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省区竞相探索发展。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电力总装机达到446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2814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2%、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2.98%,规模居全国首位。光热、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
为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探索能源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系统全面、通盘谋划,围绕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多元化能源合作,出台《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贯彻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外送通道、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国首个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光热发电项目。
并制定印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从多能互补、网源协调、负荷发展、多元协同、价格机制5个方面制定18项具体措施,探索破解青海“五个错配”在内的全国能源转型普遍性问题的实践路径。
碳中和是清洁能源生产端、消费端和固碳端“三端共同发力”的体系。青海的能源和双碳工作重点在清洁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以清洁能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青海省政协对清洁能源调研形成的报告内容显示:在清洁能源生产方面。发电端用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能源生产的清洁替代,实现发电的绿色化。青海新能源在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稳定电源存在较大缺口成为最关键、最紧迫的制约因素。常委们建议:千方百计加快水电(含抽水蓄能)建设;在甘青新交界研究布局核电项目;积极推进共享储能建设;加大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干热岩发电技术研究开发。
当前,青海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而稳定电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针对水电、核电、储能等清洁稳定电源建设滞后问题,过渡时期要采取过渡方式,建议过渡期的2030年碳达峰前,在海西州布局建设气电、煤电项目,发挥气电应急调峰、快速启停优势和火电的支撑调节、紧急备用功能。
清洁能源生产除稳定电源的核心问题外,同时还存在技术创新研发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在青海落地,加快推进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专项实验室在我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布局建设。尽早谋划建立省级清洁能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制定为国家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服务的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研究产业基地项目的功能、目的、标准、规范,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为企业提供服务。
在清洁能源消费方面。能源消费端主要通过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推进用能的绿色化。目前主要存在以上问题:省域之间的能源合作有待深化;电力供给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挑战;本地消纳能力不足。
因此,青海省政协委员们建议:加快打造中国西部绿色用能典范区;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切实提高电力消纳保障能力。
泛共和盆地绿电特区作为全国首个实现100%清洁能源装机地区,具有水、光、风、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和全国重要水电基地的优势,是青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青海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四地”发展蓝图中必须下好的“先手棋”。
为持续跟踪清洁能源产业资政建言,青海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委员围绕“打造泛共和盆地绿电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经过广泛调研,并走访10家单位和企业,深入海南州光伏生产企业现场开展调研。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张晓容在主题报告中指出,青海泛共和盆地目前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率先探索出水光融合发展新路径。水电在未来新能源发展中将承担新的重要角色,其定位将从传统的发电为主转变为调峰调频为主。
2030年泛共和盆地及周边将形成4000万千瓦左右的水电装机并网规模和丰富的干热岩资源,具备了成为服务全省的稳定调峰电源基地的发展潜力。
打造泛共和盆地绿电特区重点是“发”“送”“消”“研”一体化建设。需要统筹考虑电源、外送、本地消纳、科技创新等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推动泛共和盆地绿电特区一体化发展、体系化建设。
对当前泛共和盆地绿电特区建设存在的困难,政协委员们秉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发挥专业优势,从加强调峰电源建设、加快绿电外送通道建设、促进电力就地消纳、加大科技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来源:经济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