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尔维亚乌日策古城,杰蒂尼亚河畔,由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乌日策绕城公路项目已开始关键的实施阶段。水电五局的海外建设者们秉承“创新、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塞尔维亚的同仁携手并肩,共同描绘这条贯通城市、连接未来的美丽公路。并肩作战的外籍同事中,测量工程师马尔科用自己的智慧与热忱,为工程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专业靠谱,技术大拿
专业、靠谱,这是同事们对马尔科的评价。“在工程行业,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应该就是这个人靠谱吧。”马尔科说,“我理解的靠谱,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专业底线,因为对于测量工程师来说,精确与可靠是最基本的要求。”
初见马尔科时是在一个普通工作日,他的办公位上整齐地摆放着数十本工程技术类书籍和厚重的规范,双联屏电脑上显示着复杂的图纸,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绘制着精细的设计图。“高手”二字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
测量工作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技术人员擅长计算、理论,但操作技能水平低,测量人员擅长仪器操作技能,但计算、建模能力又不强。这种分工的局限性影响着项目的整体效率和准确性。而马尔科从一开始就达成了在操作技能和模拟计算方面的双“封顶”。他不仅能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数值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预判潜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同时还对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掌握得炉火纯青。
乌日策项目2号特大拱桥大桥横跨杰蒂尼亚河谷,所处位置地形陡峭,传统测量方法面临较大挑战。马尔科利用无人机与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测量,通过后处理软件制作了高精度的三维地形实景图,让整个建设区域一目了然,仿佛从“上帝视角”俯瞰整个项目,所有的细节和潜在问题都能够一览无遗。他的精准数据不仅为项目的设计、施工规划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同时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作为测量工程师,马尔科的工作节奏紧凑且密集,在施工现场和办公室之间高频次的往返是每天工作的常态。施工现场的每一项测量和每一次数据采集都承载着项目进度与质量的重担,而这些正是他工作中的动力和挑战。
在特大拱桥便道的施工期间,马尔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通过测量帮助项目部严格控制便道开挖土石方工程量和边坡体形。设计资料中对便道的各项参数和开挖边坡的体形有着明确的规定,而施工中的任何偏差,无论是超挖还是欠挖,都会对施工进度、质量甚至是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每天清晨,马尔科都会准时到达施工现场,第一件事便是复核前一天的数据,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无误。在详细审阅设计图纸后,他利用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对便道和边坡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测量。当数据采集完毕,马尔科便迅速回到办公室,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开挖进度与设计方案保持一致。午后的时间,他常常需要再次返回现场,进行跟踪测量和动态监控,并随着施工的推进,实施检查和更新数据。如果发现任何细微的偏差,马尔科便会立即与项目部和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反馈,调整开挖施工,避免问题的积累。测量、验算、复核、反馈······这是马尔科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这些看似程序般的工作,恰恰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虽然工作繁忙且压力较大,但马尔科从未有过任何懈怠。他深知,正是这些精确的测量,才能为这座雄伟桥梁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除了个人技术上的精益求精,马尔科还十分注重团队的建设与成长。他主张遵守换手复核制度进行测量,这样不仅能提高测量精度,减少人为失误,还能促进测量人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大家共同参与数据复核和分析,能够对施工现场的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形成更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携手共进,共筑丝路
从2021年加入中国电建到如今,马尔科始终是项目工程技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与中国电建同行的这三年,马尔科凭借着其卓越的技术能力与团队紧密协作,助力拉赞-亚历克西纳克道路修复项目圆满完工;多次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并见证了贝尔格莱德绕城高速项目的建成通车。而如今,他正全身心投入到乌日策绕城公路项目建设中,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马尔科说道:“这些年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和成长。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方式的同事们,合作有时并不容易。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尊重不同的意见,并且在团队中找到共识。项目进展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团队默契的合作。特别是中国同事们的敬业精神和高效执行力,让我深受启发。每一次项目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大家互相扶持、共同进步,那种团结的力量让我感到无比骄傲。”谈到与中国同事的友谊,马尔科感慨万千:“这三年,我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而这份深厚的友谊和无私的支持,已经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和我的中国同事们一起,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凝心聚力共一堂,友谊如花绽芬芳。中塞全体建设者将继续携手共进,投身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中来。等待我们的将是友谊遍地、是繁星大海,而中塞命运共同体的梦想也将在每一项工程中变为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