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昨天举行了8月例行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布会,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言人孟玮介绍有关情况时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
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没有扎实做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抓好工作落实、加大督导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样。
➤ 怎么看待当前一些地方、行业、企业在推进“双碳”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首先是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有一些省会城市工作基础比较好,在“双碳”工作之中有积累,但是有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本身就是搞传统的“两高”项目,加上技术创新不足,在推进“双碳”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
第二,很多地方仍然想发展“高碳”项目,他们认为2030年碳达峰,还有大概9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机会,还可以把碳排放进一步增加,能够突击一些项目就突击一些,为以后留有余地。现在中央进行生态环保督察,包括国家发改委开展的能源总量,能源强度的评比,纠正了这个趋势。
第三,有些地方“拍胸脯”现象比较普遍。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一个行业比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比一个企业口号喊的响,互相不切实际的在比拼,这个问题非常尖锐非常突出。
➤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双碳”工作推进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常纪文:
这个话讲得非常好,关键是落实。写文件、讲话稿好写,但是现实中不好干,要把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更难了。
“实事求是”就是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情,有多深厚的基础,你盖多高的楼。我们的“双碳”工作,实事求是说是很紧迫的。中国的碳排放总量确实有一些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2030年争取早点碳达峰,2060年之前争取碳中和,但是也要实事求是,不能伤经济的元气,所以要遵循经济、环保与低碳发展规律拿出方案。中央正在制定方案,由国家发改委在牵头,这是好事。
第二,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环境保护有自己的规律,低碳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这三个规律要相结合,把它统筹起来,结合我们的目标,把规定摸清楚。目前中央正在制定“1+N”的方案,有些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有些地方的方案还是比较偏虚,下一步中央的方案出台之后,地方的方案也会慢慢变实。
第三,循序渐进。确定好目标之后,不搞一刀切,也不能不采取措施,必须不断的进步。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落后,没有资金就会慢慢退出,但也有一批新的企业会慢慢成长。
最后是先立后破。有些地方不要盲目的搞,中央的方案都没出台,有些地方就着急喊口号,你对自己的情况都不熟悉,你表这个态是对地方不负责,对行业不负责,对企业也不负责。所以中央提出“先立后破”,是非常科学非常正确的。
➤ 很多地方在遏制“两高”项目方面行动乏力,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这种现象对“双碳”工作对造成怎样的危害?如何加大督导力度?
常纪文:
最近喊口号的现象少了,但是很多地方开始想办法多争取一些碳排放指标,有些地方仍然未批先建。最近我到很多地方去调研“碳达峰碳中和”,很多地方是先建,先把生态给破坏了,弄出几平方公里地方,把“三通一平”通过了,把框架搭起来,如果你不批,就说你不支持实体经济。这个很要不得,中央环保督察要该批的批,该追责追责。
还有一些企业本来是高碳的,还在谈“碳中和”。“碳中和”是全国层面的事情,全国一盘棋,有些地方的产业定位,包括区域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每个地方都“碳中和”是不可能的,不现实,应该在中央的统筹之下去谈“碳达峰”,在地方统筹之下去谈“碳达峰”。只有这样落实了才不会空喊口号。
➤ 针对节能减排基础不牢的问题,您的观点是什么?各个地方在工作方式上应该做哪些调整?
常纪文: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是总体偏好,但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不牢固,原因是技术创新、特色产业发展还不牢固,这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倒逼有个过程,这还得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到2030年以后就会逐步的牢固。
每个地方要把经济基础做好,没有经济基础谈“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不大。每个地方要基于产业基础把特色产业做好,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统筹布局,在园区里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有了钱了,产业发展了,搞节能减排的基础就牢固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中央讲的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就是基于这一点。
来源:经济之声;作者:常纪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