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夜里8点多。满天星斗,夜凉如水。
40岁的陶红开着车,23岁的老挝小伙康迪坐在副驾驶上,他们俩是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移民搬迁办的工作人员。今天,他们和当地政府组成的移民生计意愿调查组,刚在大东村召开了村民大会,收集到了村民意见建议的第一手资料。
大东村是典型的老挝北部山区的苗族村寨,距离南欧江七级水电站有15公里。两年前,96户560位村民,正式搬迁到中国电建为其建设的移民新村。
为了把村民意愿和相关数据,带上第二天召开的移民生计改善研讨会,陶红和康迪婉言谢绝了村长的挽留,连夜赶回七级水电站。
深夜里的大山,万籁寂静,俩人驱车前行,正是忆往昔、讲故事的气氛。
8年前,康迪还只是一名大学生。南欧江二期电站开工建设的时候,一家人就住在六级电站库区的普孟村。虽说,中国电建为村民们统一规划建设了移民新村,然而故土难离,刚开始的时候,康迪的父母并不是很乐意。
“放假回家的时候,我特意去了建设中的移民新村,房子漂亮、道路通畅,村公所、小学、寺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我还在网上查到中国电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为南欧江设计了‘一库七级’的方案,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爸妈这才下定了搬迁的决心。”
“所以,那时候你和中国电建的缘分就已经结下了。”陶红笑着说。
4年前,康迪从大学毕业,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家乡丰沙里省,加入到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项目公司。
“从电站建设到环保举措再到移民安置,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电建的重信守诺,更让我影响深刻,而且电站还有29年的运营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未来更有保障。”
缘分真是妙不可言。作为南欧江移民村的孩子,康迪被安排在移民搬迁办工作,直接服务于南欧江两岸的民众,而已到老挝工作8年的陶红成了康迪的老师。
“你加入我们团队的时候,正在进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现在移民新村建设和搬迁全部结束,我们重点将转移到移民生计改善上来了。为了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计改善工程任务很重,但却很光荣!”陶红说。
今年年初,中国电建和当地政府正式启动生计改善工程,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对南欧江流域七座水电站所涉及的23个新建移民村约2000户、10000人进行帮扶。
“因为跑路太多,轮胎都换过两次了,船也跑坏一艘。”从民调到签署协议再到落地,陶红带着康迪和当地政府人员一起走村入户,沿着这条路,不知道跑了多少次。
1年多下来,跟着师傅陶红,康迪对移民生计改善工程的各项工作驾轻就熟了。“这主要是因为政策保障、政府支持、村民理解,也激励着我带着情感去工作。现在,我们的车每到移民村,村民们都会围上来,大家都说,中国朋友来了,就意味着有幸福的事情要发生……”
“恩,这说明我们制定的生计改善方案,符合当地实际,满足村民的诉求,给村民们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陶红补充到。
“陶老师,今年我们已经在3个村子为162户村民送出了485多头牛犊,还有……”康迪如数家珍。”
“还记的索岗村的村民本松吗?去年在公司生计改善帮扶下,开了一个五金杂货店和一个小型加油站,明年计划还要把商店开到奔乐县城或万象……”
“真的吗?!说明我们的生计改善帮扶工程初见成效,这样村民们生活更有保障,日子会越来越好……”康迪难掩激动。
陶红颇为感慨:“未来,咱们移民村发展的空间很大。随着七座电站的全部建成投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可在家搞种植养殖,也可以做运输商贸,或者到库区捕鱼,更欢迎来电站工作学技术。我们要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办实……”
一席话,说得康迪心里暖暖的。
车辆继续在平整的柏油路上行驶。车灯扫过,照亮前方,也照亮了心房,路一侧南欧江奔腾向前,散落在山坡上的移民新村灯火闪烁。
再往上,皓月当空,繁星满天。
陶红(右四)和康迪(右三)向索岗村村民宣传安置标准政策
陶红(右四)和康迪(右二)为佳乐村村民捐助农具和种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