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战旻玥 刘雪清 唐东军 朱静霞)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来临之际,2021年三峡集团金沙江珍稀特有鱼类秋季放流活动,在四川省宜宾市长江公园水幕广场举行。首批10万尾鱼苗于今天(10月24日)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被放归长江。
从10月24日至11月7日,将有约30万尾、6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连续3个周日内被放流。放流品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圆口铜鱼,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厚颌鲂。其中,30厘米以上长江鲟放流数量为5万尾,是国内大规格长江鲟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介绍,此次放流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在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首次社会化放流活动。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三峡集团自1984年首次开展珍稀鱼类放流活动以来,至今已坚持增殖放流三十余载。放流活动对有效补充鱼类野外种群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修复长江生态,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等具有积极意义。
以往,三峡集团举办放流活动均为单场次。此次放流选择连续开展3场,旨在向社会公众广泛深入传播共抓长江大保护理念。据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此次放流活动首次将“放流+”概念融入其中。“将放流与科研技术体验、博士团队室外教学课堂、现场标记技术等结合起来,邀请水电工程移民娃娃代表、水电工程建设者代表、宜宾市民代表和大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对推动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生于长江、长于长江、扎根于长江的中央企业,三峡集团坚持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工作,通过设立增殖放流站、拓宽科研合作渠道等方式,持续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研究保护工作。
近年来,三峡集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在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攻关、集约化苗种培育技术攻关、监测技术和种群梯队的系统化构建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能够成功繁育并实现规模化放流的鱼类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9月底,已掌握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在长江全流域累计放流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000余万尾,计划“十四五”期间每年放流包括中华鲟、长江鲟在内的珍稀特有鱼类约100万尾。“十四五”期间,三峡集团还将启动珍稀特有鱼类“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珍稀特有鱼类精子库、细胞库和基因库。
为最大限度发挥长江水库群生态功能,三峡集团连续多年开展长江干流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2021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湖北宜昌宜都江段鱼类总产卵规模约124亿颗,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达84亿颗,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三峡集团坚持开展保护长江珍稀特有植物的科研工作,已成功保护该类植物1300余种。同时,三峡集团举全集团之力全面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截至2021年8月底,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落地投资达1805亿元,对应污水处理能力1668万吨/日,雨污管网长度2.55万公里,直接服务城镇面积2.11万平方公里,直接服务居民人数2604万人,积极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为此次活动提供了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