资者称对燃料电池“有相关研究”;2019年比亚迪的说辞又变为“目前没有氢燃料电池车型的规划”;

  可见,比亚迪汽车并非拒绝尝试新技术路线,是补贴政策不确定、资金不足、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暂时观望行为。

  三、深圳发展氢能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在没有专项政策支持下,深圳氢能产业野蛮生长,却也颇具优势,表现为产业链条完整,技术完备,布局高端,已经直接跨过从0到1的阶段。“有技术没示范”、“有产业没规划”是深圳氢能产业现状。接下来,国内氢能产业马上进入从1到N快速发展阶段,这就需就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规范引导来保障产业有序发展。

  1、深圳发展氢能产业的优势

  对比国内其他地区,深圳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具有“两有两无”,即“无站无规划,有车有技术”的特征,并形成了三个主要优势为:落地应用在外、技术研发在内、掌握核心技术。

  (1)落地应用在外。氢云链调研时发现,其他地区氢能产业发展带动了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延展和技术升级。目前深圳氢能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研发为支点、撬动全国资源、实现全国扩张”外延式发展模式。截至2019年,深圳市共累计注册登记774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部为中型箱式货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由于没有加氢站服务,这些车辆基本分布在广州、中山等地,无法在深圳正常运营。此外,部分深圳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产品、供应链整合能力或者一揽子商业运营服务优势,积极拓展外省市场,抢先布局各类制造基地。有意思的是,深圳这种由市场驱动、不依赖政府支持,自己走出去找市场来发展高新产业的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

  表3 深圳部分企业外地项目

  (2)技术研发在内。受益于科技支持政策体系强大,深圳的高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在没有政府公开支持下,深圳的燃料电池企业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科技创新成绩单。氢云链发现,深圳企业储备的产品和技术几乎覆盖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所有环节:从核心材料到电堆/系统再到各类应用,从氢气制备到储运再到加注,从制造设备到检测设备。没有政府站队的大肆宣传,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造势,深圳企业家已经跟随市场节奏悄悄提前完成了全产业链环节的布局,氢云链发现,即使是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地区,也难以像深圳产业链这样一般的布局齐全。

  表4 深圳燃料电池产业布局情况

  (3)掌握核心技术。善于使用“剥洋葱”方式发展产业是国内企业的特色,产业初期,往往是外层的系统能力强,但内层的核心部件及材料环节往往较为薄弱。在燃料电池系统等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之时,核心材料及零部件,如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四型储氢罐、增湿器、新型储氢方案等问题仍在困扰着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氢云链调研时发现,深圳企业家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特别强,技术布局选择高端,深圳企业现已能为核心材料及零部件系列难题全部给出解决方案——而且几乎全部是深圳本土企业自己提供。即使在氢气制备方面,在深圳还没有产业应用之下,深圳企业也提前开始解决了一系列产业化难题。

  2、深圳发展氢能产业的劣势

  有政策补贴、氢气资源多和汽车工业基础好是地方政府发展氢能源产业的三个核心竞争力。深圳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好以外,其它两项暂时不具备。深圳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发展模式。缺少具备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牵头,深圳政府不会轻易启动氢能产业政策规划的,没合适企业牵头也算是一个劣势。

  (1)资源禀赋不足

  a.缺乏氢源。深圳不发展重化工产业,缺乏廉价的副产氢源。在深圳开展小规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要从隔壁东莞、惠州等地运输氢气,导致氢气成本高昂,所以深圳要发展氢能产业必须先解决大规模氢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

  b.地价昂贵。深圳地少、人多、房贵,没有太多空间建设加氢站。居高不下的房价导致深圳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现在一些有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外迁迹象。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属于高科技制造业,也存在用地需求环节,深圳发展氢能产业要势必要考虑土地不足的约束。

  (2)发展意愿不足

  a.不缺新兴产业。深圳新兴产业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互联网服务业发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达,在纯电动技术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深圳政府没有快速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迫切需求。

  b.不了解产业逻辑。深圳缺少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发展经验,对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逻辑不清楚、氢能源未来前景不确定,对氢气安全也有恐惧。在牵头企业空缺,政府没有主动来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c.锂电产业路径依赖。深圳对纯电动汽车支持力度在全国最大,纯电动充电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纯电动客车、物流车、出租车数量和普及度在全国第一。为支持比亚迪,即使在重卡、物流等锂电与氢电交叉的领域,政府也倾向推纯电动替代方案。

  d.没有国家补贴政策。由于国家对于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比10年前纯电动汽车大幅降低。在没有国家补贴政策正式出台,锂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还算正常的情况下,深圳转换赛道、发展氢能新产业的迫切程度也大幅减弱。

  如图3所示,在这些优势和劣势分析基础上,为帮助大家理解深圳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机会与威胁,氢云链团队做了一个SWOT分析,供有需要者参考。

图3 深圳氢能产业SOWT分析

  总之,深圳发展氢能产业优势和劣势十分明显。一方面,产业基础好、起点高、布局高端;另一方面,氢源少、土地贵、锂电产业发达导致政府对发展新技术路线的意愿不足,有放弃、落选“十城千辆”示范城市名单的风险。这个示范城市名单可能是最后一趟的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列车。短期内的机会窗口还在,深圳还有准备时间。

  四、深圳如何破局?

  作为政策驱动型产业,深圳氢能产业破局不在比亚迪,关键在于深圳政府是否想发展能源产业,或者说,是否想将氢能源纳入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

  能源科技和信息科技是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条主线。深圳信息产业发达,能源产业不发达。 深圳想发展氢能产业,需要在国家燃料电池版“十城千辆”政策出台前厘清产业发展逻辑、选择合适方式,争取搭上可能是最后一列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列车。意义在于: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将助力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保障深圳汽车产业结构安全;在中美科技“脱钩”后,深圳应该考虑将发展重心放在氢能源上,将氢能纳入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通过突破大规模绿氢制备技术瓶颈来抢占国际能源科技高地;信息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孵化分布式能源互联网产业,代表中国主导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

  1、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雄厚,纯电动车示范和推广运营经验丰富。一方面,当下国内外可参考的氢能产业发展经验较多;另一方面,深圳氢能产业链也算初具规模。氢云链认为,深圳的燃料电池产业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政府发令枪声响。

  深圳与上海在发展逻辑上相似,同属技术驱动型。上海在龙头企业上汽集团领导下,在燃料电池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初步产业集聚,形成了长三角氢能产业的领导地位,牵头长三角氢能一体化工作。

  

图4 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模式

  深圳有技术人才集聚、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在产业化阶段,需要技术发展和产业推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他关于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等细节问题,国内已形成独有的经验体系。既可以企业牵头,因地制宜,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发展模式;也可以参考纯国内电动车的成功经验或者参考上海发展模式,本文就不再赘述。

  深圳燃料电池示范项目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增量示范、产业平衡。在已经完成电动化替代的领域,如公交、出租车等保留尽量原有的纯电动路线;选择那些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有优势的场景,如港口、重卡、物流车、应急电源等领域加大示范力度。

  (2)大湾区氢能一体化战略。深圳应该以跨行政区域合作方式来实现资源互补和调配。继续探索飞地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解决好深圳资源禀赋不足、深圳本土制造业企业留存问题。

  (3)防止示范项目骗补发生。项目示范要体现国家“以奖代补”的精神、建议采用数字化过程监管方式,过程补贴与终端补贴结合、政府政策与市场手段结合。

  2、氢能源产业

  中美贸易战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美科技“脱钩”引发国内对技术自主、“去美化”的创新体系、经济内循环、能源安全等问题的重视。氢云链认为,对比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大规模氢源供给、能源互联网、能源安全方向的发展对于深圳发展更加重要与急切。

  如图5所示,这里的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是指在氢能源转化和链接下,由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包括热、冷、电、气等网络融合。

图5 氢能在能源转化中的桥梁作用

  (1)深圳发展氢能源的意义

  a.能源成本。解决深圳和中国的能源自给和问题。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消耗大,能源安全、能源成本问题严重;深圳也是能源匮乏城市,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经济持续发展,能源供需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b.科技创新。中美科技“脱钩”后,国内需要构建“去美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深圳氢源不足,需要在水制氢量产技术上突破,保障未来深圳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发展。支撑未来中国继续繁荣的核心力量是与中国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相关。深圳发展氢能科技及其关联产业培育,可以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的新增长点。

  (2)深圳发展氢能源的逻辑

  国际上将氢气视为能源已经得到共识,但各国在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上并不完全一样。日本、韩国发展目标侧重新产业,目前重点在氢能终端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美国发展目标是保持技术领先,注重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欧洲则强调氢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有两个,一是能源脱碳,倡导“绿氢”;二是将氢能源作为新经济引擎,摆脱疫情影响、重振欧洲经济。深圳情况特殊,根据氢源不足,能源匮乏,有科技研发能力的三个特征,判断深圳适合参考欧洲氢能源发展目标,选择“绿氢”发展模式。

  中国其他氢能产业聚集地区多数围绕当地副产氢源的分布来展开布局,以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为主,诉求更多集中在发展产业。根据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创新城市的定位,深圳发氢能源的逻辑有三条主线,分别为能源成本、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这是基于深圳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发展机遇,也是深圳未来20年经济繁荣产业布局的考虑。

图6 深圳发展氢能源逻辑

  (3)深圳发展氢能源的机遇

  深圳信息产业发达,能源产业不发达。国家正在支持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氢能产业给了深圳发展能源产业、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能源革命的机遇。深圳应该抓住机会,将氢能源纳入大湾区能源一体化改革,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从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技术研发切入,完成保障深圳乃至广东的燃料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深圳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核电资源,高端科技人才和知名能源科研机构,另外深圳互联网产业发达,又属于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所以,深圳有能力,有必要、也有责任啃下这一块能源科技的“硬骨头”,创造未来!

  (4)大湾区能源改革红利

  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和能源互联网的最大困难并非在技术,而在于打破现有能源供给、运输、消费的利益格局。国内电网远较国外发达,同时不同能源体系间利益结构复杂,缺乏可参考的国际案例,只能自行探索。深圳是改革开放先行区,同时国家支持大湾区进行能源一体化改革,在政策环境方面深圳对比其他地区具备先天优势,最为适合探索能源体制改革的地区。

  思考:珠三角如何协同,如何对抗长三角?

  与长三角地区上海“单核”不同,珠三角地区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形成了“双核心”的模式。在珠三角的汽车产业中,广州、深圳也形成了分别围绕广汽、比亚迪的两套汽车产业链体系,存在一定竞争。佛山、东莞、惠州则更多地承担了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由于广深之间的隐性竞争,珠三角氢能产业形成协同发展注定要难于长三角,如何协调广深之间的发展矛盾,将成为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的关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德国《国家氢能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意欲借助氢能早日实现能源转型目标。氢能作为清洁、安全的能源,可以实现低碳甚至零排放,是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
竞争情报2020-08-10

能源央企纷纷入局十万亿级氢能产业

7月24日,在中石化北京举办的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多位行业专家、院士围绕氢能技术的发展、经济性和产业前景进行了探讨。
潍柴、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三巨头的氢能谋略

潍柴、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三巨头的氢能谋略

近日,在中石化组织的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潍柴集团、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高层分别介绍了在氢能产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判。
深度阅读2020-07-27
山东迎来“氢机遇”

山东迎来“氢机遇”

近日,《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这是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未来10年,山东要建成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

澳大利亚通过8个国际氢能标准,塑造“氢”未来

近日,澳大利亚正式审批并通过了八项国际氢能产业标准,以帮助塑造澳大利亚“氢”未来,助力澳大利亚将继续致力于更清洁,价格更便宜的能源未来。

约6400万美元,美国能源部公布18个氢能研究资助项目

美国能源部宣布,卡特彼勒、康明斯、尼古拉、Plug Power和3M等公司将获得约6400万美元的美国政府氢研究项目资金。这些资金将分配给18个不同的项目,以支持能源部的H2@Scale倡议,该倡议的目标是研发可负担得起的氢气生产、储存、分配和使用。
氢能经济的曙光

氢能经济的曙光

随着需求的迅速增长,人们对氢能的兴趣也在增长。很明显,能源转型的下一个重大转变将基于氢能经济,通过电解水将绿色电子转化为绿色分子,从而产生绿色氢气。
行业分析2020-07-24

全球最大绿色制氢工厂落户沙特

沙特日前和美国空气产品公司达成了“投建巨型绿色制氢工厂”的合作,预计总投资达70亿美元。该工厂配有装机4吉瓦的太阳能、风能和储能发电系统,2025年投产后有望实现650吨/日的氢产量。为了便于运输和出口,该厂还将应用“氢氨转换技术”,届时还能生产120万吨/年的氨。
衣宝廉院士:中国氢燃料电池车行业亟待破题

衣宝廉院士:中国氢燃料电池车行业亟待破题

早在2006 年,我国就将氢能与燃料电池写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此后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等国家级规划都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专家观点2020-07-17

两大央企战略合作打造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

就在上周,欧盟正式通过了《欧盟氢能战略》,计划未来十年内向氢能产业投入57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5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