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国内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世界最大“人造太阳”气体注入系统复合管道全部制造完成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1-04-12 09:25:32  作者:陈瑜

  4月10日,由中核集团中核二三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气体注入系统复合管道产品制造项目在广东惠州全部完成,最后一批产品将于近期运往法国。该项目的完成,是中核集团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以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ITER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

  ITER气体注入系统是我国首次承接的涉氚采购包。ITER气体注入系统复合管道主要是为ITER装置提供等离子体运行、维护、控制和处理所需气体,同时为加热和诊断中性束提供氢气和氘气,为弹丸注入系统提供弹丸推进所需要的气体,并为聚变装置提供聚变功率紧急关闭功能。该系统是最高级别的真空部件,技术要求远高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核电管道,对设计和生产制造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协助和推动下,中核二三联合核西物院、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开展生产,按计划完成各批次生产制造工作,确保项目现场安装进度。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1亿摄氏度“燃烧”100秒 中国“人造太阳”将再冲新高

  新华社合肥3月25日电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
产业财经2021-03-30

1亿摄氏度“燃烧100秒” 中国“人造太阳”冲核聚变能源新高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力争将世界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

1亿摄氏度“燃烧100秒” 中国“人造太阳”冲核聚变能源新高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力争将世界

“人造太阳”上的这些“超级材料”中国造

“超导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电阻为零的材料,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避免导体发热,实现‘人造太阳’的长时间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说,当年中国启动研制“人造太阳”的时候,超导技术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向国外购买超导材料,有的出尔反尔不卖,有的开价高,还只卖三流产品。

揭秘“人造太阳”的“超强”内核

□ 刘 菁 徐海涛 陈 诺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
产业财经2021-02-23

我国“人造太阳” 突破尖端科技新极限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熔于一炉”。近日,记者走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内核”,从多项尖端科技的突破中感受我国创新的勃勃脉动。

“人造太阳” 突破尖端科技新极限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我国科学家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ldq
产业财经2021-02-22

江西省“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

1月12日,在南昌大学江西省聚变能与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由江西省科研人员自主设计、制造及运行的“人造太阳”装置——我国首个可实现压缩融合启动等离子体电流的球形托卡马克装置(NCST)正式投入运行并实现首次成功放电,填补了江西省在磁约束聚变基础实验研究领域的空白。

2020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重磅揭晓!华龙一号、人造太阳入选

12月26日,“国资小新”联合国资委网站、《国资报告》杂志,根据网友推荐和全年大数据分析,为大家推出央企超级工程暨央企国之重器“英雄榜”,并在国资小新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国资委网站及相关中央主流媒体网站发起投票。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安装开启

近日,我国传来好消息: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