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巨亏:债务重组背后的扩张迷途

2016-02-22 来源:网易财经

  摘要:作为光伏领航企业,曾因实现光伏组件全球销量第一、赞助两届足球世界杯而扬名的英利,却在今年1月被证实自去年年底已进入债务重组阶段。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保定市政府共向英利“输血”33亿元的消息传出。同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01359)将入主英利的可能也渐被放大。虽然目前英利债务重组进展尚未公布且仍存变数,但其自辉煌而衰落的原因,已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网易财经多方了解到,在创始人苗连生主导的强势扩张下,英利在产业上游的多晶硅领域,因和其初期合作方天威集团的控股之争而蒙受不小损失,此后英利又在巨额投资光伏电站上受挫,从而造成了较大亏损及负债。权威专家表示,若英利能因债务重组重获新生,回归光伏组件制造,专注光伏技术研发,方是其唯一出路。

  深陷债务危机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英利”。美股上市公司“英利绿色能源”,YGE)或可暂渡难关。

  今年1月20日,银监会于2015年12月印发的一份文件流出,其内容显示,英利正在进行债务重组。据2015年三季度财报,英利绿色能源流动负债已达184亿元人民币(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均为人民币),资产负债率更高达121.3%。

  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河北省保定市政府(英利总部位于保定市)共向英利“输血”33亿元的消息,经彭博社等外媒传出。次日,《国际金融报》报道称,获得资金扶持的同时,英利与此前盛传的战略投资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信达”,01359)亦取得实质性谈判进展。

  对此,英利公共关系部部长王志新对网易财经表示,一切以集团官网的适时公告为准,目前不便详谈。信达总裁办亦未回复网易财经的核实邮件。不过知情人士向网易财经透露,银行及政府对英利的资金注入“基本属实”。此外,网易财经独家获悉,早于2014年5月,英利便与中国信达就融资事宜深度对接过。

  成立于1987年的英利,因1999年承建中国首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2012年实现全球光伏组件销量第一等荣耀而扬名业内。同时,英利更以首家赞助南非及巴西足球世界杯的中国企业身份为外界熟知。

  在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看来,英利曾经的辉煌可谓实至名归。相比于同为光伏名企且善于“资本思维”的汉能,英利更注重实业。而其巨亏的主因,在于过度急躁的扩张。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亦对网易财经强调,在光伏领域相对“踏实”的英利,却在国家政策推进中丢失了企业投资理性。若此次债务重组顺利,英利最须认知的,是做强光伏产业的关键——熬。

  但曾从军15年并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英利创始人苗连生,似乎并不是一个能熬得住的人。

  两败俱伤的控股“血战”

  英利进军光伏,始于其1998年成立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英利新能源”)。仅一年后,英利新能源承建中国首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实现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生产,令业界瞩目。

  2002年,保定知名国企天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威集团”)旗下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A股简称“保变电气”,600550)寻求合作,以3650万元注资英利新能源,持股49%。

  2004年,意在趁势扩张的英利新能源急需保变电气的融资担保,为此再次转让2%股权给保变电气,后者则仅以156万元的投入便实现了对英利新能源的绝对控股。保变电气后将英利新能源更名为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天威英利”)。

  自此,天威集团借天威英利开始在多晶硅领域的市场布局。2005年,保变电气收购中国首家千吨级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

  英利知情人士向网易财经回忆,为了英利的前期发展,苗连生对天威集团的上述并购唯有忍气吞声。而这也导致了天威与英利的控股之争,渐渐演化为一场“血战”。

  2006年,英利谋划以“英利绿色能源”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底气渐足的英利当年对天威英利砸下2500万元,以16倍的价格夺回两年前失去的2%股权。

  2007年,成功上市的英利绿色能源持续出击,对天威英利增资持股至74.01%。同年,天威集团决定,将其全部股权无偿划拨给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称“兵装集团”)。

  彼时,兵装集团董事长尹家绪曾对媒体表示,“从不受人摆布”的兵装集团有“央企的打法”,对恢复在天威英利的“国有大股东地位”准备充分。

  在兵装集团的主导下,保变电气于2008年1月联合四川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乐电天威”),投资约22亿元的多晶硅项目,以制衡天威英利。

  乐电天威成立仅两月后,英利绿色能源便针对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下称“六九硅业”),在多晶硅等项目上投资高达126亿元。

  行业数据显示,受益于光伏市场的升温,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在2007至2008年年初呈现井喷式增长,由每千克22美元一路飙升至每千克300至500美元。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酣战中的英利和天威,均未料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1年由每千克300至500美元降为每千克约50美元,2012年更跌至每千克12美元的最低值。

  2011年,六九硅业减值22.75亿元,一蹶不振至今。而在2011年直接“停产技改”的乐电天威,已在2014年宣布破产。

  国企重压和市场突变下,失利于多晶硅业的英利,将目光投向了国家力推的光伏电站。

  密推光伏电站后巨亏

  早于2009年3月,英利便以每千瓦时0.69元(行业成本价为每千瓦时2元)的“吐血价”,拿下当时国内最大的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对此,昔日光伏大佬施正荣等人均曾公开质疑苗连生刻意“搅局”。2012年,英利再次剑走偏锋,在宁夏中卫30兆瓦的并网光伏电站组件设备招标中,以低于当时业内平均价格(每瓦6元)的每瓦5.18元中标。

  2013年,英利进行“二次创业”,苗连生自此开始驱车赴各地实地考察,以实施其“千亿决战下游光伏电站”战略。是年6月,英利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2亿元贷款。

  网易财经梳理英利官网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现,其光伏电站项目(光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集中增速于2013年和2015年。

  2013年6月,英利在云南与曲靖市政府、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用3年时间建设3000兆瓦光伏电站。7月,英利与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府签署2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框架协议。

  2015年2月,英利年产300兆瓦的光伏完整产业链专用变电站项目竣工。6月,英利与山西同煤集团合作建设的朔州1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项目一期50兆瓦项目并网。

  而据《保定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年底,英利共有分布式光伏电站699个,遍布全国22个省市。英利官网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其优质电站(80% 以上为光伏地面电战)的海外储备项目为300兆瓦,国内储备项目更高达1600兆瓦(其中完工项目100兆瓦项、在建项目560兆瓦)。

  低价杀入而后高调布局,英利在光伏电站的扩张,一如其此前在多晶硅项目上的强势而迅猛。但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却认为,英利此举令自己危机四伏。在他看来,中国光伏企业一直未能彻底明白的是,光伏电站不仅“不赚钱”,更导致资源“浪费”。

  林伯强对网易财经分析道,一方面,作为新能源的最佳选择,国家及地方政府基于长远考量,一直在鼓励光伏电站建设。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光伏电站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4318万千瓦(0.1万千瓦=1兆瓦),位居世界第一。

  而另一方面,中国电力已步入相对过剩时代。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已降至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此一来,林伯强直言,光伏企业为紧跟国家政策而密集上马光伏电站项目的结果,唯有亏损。以2015年上半年为例,光伏电站的并网消纳率(即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输送出去并使用)由此前的60%下降至30%,弃光电量达18亿千瓦时。

  同时,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对网易财经强调,因投资成本过高,光伏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来化解光伏电站的收益缺失,高负债率便成常态。英利便是其中典型。

  英利绿色能源财报显示,在其2015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21%之前,2011至2014年分别亏损26.95亿元、30亿元、19.44亿元和12.7亿元。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曾公开表态,英利现状背后,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形成“合力”后,导致企业盲目做大而引发的困境。

  前途未卜的债务重组

  巨亏的英利终于走向债务重组。

  网易财经了解到,2015年英利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自救。当年5月25日,英利召开主题为“为了我们的家”的员工大会。会上,苗连生不仅宣布将拿出个人“全部身家”帮英利渡过难关,更向员工道歉,称英利高负债的局面“没有任何人的责任,这是老苗的战略失误”。

  随后,英利不仅对外出售共54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及六九硅业闲置土地,更将其26.19亿元资产用于抵质押以换取银行贷款。

  但这些举措收效甚微。自2015年7月15日起,英利绿色能源收盘价连续4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为化解退市风险,将股价重新拉升到了1美元以上,英利绿色能源不得不宣布,从当年12月18日开始,实行“10并1合股”,即将每ADS(在美上市存托股)代表1股普通股改为每ADS代表10股普通股。

  至此,红炜认为,英利已然“撑不下去”,若不顺利进行债务重组,则难逃破产危险。

  据前述银监会文件,除银监会和国家能源局外,参与英利重组的机构还包括河北省能源局、保定市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等10家银行。

  但红炜对英利的担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害怕中国的光伏企业家会屡次失去机会”。根据与苗连生的交往经历,红炜认为,英利从来强硬与拒绝妥协的风格,或将成为其债务重组的阻碍。

  直到今年2月15日、16日,前述银行及政府资金注入、中国信达或将接盘的消息传出,红炜方推测,困境之中的英利,或终于做出了“让步”。

  作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2013年上市的中国信达,核心业务便在于不良资产经营。相关分析指出,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信达、东方、长城、华融)中,信达承载的不良贷款规模最大,涉及国家开发银行等多家银行。

  网易财经发现,今年2月17日,王志新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两张苗连生与友人聚餐的照片,配文说苗连生“聊得开心,喝得也开心”。

  诚然,即便有债务重组利好,英利短期内亦难现昔日辉煌。红炜及林伯强均认为,英利若想重获新生,须回归光伏组件的制造业生产,同时在国家政策中保持企业理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而非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扩张,以等待新的机遇。

  对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光伏产业的根本在于制造业。在目前美国及欧洲均向光伏制造业回归的同时,国内对于光伏产业的投资,却仍主要局限在光伏电站的建设。若该现状持续,势必会导致市场看似繁荣下的关键技术衰退,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将陷入尴尬。

  或许英利已经开始转变。

  查阅英利微信公号可见,推送文章已多集中在提升光伏组件效率、探讨光伏组件回收等主题。今年1月,英利实现其多晶双玻组件99%以上的良品率,并计划规模生产。2月,中国广核集团公司有限公布其大型光伏组件项目的推荐中标候选者名单,英利赫然在列。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相关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