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深度阅读

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与生成逻辑

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4-03-11 11:46:02  作者:常庆欣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创新范畴。从指导思想和发展重心上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实践目标和工作安排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

  标识性的创新范畴

  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从根本上看,新质生产力就是立足历史性交汇期的客观现实,基于对发展新动能的把握,对切实有效地处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发展方式升级三者之间复杂联系及相关重大问题作出的一个凝练的解答。

  首先,新质生产力概括地展现了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生成和跃升的核心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全面渗透生产过程各环节,有机贯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综合提升生产要素结合效率的生产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深刻揭示了“两个大局”视域下科技、产业和发展方式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机制。从生产力和产业发展的关联看,我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产业发展和生产力跃升之间日益形成良性的螺旋互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预见性布局对现实生产力创新产生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生产力的提升日益成为传统产业升级、产业新业态生成、多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前提。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是切实践行总书记提出的使“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大飞跃。

  最后,新质生产力科学地指明了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创造发展新优势的根基与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意味着,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形成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以创新驱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以产业创新发展为载体,构筑起经济结构升级的新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综合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要义,绝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是对创新的另一种强调,也不能将它简单地视作推动产业发展的一次新呼吁,更不能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增加了某些新内涵的一般生产力概念。要切实地让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实践中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展望、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预见、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的透彻分析与研判、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源的充分识别与体察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来的。它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的重大创新。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发展谋划,是推动进一步发展的明确行动要求。“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着力构建科技、产业和市场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不断推动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形成。

  筑牢根基

  总书记深刻指出,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围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性基础研究和系统创新,全面提升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论物质构造、意识本质、宇宙演化等基础科学领域,还是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应用科学领域,新质生产力都迸发出变革突破的巨大能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

  找准方位

  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通过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助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在推进前沿新兴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要把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典型特征和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布局重点,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产业布局建设与生产力发展进步相互促进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实效检验平台。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不断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信息技术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要把握数字时代新趋势,积极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同时,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打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真正发挥基础研究的效力、持续有效地推进产业化,需要获得源源不断推进的活力,需要加快构建以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典型特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技术是难点,但更难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涌现,往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才能更好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更有针对性地形成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

  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能够更好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更好破解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常庆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