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总,你才回来好久哟,又在收拾包包了,马上要回西藏风电项目吗?”看到肖兴勇风尘仆仆的样子,办公室的人好奇地问道。
“我堂堂全球最高海拔风电项目负责人,办完事不回一线,难道躲在成都学蔡省长用爱发电嗦?”没想到平时不苟言笑的肖经理,冷不丁冒出个冷笑话,让陪他收拾行囊的人都乐得不行,同时也打心底对他充满敬意。
肖兴勇,男,中共党员,全球海拔最高西藏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经理。因长期奔走在高原,年纪轻轻就喜提一身黝黑的皮肤和一副精瘦的身板,再配上金丝眼镜和短寸头,给人感觉这个“书生”既文弱又很能打。文弱,来自于他喜欢钻研技术而养成静若处子的气质;能打,来源于他丰富的多类型项目履约经验。他是2024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八年来,他边干、边学,从水电、矿业跨界到新能源,从技术员做到项目经理,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励志模版。
技术狂人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与他共事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坚如石、倔如牛。
2006年7月,肖兴勇怀揣着梦想加入中国水电,成为了四川华电理县薛城水电站厂房机电安装项目的一名技术员,开启了他“技术狂人”的人生。
工作伊始,他也是个“新手小白”,但他目标明确,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学,没有什么不能成。于是他认真学习接触到的每一条技术理论,从细心钻研每一台仪器开始,着迷似的钻研技能、学习理论、磨炼技术。老师傅身旁有他勤学好问的声音,厂房中有他实践钻研的身影,夜晚灯下有他总结思考的纸业······
勤学不辍的他飞速成长起来,出色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他开始担任电气主管工程师、电气总工、总工程师,肩上担子渐渐变重,他却从未放下学习。从水电站机电安装到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再到新能源项目管理,他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为解决项目一个个“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任亚洲最大湿法炼铜工程——缅甸莱塘铜矿项目的总工程师时,肖兴勇就遇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棘手的问题:由于储水的水池平面低于水罐,水罐无法正常抽水,用电机强行抽水也没有效果。“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一个,就像学习这个思路走不通就换个思路。”肖兴勇告诉自己,并开始细致地观察分析水罐的结构,思考着能否从水罐入手找到突破点。知识与技术最终迸发出灵光,“有了,在水罐顶部加一根管道用真空泵抽真空试试。”随着管道的加装与抽真空,先前从水池里上不来水就这样“听话”地来到了水罐里,巧妙地解决了自吸罐灌注引水问题。
此后,肖兴勇凭借着他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细致的观察能力,又带领技术团队先后解决了膜下渗水抽排、10kv中压电缆单相绝缘修复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他就是个技术狂,遇到技术问题从来不怕,越困难他觉得越有挑战性,能钻研到深夜。”一位与肖兴勇共事过的副经理如此说道。
2023年,肖兴勇担任西藏那曲色尼区100兆瓦风电项目经理,高原极端环境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如何保证风机基础浇筑质量?如何处理好冻融土问题?如何保证大风环境下的顺利吊装?很多技术人员心里没底,肖兴勇却摩拳擦掌,带领技术团队实地勘察、讨论研究、查找资料、反复试验、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们采用创新工艺减少混凝土有害裂纹,提高风机基础质量;摊铺砂砾石、铺设排水管,让冻融土不再成为大件运输的“拦路虎”;以装载机作为移动式地锚的方法解决风向紊乱问题,保证了吊装的安全顺利。
躬行践履始玉成。实战中,肖兴勇在电气、自动化仪表、光纤通信等方面积累起自己的独特优势,成长为在新能源电气专业技术带头人。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让他在科研创新中成果斐然,10余项科技奖项、国家级期刊论文、工法等,都是他多年深耕一线、学习钻研的见证。
“我们是一个崇尚技术的行业,青年们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实干,论文、工法、专利也是要多参与才有收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定位,有更好的发展。”
团队导师
不苟言笑,技术狂,爱钻研。如果你认为肖兴勇是一位沉默甚至孤僻的技术能手,那就错了。合作过的同事说:“他虽不苟言笑,却很会团结人,总是能让大家同心向前,团结协作。”
初到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异国他乡、人员不足,而且新领域技术不熟、任务繁重。肖兴勇鼓励大家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共同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回忆起当时,他说:“当时大家刚到项目,很多事情都不了解。我们先掌握相关技术,然后聘请了很多缅甸当地人。”
他大力推行公司属地化管理策略,聘请大量缅甸当地员工,组成几百人的大团队,并聘请华人翻译管理这些缅籍雇员,通常一个华人翻译就可以带领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的小团队。这些由华人带领、当地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完成了许多项目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高峰期,一个这样的几十人的团队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二十万美元的产值。
建设任务繁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肖兴勇开始在项目上搞“传帮带”,为每一个小团队制定带徒计划。通过“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与分工协作不仅提升了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了越来越多技术人才,也让整个项目运转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两名中国师傅带领的团队负责10千伏中压开关柜安装,仅用时两天半,包括固定、无线连接等多道工序。没见过这种效率的当地人都竖起大拇指。
经过多个风电、光伏等项目建设实践,他总结出来一套适合新能源项目的管理方法。
“新能源项目工艺并不复杂,但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多,需要协调的地方非常多。”在谈起新能源项目的管理思路时,他说:“新能源项目管理,主要是激励机制,按量计酬,团队协作。”工人完成超出当天任务的部分可获得额外的酬劳,但并不会造成整体成本的增加,既节约了管理成本,还缩短了工期,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结果。实践证明,非常适合“短平快”的新能源项目管理。
真正的领导者会有带头奉献的意识。肖兴勇就是如此。在阿曼项目大家遇上新冠疫情,纷纷中招,发烧、咳嗽、头晕,而且他的症状最为严重。他安排同事先休息,但自己却“不下火线”,依然打起精神坚持工作。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压力,让他累到会在讲话中突然睡着。但有回国名额时,他却坚持让其他同事先回国休整,自己留下来继续处理工作,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中方管理人员。这件事让所有同事印象深刻。
作为团队负责人,实行因地制宜、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奉行落实落细、奉献担当的处事方式,就总能团结更多人与他一起攻坚克难,让项目建设出真绩见实效。
攻坚模范
西藏那曲色尼100兆瓦风电项目是世界超高海拔地区规模最大风电项目,场址平均海拔4650米,高寒缺氧、施工环境恶劣、资源组织困难、现场风向风力变化频繁。肖兴勇领着团队勇闯风电开发“无人区”,从基础浇筑到风机吊装再到全容量并网发电,期间经历了太多迎风战雪的困难。
刚到西藏,肖兴勇的团队就被高原反应“撂倒了”,在医院躺了几天后,自觉适应的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到营地,他说:“我们多躺一天,项目就多拖一天。”
肖兴勇还记得雪天首吊的极寒。“当时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雪,气温也是降到了零下十度。”现场的工作人员皱紧了眉头,天气恶劣,还有头晕、乏力、呕吐等高原反应,大家都对顺利吊装不抱希望。当有人告诉他说气候条件还是不适合作业时,不愿轻易放弃的他一股倔劲上来了:“不行,工期不能再拖了,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可能是上天有感,高寒缺氧的煎熬里,天公竟短暂地“作美”,呼啸的狂风停了。抓住这一段无风期,肖兴勇亲自上阵指挥。全体作业人员紧咬牙关,历经几个小时,风机轮毂与发电机机舱顺利对接的那一刻,大家都齐声欢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真的很不容易,这么冷的天气,大家都坚守在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吊装完成后,一位在现场的业主单位人员深受感动,对电建人的履约精神表示高度认可。
大雪吊装都挺过来了,大家的斗志也被点燃。在肖兴勇的带领下,项目部调整、制定适合超高海拔环境的浇筑方案,在超高海拔地带创造出了“30天11台”风机基础浇筑新纪录。2024年元旦节,项目全容量投产。实现了“当年核准、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建设目标,荣登央视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联播。业主单位也两次发来感谢信,并在信中专门表扬以肖兴勇为首的团队为项目建设作出的贡献。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肖兴勇所管理的越南春寿光伏项目5个月就完成100兆瓦光伏支架的安装,获得电建优质工程奖;缅甸莱碧塘铜矿项目获得鲁班奖。西藏那曲项目的完美履约,也为公司打开了西藏地区新能源市场的大门。五一劳动节前夕,2024年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成都举行,肖兴勇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而今,他又继续投身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西藏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项目厂区海拔最高5200米,风机基础海拔达到5190米,机舱安装位置海拔超过5300米。凛凛寒风中,不倒的是坚韧不拔的身躯;冰天雪地里,不冻结的是锲而不舍的激情。更高的海拔、更大的挑战等待着他,他将继续奋战在这片雪域高原,勇挑履约重担,将自己的力量与心血融入企业,汇入为时代奉献的洪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