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余年,无数曾经的明星企业折戟沉沙,而通威基业长青,引领行业40年;光伏产业兴起十余年,既有无限风光,亦有乱云飞渡。成千上万个企业家就像水面上的万千朵浪花,此消彼长,刘汉元的名字是光伏时代大潮中最高的浪花之一,而且在今天更加闪亮。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而通威,在这两个领域都是全球龙头企业。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带领这艘巨轮走过了40年,干一行、行一行,书写了多个传奇。本着实干兴业精神,刘汉元一直将自身命运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连,帮助无数人端牢了粮食和能源这两大“饭碗”,更在光伏产业不断引领超越,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征程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握两次时代机遇
“养鱼能手”成为光伏龙头
从渔业巨头到光伏龙头,通威的新能源产业探索之路,为现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创新发展样本。
有企业家朋友曾和刘汉元感慨:“大部分企业尝试跨界的,都是一跨进坑。事实证明你是跨得最成功的,没有之一。”
确实,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刘汉元均书写了传奇:通威创业之初资金仅有500元,做到个人财富1250亿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凭饲料发家的企业涉足光伏,将多晶硅与电池片产量做到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盈利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更是一个传奇。
“通威的发展主要把握了两大时代机遇,一是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刘汉元如此解释通威的两次重大业务布局。
农业是刘汉元的老本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菜篮子”是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技术员,技术送下乡,解决“三农”问题、发展问题。
爱钻研技术的刘汉元从做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开始,以亩产十多吨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鱼量的最高纪录。
农业部水产政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杨全成曾撰文回忆:“当时,我主持四川省的水产行政工作,亲自参加了这次鉴定会,亲眼看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刘汉元的发明创造为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创出了一条新路。”
通威国际中心
杨全成说出了所有与刘汉元共事的人对他的印象:有胆识有才华,为人正直,事业心强,敢想肯钻,富于创新。他是一位集发明和创业于一体的“双料”企业家,他所领导的企业也正是沿着以科研促经营的方向前进的。
将目光离开鱼塘,放眼全球,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对发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能源变革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
在北大经管学院就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间,刘汉元选择了《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这一研究的背景是:当煤炭、石油资源走向枯竭之后,社会经济该如何可持续发展?
经过研究,刘汉元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是人类能源中获取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我们对其进行的有限利用就可以提供人类需求的无限能量。
刘汉元爱好无线电,长期关注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发展。芯片与光伏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原材料——硅。“光伏板的主要材料是硅,来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子,就把沙子变成工业硅、变成高纯晶硅,光伏通过电线连成一个智慧电网,就可以供应足够的清洁能源。”从自身爱好与能源转型未来需求的角度,刘汉元敏锐地察觉,多晶硅的生产既有高技术含量,未来又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空间。
在1964年,刘汉元的家乡四川就建立起我国第一家半导体材料科研生产联合体——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也因而被称作我国的“多晶硅黄埔军校”。2000年前,刘汉元到峨眉半导体器件厂参观过数次,对硅材料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刘汉元布局光伏。以上游为切口,通威先投资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后又收购合肥赛维电池片业务,最终成为光伏两大主要环节的龙头。其中,合肥赛维收购重组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典案例,是全球光伏行业最大且至今最成功的重组案。
永祥新能源花园式工厂
坚持“业精于勤而专”
做专做精再做强做大
靠养鱼出圈,凭饲料发家,到瞄准新能源、进军光伏,跨度不可谓不大。但刘汉元向记者强调了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除非非常必须,否则一般不跨界多元;二是,跨界多元要慎之又慎。要讲条件,资金投入能力、管理团队和技术能不能够跟进?长远的市场空间值不值得长期坚持?”在他看来,这次跨界经营,不是赶潮流赚快钱,而是立足长远,为通威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尝试从未涉足过的光伏,集团内外没有质疑声音是假的。但刘汉元收到更多的是信任与支持。“我们当初开始建网箱养鱼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经得起检验,赢得了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你取信于别人,别人就相信你,相信这个人做事情靠谱。一个人的信用和一个企业的信用起着很大的作用。”
常言道“业精于勤”,但对刘汉元来说,是“业精于勤而专”。作为跨界成功的标杆人物,刘汉元却强调发展的专业化,而不是多元化。他认为只有聚势聚焦、做专做精,才能做强做大。做专、做精、做强,然后适当再做大,是一个持久生存的逻辑前提。
通威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早了20年。”刘汉元回忆,多晶硅既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也是整个光伏新能源的核心原料。刚入局多晶硅时,设备与产品可靠性都不够成熟。多晶硅的提纯难度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他用食盐打了个比方:99%纯度的盐,只需要1000块钱一吨,99.9%纯度的盐就需要1万块钱一吨,99.99%的时候可能需要10万块钱一吨,而“5个9”即99.999%的时候可能就要一百万元一吨。而太阳能级的高纯晶硅当时至少要纯度达到“7个9”才能稳定发电运行。
对此,刘汉元唯有带领团队埋头攻关。用日积月累的奋斗,换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毅力,换来聚沙成塔的创新突破。
通威在2007年就开始在多晶硅生产工艺和装置上优化、验证,到2014年,先后进行四次技改,其综合能耗由最初的每公斤180-200度电,大幅降到2015年的每公斤60度电左右。
在硅料环节,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打造出全球单体规模大、综合能耗低、技术集成优、品质领先的高纯晶硅生产线,实现高纯晶硅“中国智造”,目前年产能已达23万吨,产能规模全球第一,近半年全球的市占率超过25%,如果用永祥制造的高纯晶硅生产全世界的集成电路,永祥一个月的产量可以满足全世界一年的需求。
在电池片环节,通威太阳能产能从2013年的1.2GW提高到目前的63GW,2022年第二季度,通威太阳能光伏电池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成为行业首家完成100GW电池出货量的电池制造商。
坐在行业龙头的宝座上,刘汉元并未放缓脚步。通威发布了未来4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到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的产能将达到80万—100万吨,电池产能为130GW—150GW。这意味着,通威光伏制造的产能还将大幅增长。
全球首创“渔光一体”
彰显振兴乡村赤子心
能源饭碗与粮食饭碗,一个关乎亿家灯火、一个关乎万家餐桌,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也都关乎碧水蓝天的生态文明。
而渔业与光伏正是通威的两大主业。光伏电站需要占地,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程度的遮阴。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行业,有没有可能整合在一起,若可以,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刘汉元针对通威的光伏产业链全局,创新提出了“渔光一体”构想:在池塘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融合,解决了终端应用场景的覆盖问题。
通威“模式之变”,背后是“布局之变”。2013年,通威正式立项研究“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南京、射阳等多地开展试验。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指出鼓励“因地制宜利用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渔光一体”模式的落地有了政策依据。
全球首创的“渔光一体”发展模式,让一亩土地年产出5万—10万度电,水下与以前一样养殖1—2吨、甚至更多水产品,绿色环保的同时,人工强度大大降低,极大提升了传统渔业养殖土地面积和水面面积的价值输出。
通威江苏龙袍“渔光一体”基地
目前,通威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发建设“渔光一体”基地,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3GW,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其中,通威投资建设的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的“渔光一体”项目,年平均产生清洁电力约2000万度,光伏区的水草新根高出非光伏区20%以上,大闸蟹平均出肉率和性腺指数分别高出非光伏区4.6%和8.75%。目前年产量达30万斤,带来约1700万元的收入。除了一产增收外,每周末,许多市民会带着家人来基地钓鱼抓螃蟹,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渔家乐”随之兴起,有很多90后、00后选择留在农村,选择现代渔业。
企业“布局之变”,源自“赤子之心”。渔光一体光伏电站一边为产业“减碳”,一边为发展“增绿”,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换代,又能支撑当地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为乡村振兴的过程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四十年,时代更迭答卷常新,但刘汉元殷殷初心如磐。四十年前的“养鱼能手”刘汉元,如今继续谱写着更美妙的“渔光曲”,为乡村振兴与碳中和提供了“通威方案”“通威样本”。2022年9月,通威集团因在全球首创“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入选《中国能源产业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布局“垂直一体化”
用先进技术服务“双碳”事业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的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加速演进,在这其中,光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历经十余年波澜壮阔,我国光伏产业从硅料、电池、组件“三头在外”,到如今实现了光伏制造业、发电装机量、发电量三项“世界第一”,新的全球能源资源史上,光伏这一笔正在被中国书写。
业内公认的光伏的“第一性原理”是降本,用新技术推动行业持续降本增效。需求和成本是影响光伏市场发展最核心的两大因素,面对日益高增的需求,综合成本的全面比拼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痛点。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很明确,但光伏领域产业链条并不长,一体化已是光伏产业链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必修课。近几年,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诸多组件企业也进入上游电池、硅片、硅料甚至工业硅等环节,而工业硅、硅料等企业进入电池、组件环节也屡见不鲜。
通威深耕光伏制造环节已经多年,从2006年进入硅料到2013年进入电池片环节,始终稳扎稳打。
今年9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计划于江苏盐城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这意味着,这家硅料、电池片的双龙头,开始大规模开拓光伏组件环节,布局一体化。
在刘汉元看来,这并不是临时的战略决定。“2013年我们收购业务的时候就有组件,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研究和跟进。”他对记者表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通威作为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因此加大组件环节的投资是顺应我国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趋势的行为。适当拓展组件环节,也有利于发挥自身在高纯晶硅和高效电池领域的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保障公司光伏业务的稳定发展。
纵观刘汉元的创富历程,科技的力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技术员出身的企业家,刘汉元在掌舵通威的主要“秘诀”一直离不开技术创新。“高科技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无疑是他成功的真实写照。
同事评价刘汉元在光伏相关技术上非常专业,业内朋友也评价他是“科技迷”。据了解,通威非常注重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建立了强大的研发技术团队。在组件环节,目前已形成具有通威特色的全柔性、零铅型、环境友好型叠瓦组件及全方位覆盖市场需求的半片组件产品。采用通威“TNC”技术生产的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1%,生产的双面组件在全面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较传统PERC双面组件平均单瓦发电量增益高3%~5%。
经过技术沉淀,通威半片组件年产能8GW;现有叠瓦产能规模全球第二,年产能6GW,功率涵盖430W+、550W+ 及660W+,产品远销海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依托强大的电池制造能力及电池和组件中试线,以及完善的绿色新能源产业链作为强大支撑,通威组件一出手就拿出了一叠漂亮的“成绩单”:自今年宣布正式进军组件以来,通威已先后拿下了华润、大唐、国电投等多个项目的组件大单;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项目——国家电投兴川实证光伏电站采用的正是通威高效叠瓦组件。今年11月,凭借优质高效的叠瓦Terra系列产品、可靠的品牌公信力和雄厚的可融资实力,通威荣登彭博新能源财经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光伏组件制造供应商排名分级Tier 1(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榜单。
进军组件领域后,此前的合作伙伴也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竞争对手。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刘汉元表示,光伏行业一直都是一个开放、透明的行业,正因如此光伏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竞争是光伏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技术进步的源泉。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刘汉元看来,互利共赢才是商业正道。“为你好实际上也是为我好,为我好也是为你好,大家有了这种理解与共识,才能形成理性竞争的商业形态,行业才能够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光伏是一场马拉松,要领跑更要长跑。刘汉元与通威今年迈入创业第四十年,光伏这一利国利民的事情太值得鼓与呼、值得投入一生。
“一场以人类呼唤绿色低碳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已经开始。‘双碳’目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雄心和决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光伏发电毫无疑问将成为第一主力军。作为其中主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每一个光伏从业者都要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刘汉元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