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地方报道

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EPC水电工程并网发电

水电七局 华东院发布时间:2021-07-02 13:03:30  作者:李俊敏 海涵

6月30日,由中国电建EPC总承包、被誉为“第二次鲁布革冲击”的杨房沟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这标志着设计施工一体化的EPC总承包模式在我国大型水电站首次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我国新时代水电开发理念与方式的重大创新。该电站的并网发电,对于加快雅砻江水电基地构建,促进受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杨房沟水电站位于凉山州木里县境内的雅砻江流域中游河段上,是雅砻江中游河段梯级开发的骨干电站之一、也是中游第一个投产的项目,由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华东院联合体勘测设计并施工建设。电站开发任务为发电,总装机1500兆瓦,安装4台375兆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平均年发电量68.557亿千瓦时。工程枢纽主要由最大坝高155米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泄洪消能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是由四川省核准开工的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规模水电站。

中国电建提出“一体化、一家人、第一次”的工作思路,按“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规则、统一管理,两级核算”的项目管理模式,组建总承包部,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秉承“自律、创新、共赢”的管理理念,持续深化对EPC模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一体化、自律化、标准化、信息化的 “四化”管理为代表的、具有杨房沟特色的管理体系。

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模式,以设计、施工的合理分工、加强合作与深度融合,推动工程建设的整体优化,实现了“1+1 >2”的效果。在总承包模式下,工程完成并通过审查的较大及以上设计优化、变更项目达30余项。开展施工优化10余项,有效改善施工条件,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提升了施工效率。设计、地质、施工、监测与科研高效联动,在确保设计方案安全可靠、施工便利的基础上,推动工程不断提速: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和混凝土浇筑提前6个月完成,大坝混凝土提前2.5个月浇筑完成,工程开始蓄水时间提前9个月,首台机组发电时间提前5个月,全部4台机组发电时间预计平均提前9个月。

“数字化+EPC”是中国电建提出开箱即用式的“杨房沟方案”,建立“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业务体系-功能体系”的“五位一体”应用框架,应用范围覆盖勘测、设计、采购、建造、移交、运维等多个阶段,协同范围覆盖业主、监理、总承包、工区等多个项目参建单位的各层级组织。实现业主、监理、总承包三方在线上进行设计审查,节省人力约70%;实现全专业、全范围的电子化质量验评;实现拱坝施工全过程的智能建造。该方案首次研发覆盖水电工程全工程、全周期、全要素的智能建造平台;首次实现大型水电工程全过程数字化质量验评;首次实现水电工程电子文件在线归档;首次系统梳理水电工程数字化配套管理考核制度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良好的创新机制激励下,截至目前已获得省部级奖13项、QC成果奖21项,授权专利33项,取得省部级工法3项。

自2004年,中国电建开始进行电站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先后修建了45公里的便道,一座可供汽车通行的跨江悬索桥和两座勘探便桥。2014年, 全长92.3公里的“卡杨公路”建成通车,该路桥隧比达50%,在高山峡谷间穿行,连通了雅砻江上卡拉、杨房沟两座大型电站,也为山里群众打通了通向山外的“致富路”。

EPC一体化管理优势,在应对地质难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18年5月,左岸拱肩槽上游边坡沿f27断层发生卸荷变形,总承包部紧急组织专家现场“把脉”,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同时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了340余束预应力锚索的加固,成功攻克f27断层风险。

杨房沟水电站的建设,将有力促进藏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经济造血功能,发挥维护藏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工程之一,电站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贡献的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消耗约2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约3.4万吨,为受电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