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尼泊尔水电上的影响力正隐隐超越中国。”全球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网站“BNN breaking”15日报道称,在2018年的政策转变后,印度在尼泊尔获得了一些水电项目,并将中国排除在外。一直以来,印度在表达希望从邻国进口电力的同时,明确表示不希望从尼泊尔进口由中国企业生产投资的电。这一要求使得与中企合作紧密的尼泊尔非常为难,也致使印度与尼泊尔电力贸易进展不顺。本月4日,尼泊尔与印度签署电力贸易协议,尼方将在未来十年内向印度出口1万兆瓦的水电。这一协议的达成被一些外媒渲染为“印度影响力超过了中国”的证据。英媒称,印度的一些做法已经让尼泊尔官员感到担忧。
印度与尼泊尔强化电力贸易
《印度时报》13日报道称,今年年初,印度和尼泊尔签署了电力贸易协议,尼泊尔将在未来十年内向印度出口1万兆瓦的水电。报道称,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和印度都向尼泊尔水电项目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自印度2018年改变政策后,局势似乎正在向有利于印度的方向转变。
印度总理莫迪和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在2023年达成了长期电力贸易协议。英国路透社报道称,为了扩大其在邻国的影响力,印度又与尼泊尔签订了新的短期电力贸易协议,有效期25年,每10年更新一次,并将在尼泊尔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水电站等基础设施。
“这是吸引投资、发展水电的里程碑。”尼泊尔国有电力局发言人巴特拉伊说道。尼泊尔官员表示,多家印度公司正与尼泊尔政府展开谈判、建设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发电总量预计将达8250兆瓦,可吸引数十亿美元。
美国的身影若隐若现。根据去年正式开始实施的美国“千年挑战计划(MCC)”,美国对外援助机构千禧年挑战公司向尼泊尔提供了5亿美元的赠款,将用于建设尼泊尔—印度跨境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尼泊尔对印度电力出口。
尼泊尔以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全国约有6000条河流,总长4.5万公里。印度媒体报道称,最新研究显示,尼泊尔有生产7.2万兆瓦水电的潜力。随着尼泊尔积极开发水电,电力出口成为当前和未来最紧迫的问题,印度和孟加拉国成为其在南亚的重点目标市场。
中尼电网互联项目正抓紧建设
尼泊尔华侨华人协会会长金晓东2023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分析称,借助尼泊尔电力出口的机会,印度正试图让中国在尼泊尔“退居二线”,由印度来替代。
2014年印度与尼泊尔签署电力贸易协议,但于2018年改变了协议,以防止从尼方购买到未与印度签订《电力部门合作双边协议》国家投资生产的电力。
路透社援引尼泊尔能源官员的话报道称,自印度改变购电政策以来,中国企业已从6个水电项目中退出,印度公司则获得了4个尼泊尔水电合同。尼泊尔能源官员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称其为“印度公司的垄断”。这名官员表示,尼泊尔以水力发电为主,电力受气候影响很大。若未来尼泊尔出现电力短缺,将不得不以高价从印度购买电力,因此,“将所有计划交给同一国家的企业是错误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1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希望通过经济外交的手段对尼泊尔施压,将中国投资排挤出尼泊尔市场,但实际上印度是做不到的。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去年在第19届亚洲运动会期间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时,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声明,表示“双方将进一步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特别是水电开发和跨境电网项目及其配套变电站建设”。
2022年,刘宗义在西藏调研时看到,中尼电网互联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双方能源联合工作组还将开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合作。反观印度承诺为尼泊尔建造的水电项目,因其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没法和中国比,大部分都没有完成。此外,在联合声明中,中方同意在商业原则下通盘统筹考虑提供设备、技术等协助。刘宗义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中方对尼泊尔在与印度合作时面临的压力的照顾。
“中国的投资让尼泊尔有了同印度讨价还价的能力”
尼泊尔水电项目在水量充沛的雨季才发电,导致该国旱季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刘宗义称,在旱季,尼泊尔可能还要从印度进口电力,价格也会高于它们出口给印度电力的电价。未来,中国通过西藏地区向尼泊尔北部边远地区输电,或许能解决尼泊尔这一困境。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的参与下,尼泊尔水电快速发展,正成为电力纯出口国。中企参与建设的尼泊尔上塔马克西水电站2022年全面投产。尼泊尔能源官员称,上塔马克西水电站不仅能满足本国的电力需求,还为出口多余电能提供了机会。此外,该水电站预计将为尼泊尔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约1%的产值。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民旺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如果不是中企投资了尼泊尔的水电项目,尼泊尔可能也难拿下与印度的项目,是中国的投资让尼泊尔有了同印度讨价还价的能力。
林民旺分析称,从过去印度在尼泊尔执行的水电工程情况来看,这次印度实际上是给尼泊尔“画了一个大饼”来“拿捏”尼方。未来,尼泊尔是否愿意继续下去,其实都存在变数。就南亚国家而言,他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没有理由拒绝中国带来的机遇。
环球时报 记者 苑基荣 陈子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