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一粒灰,落到我们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年份,诸多时代际遇在此交汇,中国光伏终于在两年半前解除了其发展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共识”——大众的共识,国家的共识,全球的共识,对未来大力发展光伏必要性的共识。“双碳”目标下,共识达成,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谓气吞万里如虎。光伏也似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
2023年岁末年初,光伏价格在整体持续涨了两年多后,终于掉头向下,出现暴跌!这预示着一个新的竞局阶段的开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年前,李俊峰老师在与媒体对话时表示,有些企业可能要慢一些, 靠厮杀成不了赢家。他甚至警告,彼时一拥而上的企业,将来肯定会死掉一批。他说碳中和时代中国要为全球做贡献,顾及别人的死活,不能只顾着自己。
不过,这就是产业剧烈变动下,市场竞争的残酷之处。
过往两年中弩弓,一片大好的趋势下,产业的难题、变数、痛苦却一点都没有减少,光伏行业的朋友肯定都感觉到了,一片大好形势下,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积累了很多风险,孕育了大量焦虑。未来两三年里,巨头之间的竞争,新旧势力的竞争,央国企与民企的竞争、国内外的竞争,各种你死我活的争夺必将出现,产业格局也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洗牌1.产能疯狂扩张,阶段性“绝对过剩”必然出现,两三年内产业必然深度调整与洗牌,秩序再塑,格局重构。
“双碳”风潮下,光伏制造环节的扩产投资堪称疯狂。据黑鹰光伏最新统计数据,从2020年至2023年初,据可查公告与数据,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规划)总计已超23000亿元。
超20000亿的投资,涵盖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玻璃、胶膜等等不同环节。如今,巨大的市场预期和现实很可能的制约与困难,形成阶段性明显反差。企业战略和布局上的过分“乐观”,很可能导致未来的巨大困难。
有极为乐观的预测认为,2022-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分别为达到300、350GW,到2025年可能达到600、700GW,到2030年将达到甚至超过1000GW。
由此,当前所有的扩张都会被长期的成长空间消化!
但黑鹰光伏认为,这样的预测还是过分乐观了!储能设施大规模廉价化和大规模普及之前,电网将会成为光伏电源的重要制约瓶颈。光伏的平价化应当是要结合储能成本以后的平价,电网的制约瓶颈即将到来,这一风险点要不得不加以重视。
诚如蒋静在《光伏不能一马独骋,正视局限性及电力系统关系》中所文:我们也必须客观认识光伏自身局限性以及当前电力系统特点,理解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结构,光伏等新能源促进的不仅是能源结构简单变化,而是整个电力及能源系统关系和结构的重构。
在弥补光伏先天局限性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三大关系:一是与传统火电的关系,二是与新兴储能的关系,三是与电网的关系。
从过往两年光伏各环节产能疯狂扩张的规模和市场需求可能的预期来看,十四五期间光伏出现阶段性产能的绝对的、严重的过剩成为必然。“过剩”通常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的过剩”或巨量的过剩,必将引起惨烈竞争和强烈的洗牌。
可以预期,进入2023年后,未来两年之内,光伏必然有一次深度的调整,重塑格局与秩序。
具体到产业不同环节,比如组件环节,据“能源一号”统计,15家组件企业2022年出货将达250GW。2022年,隆基将把组件做到85GW规模;晶科、天合和晶澳都将超过50GW的产能。东方日升、阿特斯、协鑫集成等三家企业,都会达到组件产能20GW以上的规模;正泰新能、锦州阳光、中环股份以及海泰新能、中利腾晖等多家重点企业也同样会快速上量。
再比如上游多晶硅环节,2021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为52万吨,预计2022年将超过120万吨,到2023年则超过300万吨,到2024年底,光伏上游多晶硅新老玩家产能将超过400万吨。
按照当前每万吨多晶硅可生产4吉瓦光伏组件的等式关系,400万吨多晶硅,将对应多少组件需求?如此巨量的产能,市场能消化吗?
硅片环节的严重“内卷”已是众所周知,大量资本、包括各路新玩家进入这一环节,必然加大这一领域的竞争与变数。硅片环节,隆基和中环原本双寡头局面,去年,晶科,晶澳,京运通,上机数控等均大规模加大产能。如新进玩家高景太阳能,一上来就规划了50GW的硅片产能。
洗牌2.“垂直一体化”突飞猛进,寡头之间的必有激烈一战,产业链不同环节相互踩踏的事件密集发生。
前所未有的市场预期下,2022年的春天“淡季不淡”,上游硅料价格已是十二连涨,供应链博弈依然扑朔迷离。
我们看到,与产能疯狂扩,供应链激烈博弈相伴随的,是各路光伏巨头在追求垂直一体化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去年最“震惊”业界的消息是,2022年8月19日,随着通威中标华润电力3GW组件大单的消息传入市场,光伏组件巨头股价纷纷大跌,通威股价逆势上涨,绿电电站股价大幅拉升。其后的事实证明,通威强势布局组件环节。
而在8月16日,通威才刚刚宣布,拟在保山市、包头市分别投资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两个项目投资金额均为140亿元,合计280亿,预计2024年内竣工投产。
除了通威,包括隆基、晶澳、天合等规模企业,在“垂直一体化”路上你追我赶,每一个都是大手笔,每一项投资都是百亿起底,甚至千亿。
黑鹰光伏梳理统计发现,从2020年至2022年底,通威、隆基、天合、晶科、特变、阿特斯等9大龙头企业在制造环节的投资(规划)总额超过了7500亿元。
进入2023年后,隆基绿能1月17日公告:公司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1月17日在西安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就公司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本次签署的投资项目实施前尚需提交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审批。
很快,2023年1月20日,晶澳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1月19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建设生产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
从过往各路龙头的布局,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晶科能源、东方日升、尚德、正泰等以销售组件为核心业务,电池、硅片作为配套产线;润阳新能源、亿晶光电则从电池片业务往下游延伸至光伏组件;隆基股份是硅片和组件双龙头,通威股份则是光伏硅料和电池片双龙头。
时下,光伏的竞争格局目前仍处于混沌状态,旧格局未打破,新格局未成型,老牌企业彼此竞局,新势力虎视眈眈,看未来,垂直一体化能否通吃一切?
稍微长远来看,“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黑鹰光伏认为,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竞争必然出现;其四,随着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体化”部分环节竞争力缺失,可能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洗牌3:光伏加速“房地产化”,地方政府跑步进场揩夺产业红利,光伏制造商与投资商如何应对?
新能源步入“大基地时代”,整县推进如火如荼,与之伴随的是,光伏迅速“房地产化”。
什么意思?就是光伏产业大紫大红,其成为让人眼红的“唐僧肉”,坐拥光伏资源的地方政府,跑步进场揩夺产业红利。
最典型的,“以产业换项目”,正在成为各个地方释放光伏项目的“必要条件”。
此处引用知名财经大V、产业观察者蒋静的核心观点:在房地产经济穷途末路的当口,同样以土地为载体的光伏,恰巧成为地方政府寻求产业突破口的新工具,光伏开始“房地产化”。
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时代背景。一是光伏大红大紫,成为鲜有的火热赛道;二是,土地财政走向末路,地方财政普遍紧张,产业、税收及招商压力山大,地方政府刚好存在产业招商的极大渴求。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不会将手中的资源拱手白送,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产业招商的机会,光伏成为恰当时机送上门的“唐僧肉”。
回归第一性原理,在目前较低宏观利率水平的背景下,社会资金充裕,优质资产稀缺,市场供需充分博弈,光伏项目很难享受超额收益,合理收益率将是正常状态,各种花式负担必然会层出不穷地冲击光伏度电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
而地方政府诉求,正是花式负担的典型。
蒋静分析认为,这跟房地产开发的逻辑类似,都是土地资源开发的价值变现,虽然光伏土地占用时间及土地品质不及房地产,但对于房地产穷途末路的地方政府而言,已经十分诱人了。同样的套路,地方政府驾轻就熟。
由是,光伏产业的制造商和投资商都在叫苦:平价时代,光伏的非技术成本,不降反增!
在光伏发电总体成本下降的情况下,非技术成本占比持续升高,这成为光伏行业的一块“心病”。
过去两年中,相关“以产业换项目”的消息层出不穷!包括湖北、贵州、云南、宁夏、广西、安徽等省份均提出了产业配套的要求。产业配套从个别现象到如今已成为光伏投资商获取指标的“标配”。比如:
★云南蒙自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要求105MW配套5亿产业、5%项目营收、50%碳收益。
★新疆,光伏不得占用耕地、健全产业配套机制、实施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安徽宣城、宿州埇桥区提出,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建设指标与产业配套挂钩。
★宁夏2022年光伏竞争性配置,提出保障规模4GW,产业配套占比达30%。
综合目前各种情况,光伏产业的“房地产化”将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甚至更长时间。其间极大考验并影响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
如何应对这种巨大变化,对于制造商和投资商都已是摆在桌面上实实在在的问题(难题)。
洗牌4:光伏价格迎来拐点,产业链不同环节产品价格出现暴跌,以“低价竞争”为特点的价格战将冲击竞争格局,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过往两年,硅料价格飙涨导致了全产业链利润分布出现巨大差异,“上游吃肉,下游吃土”;与上游硅料相应,下游组件价格一度超2月/W。
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鲜有温情脉脉,往往你死我活。没有筹码,注定被收割;有筹码,则注定收割别人。而当博弈最终“白热化”,突破“临界点”后,价格的暴涨或暴跌,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整个光伏产业。
进入2023年,岁末年初,在极短时间内,光伏价格出现暴跌:硅片价格几乎“腰斩”,开工率仅60%左右;硅料价格跌破150元/kg,非一线组件成交价已低至1.6元/瓦。
而处于春节前后的特殊阶段,光伏上下游的心理拉锯战变得愈加敏感,“买涨不买跌”的观望情绪浓重。如今的降价,仅仅是未来一年甚至数年大变化的起始。
以价格换空间,光伏产业在价格“飙升”两年之后,终将在2023年进入合理的价格水平。
多种力量和要素推动下,供应链价格整体已涨了两年,但事实已经证明,不可能永远涨下去,一旦未来价格掉头向下,甚至狂降,产业链可能随之发生剧烈波动。
通常,由于光伏企业普遍对存货减值比较敏感,所以产业链终端对持续的涨价祖自宏出现报复性反弹,一旦出现需求下滑、产品价格看跌的时候,全
行业就会普遍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导致跌价加剧。
而站在上游龙头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选择顺势降价,在产业剧烈变动的时候,杀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届时,不少企业必然被“杀伤”。
根据某投资机构与硅业分会的一次内部交流:2023年一季度预期新增多晶硅投产产能20万吨,二季度预期新增25.8万吨,自2022年四季度开始,当月硅料产出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当月下游需求,并逐月开始过剩加剧。随着2022年四季度停产检修与新增产能爬坡结束,以及今年一、二季度硅料新增产能仍然在持续不断投产,硅料供过于求状况将全面加剧恶化,跌至行业平均成本线60元(不含税)附近将比任何专家、专业卖方、大V预测分析判断都要早得多!
洗牌5:光伏进入新的技术迭代期,各路企业如何争抢“N型”赛道的红利?下一个五年谁主沉浮?
光伏的周期的要素,通常包括政策周期、技术迭代、库存与产能周期等,其中,每次技术迭代与进步都会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
过往十余年,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以上。十四五期间,也即光伏步入平价时代后,新的技术迭代开启,未来两三年,光伏将步入“N型”技术迭代的红利期。
n型中的TOPCon打响市场争夺的第一枪,HJT、IBC也均有拥趸者。根据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上半年,TOPCon电池组件规划产能近100GW,到2022下半年落地产能总规模超40GW。
与TOPCon阵营相比,HJT的投资主体更加丰富,除了通威、东方日升、华晟、爱康等专业军团,此前还有国家电投、国投电力、华润、山煤国际、水发能源等央国企入局,同时,金刚玻璃、明阳智能跨界而来,截至目前HJT电池组件项目的扩产规划超80GW。
基本上,行业已经形成初步的共识了:TOPcon会是接下来几年的过渡产品,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大概率是HJT,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HJT也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后面肯定还有更新更优的技术。
自2016年开启产业化量产到2021年市占率达到91.2%,PERC用了5年的时间,产业步入n型时代,下一个五年谁主沉浮?
洗牌6:跨界成风,金钱涌向光伏,冲击并改变产业固有竞争格局!
“双碳”趋势下,光6伏成为确定性最强的火热赛道之一,各路资本加速涌入光伏领域,跨界者可谓不计其数,鱼龙混杂。
进入2022年后,各路企业和资本跨界光伏,又呈现出一大新的特点,即一大批A股上市企业集体跨界,又一批“新玩家”正扎堆进军光伏产业。这其中有做地产的、乳业的、做玩具的,甚至有生猪养殖的也蜂拥而至。
是凑热闹式的投机迎合还是光伏“新手”的创新转型?市场上关于上市公司扎堆跨界光伏的观点也出现了分歧,一边是相关个股连封涨停,另一边却引发“不务正业”的质疑。有电新行业分析师甚至亲自下场吐槽“仿佛看到了当年的PPT养猪”。
2022年8月相关跨界光伏的一大热点是,8月16日晚间,主营产品为水牛奶的皇氏集团(002329.SZ)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子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年产20GW 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消息一出,公司股价7个交易日获4个涨停。
是真金白银投资,还是配合炒作?不少投资者质疑:市值80亿元左右的皇氏,去年还业绩亏损,如何撬动百亿级项目?
但无论目的如何,从整个大趋势和变化来观察,结合一些更早跨界光伏企业的布局与进展来看,大量企业与资本的进入,终将冲击和改变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与发展格局。
回溯过往三年,跨界对于光伏产业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跨界企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比如青海丽豪、新疆晶诺、江苏美科、双良节能、中清集团、明阳智能、和邦生物、华阳股份、吉利,等等,纷纷投资光伏制造领域,主要分布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此外,亦有更多业外企业,以分布式电站投资,介入到光伏产业之中。
结合经济大环境与光伏发展,可以预期,十四五期间,将有更多资本跨界到光伏赛道中来。
洗牌7:光伏进入“后上市时代”,超过150家光伏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2023年底,光伏上市企业可能突破170家!
很多光伏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登陆资本市场。能否上市,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话语权,甚至事关生死!
为什么要上市?融资渠道变多,融资能力增强;公司架构不同,对股东意义不同,企业在行业和在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企业整体品牌溢价大幅提升,总而言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大幅提升。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在过往四年中,已有超过70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且有不少企业藉由资本力量,得以加速做大做强。典型代表如锦浪科技、中信博、固德威、三峡能源、美畅股份等。
2017年,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光伏业务占总营收的30%以上)仅有56家,到了2022年8月,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已达到148家。
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在2021财年总计创造了近10000亿的营收;合计创造近1000亿元的净利润;合计员工规模超过53万人;当然,这些企业也承担了总计13346亿元的负债。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目前,有24家光伏企业(光伏业务占总营收超过30%)正在冲刺IPO,这些企业业务各自涵盖组件、硅片、逆变器、分布式、检测设备、金刚线等多个领域:新特能源、阿特斯、首航新能、三晶股份、润阳股份、晴天科技、美科股份、欧普泰、德邦科技、鑫宏业、彩虹新能、快可电子、盛普股份、时创能源、古瑞瓦特、索拉特、艾能聚、欧晶科技、华宝新能、艾罗能源、立新能源、聚和股份、原轼新材、治臻股份。
当然,光伏资本市场也成就了不少“富豪”,根据黑鹰《2022年中国光伏富豪榜TOP1000》,1000人持有光伏股票价值超过12000亿。光伏领域财富价值最高的十位企业家为:第一,刘汉元、管亚梅夫妇,1177亿;第二李振国、李喜燕夫妇,671亿;第三,靳保芳家族,601亿;第四,高纪凡、吴春燕夫妇,527亿;第五,曹仁贤,432亿;第六,朱共山家族,421亿;第七,林建华、林虹夫妇,385亿;第八,徐广福、徐翔父子,303亿;第九,李贤义,301亿;第十,曹建伟家族,293亿。
综合产业趋势与发展的各种变化,黑鹰光伏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后上市时代”,各路光伏企业将不仅在市场与产业层面展开激烈竞争,而且将在资本市场层面展开竞争。由是,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争相登陆资本市场。
洗牌8:储能风口打开,成为“必选”,跨行业,跨产业链的协同成为必然。
过去连续好几年,储能就如同小镇青年一般,既有着强烈向上生长的欲望和野心,然而也容易迷失在真伪难辨的市场需求前。有的企业,单是活下去就几乎用尽全力;有的企业也不得已离开。
真正的转折点,可能源于“碳中和”、“碳达峰”的提出。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预期之下,为解决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的稳定问题,储能首当其冲的成为新能源场站的标配方案。至此,在行业期待多年之后,电化学储能迎来新的发展节点。
可以预料,储能对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光伏以及风电装机目标的达成,乃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国近年大力倡导储能的底层原因。
(表格2来源于阳光工匠光伏网)
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另一个规划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指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四大海上风电基地。可以确定,其一,开发主体必然是以国资为主;其二,储能在这些基地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里已云集众多好手,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科陆电子、科华数据、南都电源、双登集团、派能科技、中天科技、采日能源等等,当然,黑鹰团队调研发现,储能领域也有不少企图赚点快钱的中小企业。十四五期间,储能的新增长新变化才刚刚开始;市场的竞争格局亦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领域,阳光电源、华为数字能源、上能电气、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阳能等等企业均在加速布局储能业务与解决方案。
去年以来,由于上游成本因素,光伏系统及锂电储能系统的成本居高不小,短期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但是,随着光伏及锂电成本可预期的下降,“光伏+储能”预计很快会迎来较大的发展。
洗牌9:产业大发展与用地问题矛盾凸显,小心“达摩克里斯之剑”!
图片
双碳目标下,光伏整体大发展已明确。不过,各种新的挑战与难题也如影随形。
平价时代之后的新能源电站,更多的风险被隐藏于平价的“水面”之下。
根据光伏們臧超的调研分析:进入无保障的市场竞争阶段后,在光伏电站长达25年的生命周期中,消纳、土地与电力交易的不可控变量正成为平价时代的运营端的“三座大山”。
其中,用地问题一直被誉为新能源电站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土地性质到土地税的征收,在粮食安全红线之下,新能源电站的土地问题仍将持续。
尤其进入2022年后,一些政策(包括意见稿)的出台,以及一些典型事件,已让业内感受到了可能超预期的变量与风险。
比如,2022年1月,相关部委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国土“三调”数据正式陆续启用并与原有数据进行融合,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存量光伏用地要以“三调”数据与林地数据对接融合后的结果为准,据此判断光伏电站项目是否占用林地和办理相关手续。
“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政策收紧的矛盾除了用地问题之外,水面光伏的建设空间也在用水政策主导下被压缩。
2022年5月24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项目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库内建设。
尽管在之后的政策解读中,水利部门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考虑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对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不搞“一刀切”,对于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周边区域、水库库汊等水域岸线空间,各地可以此类项目对防洪和生态安全的实际影响进行研究。
据光伏們报道,一方面,水利部在2022年2月份启动了该文件的征求意见稿,部分地区在听到风声之后也因此收紧或者暂停了涉水光伏的相关审批。
此外,大基地规划与生态林草保护的矛盾中东部省份是我国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在粮食安全的政策引导下,以沙漠、戈壁、荒漠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大基地项目正成为新能源建设的重点区域。但在这些地区,同样面临着用地问题,更多的是涉草以及生态问题。
类似上述的政策收紧,将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制造与电站投资企业如何调整与应对?身处产业中的朋友们应该冷暖自知。
洗牌10:“逆全球化”苗头凸显,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加剧,面对恶意打压和重要市场策略调整,光伏企业如何出海与避险?
过往两年半,伴随全球贸易变局,光伏领域面临的挑战、变数和风险也大大增加。
对于各种制裁,各种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产业早已经历过多次。在一次次的打压、制裁下,中国光伏却越来越强,从“三头在外”到了“三大第一”。
只是,如今的全球趋势及国际贸易摩擦和过往有些不同,不得不防。继2021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之后,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6月2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又依据该法公布了“防止进口中国通过强迫劳动开采、生产、制造的产品的策略”。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依据所谓的涉疆法案和执法策略,将全部或部分开采、生产或制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被美列单实体生产的产品推定为所谓“强迫劳动”产品,并禁止进口到美国。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2022年8月25日的一份反对声明中指出:美国个别机构以所谓“强迫劳动”为借口,限制打压新疆光伏企业,干预正常的商业合作与竞争,从中谋取私利,不仅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准则,严重破坏国际经济秩序,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最终伤害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除却美国的恶意诽谤与打压,俄乌战争与以此为苗头引发的新一轮能源危机,已在很大程度改变全球各大市场,特别是欧美等国本身的新能源政策。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这些政策与消息,蕴含了各种机遇与挑战;变数与风险;这也极大考验中国光伏企业家们对全球市场的未来洞察、判断与灵活应对。
据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称,由于IRA中包含的激励措施,预计最迟至2030年,美国大型地面光伏装机将从200GW增至270GW。
再往前,2022年7月28日,美国参议院民主党提出了一项预算调节法案,其中包括对太阳能组件的制造支持和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措施。方案旨在使美国在2030年前走上减排40%的道路,并在未来十年为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计划提供3690亿美元。
根据提议,太阳能制造业的税收抵免为:组件为0.07美元,乘以组件的容量(以每直流电瓦数为基础);薄膜或晶硅光伏电池为0.04美元,乘以电池的容量(以每直流电瓦数为基础);硅片为每平方米12美元;聚合物背板为每平方米0.40美元;多晶硅料为每公斤3美元。
除了北美,欧洲市场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也就在2022年的夏天,天然气供应短缺造成的能源紧张,加速了欧洲能源转型的进程,能源自主及转型目标更加紧迫,推动了光储热需求快速增长,国内企业有望受益。
2022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将2030可再生能源目标提升至30%。欧洲短期内传统能源供给受限,长期欧洲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欧盟五月的REPowerEU Plan、德国新Renewable Energy Act (EEG)都提升了光伏装机目标,在长期的政策利多下,欧洲仍会是中国组件的最大需求来源,根据 Infolink最新需求预估,欧洲全年组件需求将达55.6GW。欧洲为2022上半年进口组件最为火热的市场,目前已累计从中国进口了42.4 GW的光伏组件,同比成长来到了137%,且呈现逐月增长的态势。
根据光伏上市企业财报分析,黑鹰光伏发现,过去数年,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加大全球化的拓展力度,成绩斐然,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阿特斯、阳光电源等很多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大幅提升,不少企业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80%。未来国际贸易的摩擦,必然影响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与布局,也必然对企业的全球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整体上看,未来几年内,中国国内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能仍仅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产光伏产品需要出口。那么,未来一旦全球一些重要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各种阻挠或打压,一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很可能会变地越来越差,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夏天,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出席活动时指出,世界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转变为制造属性,光伏产业的发展将助推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因为太阳光在全球的分布是比较均衡的,并且资源是无限的。
这也意味着,未来全球能源领域的竞争,将从资源的占有和应用,更多转向制造水平与创新能力的竞争。
基于过往石油石化、水电、大型能源工程等出海的经验,黑鹰光伏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其一,整体而言,加强风险研判,提高合规意识,分析部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营商环境,充分考虑贸易摩擦带来的贸易壁垒及外部不确定性,做好前期的风险研判及应对。
其二,在目前特殊的新时期,如何在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中外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媒体舆论因素的基础上合规且恰当地回应国内外媒体,特别是欧美媒体的各种质疑,如何表明立场是企业面临的很大难点。
其三,新的时期,以及未来很长的时间,在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下,中国光伏如何通过全球各种渠道,展示自身积极正面的形象,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
其四,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更要海外市场,尽量杜绝恶意的竞争,特别是国内企业出海的时候,不要在海外市场“打乱架”,影响自身形象?
其五,我们知道很多央企国企都努力在全球范围积极挖掘光伏资源,投资项目。根绝传统能源的出海经验,光伏的民营企业能否与央国企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一起拓展国际市场。
其六,必须注重专利保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