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一带一路故事】山川隽秀入画来

电建海投公司发布时间:2023-02-21 14:34:44  作者:刘向晨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盛唐开元初年,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之间,常为江南秀丽山水所倾倒,写下了许多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1300多年过去,在异国他乡老挝北部的大山深处,徜徉在碧波千顷的南欧江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所遇皆为景,满眼都是绿,恍惚间,陷入江南的诗情画意中不能自拔,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一)

真要见识南欧江的美,还是要走水路,投入她的怀抱,去感受她的翩翩风度。

初春时节,老挝正值旱季。雨水尽收,阳光明媚,风轻云淡,天地辽阔。我们乘船逆流而上,一席碧水浩渺,两岸青山叠翠,一幅壮阔的青绿山水图在眼前徐徐展开,偶有几声鸟鸣猿啼,为这山水画卷增添了几多灵动。

南欧江,发源于中国云南江城与老挝北部丰沙里接壤地区,是湄公河左岸老挝境内最大支流,全长475公里,天然落差达430米,地势险峻,河谷曲折,千百年来江阔水清、物产丰饶,以她独有的方式,抚慰着万千游子、养育着两岸民众。

越是美丽,越是脆弱。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老挝政府把南欧江列为北部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如何保护她、更好利用她,不仅仅是老挝政府和民众,也成为各大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每一个来到南欧江畔的中国电建工程师,无不心生敬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正是基于此,中国电建的工程师一开始便抛弃了国际惯用的基于高坝大库的规划设计,苦苦追寻以尽量减少原居民搬迁,尽量减少耕地、林地淹没损失,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一库七级”,这是历经四次推翻,最后优化形成的设计方案。只需一座高坝水库,依次七级电站,充分发挥流域性梯级电站联合调节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老挝政府和民众“眼前一亮”!

“一库七级”的设计规划只是南欧江开发保护的开端和缩影。同事指着岸上山后的一片植被茂密之处,让我猜以前是做什么用的。

我久答不上,同事抛出的答案让我震惊。这一片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之地,在项目建设期竟是一座大型砂石骨料场,每小时就要生产砂石料200多吨,方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但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灰头土脸”不同,这里的破碎系统实施全封闭处理,同时采用先进工艺设备除尘降噪,全过程传送带增设喷淋系统,粉尘控制率达98%以上。工程结束后,第一时间做了“消痕”处理,一切又恢复了原貌……

绿色半分不减,生态一寸不让。从江上放眼望去,山势巍峨,浓翠蔽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水电站为当地村民定点种植的柚木、橡胶、芒果树等生态受益林。

从山上到水中,我又忍不住俯身去抚摸那清澈的江水,竟然有几尾小鱼机灵活泼地掠过指尖。

我想,它们或许是来自各梯级电站枢纽区上游建立的多个动物栖息地保护区,也许是连续十年来年实施增殖放流鱼苗300万尾中的其中一尾或是它们的后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当初规划设计一样,现如今,南欧江两岸,依然天蓝水碧,万木葱笼,满目浓翠,鱼翔浅底,一派旎旖风光,犹如画卷初展。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条江,如今更美。美的不可方物,美的让人心旷神怡。

(二)

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有一段负重前行的岁月。

如今,一叶扁舟,三五好友,一脉涟漪,涤尽铅华,神游天地,可曾想过这里曾挺立过傲然不屈的身影,这里又蕴藏着多少智慧与心血。

在长达十年的建设期里,一条江上,七座电站,不同坝型,战线长、跨度大、辐射广,且山高林密,人员机械作业困难,每只“拦路虎”都不好驯服。

但在中国建设者眼里,任何困难都是浮云。这群从困难岁月里诞生,在峥嵘岁月里成长,在新时代里奋进的建设们,向来是吃苦耐劳的典范,是攻坚克难的强者,在中国电建旗下“投建营”全产业一体化优势下,更是迸发出强大澎湃的能量。

有人说,作为中企首个海外全流域开发的水电站项目,南欧江成为中国电建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先行区、试验田、新高地。

时任老挝能矿部部长的坎玛尼• 英提拉则用“集大成者”来形容南欧江项目。他曾感叹道,中国电建在技术标准、建设管理、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的多项科技研究,填补了老挝水电开发领域多项空白,成为全流域水电开发的典范。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我想,这里的山山水水之所以动人心魄,也必然是经过了建设者智慧的凝聚和汗水的浸染,才愈发的俊秀和明亮。

这时,同事指着岸边的一个白点给我说,瞧,那是我们的一个水文监测点。

行至近处,才看清那是一个头上顶着雨量筒,背上背着太阳能板,身体往水面上延伸出雷达探测器的白色箱体,它就像大海里的章鱼和水母一般,有着敏感的神经触角,时刻感受着南欧江的寒暑冷暖、喜怒哀乐。

同事告诉我,其实,在水电站建设之前,南欧江流域没有布设水文站,也极度缺少水文信息资料,而开工建设两年后,就初步建成了南欧江水情测报系统,像这样的水文监测点,在整条南欧江流域布置了68个。

目前,这已是老挝建设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多年来,由它监测收集的水文资料填补了老挝该领域多项空白,被誉为南欧江流域的“千里眼”。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以前,雨季来临时,时常突发洪水,淹没南欧江两岸的稻田,冲跑岸边的渔船,很多村民河边的房屋年复一年地修。这套灾害预警器一样的系统建成后,便成为南欧江流域电站群和两岸民众应对洪水、强台风等恶劣极端天气的一把利器。

这让我脑海中的画面一下子切回了出发点,琅勃拉邦城外的中国电建南欧江集控中心:硕大的LED屏幕前,上承老挝国家电网,下辖南欧江七个电站+南俄5水电站,实时监测着河道上的降雨量、水位、流量等信息,每天有上千条数据信息汇总到这里,上百条调令从这里发出,数十个中、英、老文报表从这里报送。集控中心正在推动实施的远程集中控制,将使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联动”成为现实,完成流域电站一体化管控目标。

最终,在全流域联调联运和流域一体化运营下,不仅仅有清洁绿色优质电能,有更加科学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还将助力南欧江流域水电开发、防汛抗旱、农渔航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美丽的南欧江必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

为我们掌舵的行船者是老挝人阿颂。几年前,他还在这江上划木船,现在他手中常握的已从笨重的木桨变成了机械的方向盘。

阿颂告诉我们,随着水电站的建设和投产,改变了南欧江两岸的许多人和事,包括他的孩子在内,村子里有十多个年轻人在水电站工作,能长知识、学本领,他们是整个村子的骄傲和希望。

而阿颂的亲戚宋坎则在库区旁寻来了商机。这一片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绿草茵茵,碧波荡漾,直接引得数家酒吧和餐厅的入驻。

现如今,每到周末假期,不论是琅勃拉邦市民,还是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喜欢沿着由中国电建修缮一新的13号公路来到这里,既见识现代化水电站的高科技,又感受美景给生活带来的惬意。

曾有当地人断言,这里发出的电能,不仅点亮了千年古都、旅游胜地琅勃拉邦的夜空,也有力保障了中老铁路的运行,今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这片库区也将成为新的热门景点和打卡地。

此时已是傍晚,山峦之间,炊烟袅袅。阿颂望着远方,眼里放射出光彩。我想,那片掩映在翠竹林木里,一片灰墙红瓦的村落,想必是他的家。

我曾实地走访过南欧江边的惠娄村。我们从一级水电站出发,走通畅的13号柏油路,转向平整的水泥路,三五分钟的功夫便可到,但路边还会不时看到过去村落羊肠道、茅草屋的痕迹。

往事如烟,岁月终于掀开了温柔崭新的一页。

惠娄村里,房子已由一层的茅草屋“长”成了二层吊脚楼,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泡,羊肠道拓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还有敞亮的学校,崭新的村公所,药品齐全的诊所,甚至连寺庙的规格都比县城的要高……

我问阿颂,现在跟过去还有什么改变?他微笑着说,放火的少了。旁边的同事赶忙解释,我才缓过神来。

原来,过去这里大部分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每到旱季,许多村民会选择一块山坡放火烧山,以便开垦土地,种些玉米等农作物,导致到处浓烟滚滚,乌烟瘴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大。

现在,在建设搬迁移民新村的同时,中国电建和当地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套餐”服务。

比如,每家每户重新分配到了离家更近的农用土地,并修建了生计道路,还提供了菠萝蜜、香蕉、橡胶、砂仁、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以供村民选择,以及牛、羊、猪等特色养殖项目……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由过去的“靠水吃水、靠山吃山”转化为现在的“靠水发展、靠山发展”,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走,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日子也越来越有滋味了。

几声鸟鸣,穿透了南欧江的黄昏。不远处,几个渔民正在收网。而就在南欧江旁,时速160公里的中老铁路列车正疾驰而过。古与今、慢与快,在这一瞬间,完美融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十年来,旧貌换新颜,幸福在绽放,一切都在发生着美丽的嬗变……

(四)

前方,便是此行的目的地“红房子”。这是南欧江一级水电站的主厂房,上部的红色“帽檐”,体现的是当地的民族特色,这会让每个从电站旁边经过的当地民众都会生发出熟悉感和亲近感。

隐于山,显于水。不以钢筋水泥示人,而以古朴庄重为要,浅灰色的坝体,犹如巨石挽江,银锁钳喉,所有留白缝隙之处,均种植大量芭蕉、柚木、三角梅等绿色植物,电站所有建筑均与这里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与属地政府和民众携手同行、共建共享,这是中国电建走出国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坚持与理念。

南欧江畔,既有热火朝天的大干场景,也有守望星空的平凡岁月,不论是建设高峰期3000多人,还是全流域投产后运维的200多人,中老员工工作生活在一起,结下深厚友谊,情如朋友兄弟。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老员工心手相牵、风雨同舟,抗疫情、抓进度、保发电,还先后向琅勃拉邦省、丰沙里省及老中友协捐赠防疫款项及医疗物资……

饮水示范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近年来,随着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签署,在澜湄合作框架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间合作项目在南欧江落地生根,造福着老挝民众。

同饮一江水,同唱友谊歌。这片热土上,有理念相通的志向,有拥抱合作的意愿,也有情同手足的情谊,正在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内涵,做出新诠释。

这也成为许许多多南欧江建设者能够坚守下来的信念。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虽然回国的行程变得通畅,但很多人依然选择了守着大坝过年。

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此时,船已靠岸,月亮爬上枝头,繁星洒满星空,在电站控制室里,依然是灯火通明,大红的福字,仍然透着浓浓的过节氛围。

“干一项这么大的工程,这辈子也值了。”“这里太美了,我不舍得离开这里。”“守着大坝,看在眼里,心里踏实。”“老挝民众友好和善,能为他们送去光明和希望,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一座绿色动能站,一群南腔北调人。不论是来南欧江近十年的老水电,还是入职不足一年的新员工,大家伙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没有寂寥,没有抱怨,没有忧伤,言谈举止间,透着爽朗,透着自信,透着干劲,在异国他乡,在大山深处,这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每天面对着青山绿水,每天保护着青山绿水,谁的心情会差呢?”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或许,这才是南欧江真正的魅力所在。好山好水好风光,好年好景好气象。这如诗如画,这旖旎景致,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匠心者的呵护;有碧水静流东逝,更有蓬勃活力朝气。

山水南欧江,赋能向未来,这该是一幅多么流光溢彩的迷人美景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但同事说,有机会他更希望带着家人到南欧江来看一看……

(五)

明月照耀古今,洒下漫天清辉。正如南欧江上,一串耀眼的“七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给这片山川披上一席霞衣。

十年,岁月流逝,江河奔腾,犹如中老友谊的历久弥新、情意绵长,更展望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负时代、澎湃向前……

此刻,窗外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的点点滴滴和《次北固山下》古诗悠远的情境,历史与未来在一个巨大的时空矩阵里穿越,有融通相似也有截然迥异。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一年之计在于春,“绿富美”的传奇正在开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