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议禁止所有使用“强迫劳动”生产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该提案与今年6月2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UFLPA”如出一辙,即禁止所有来自我国新疆地区的进口商品。
由于欧洲市场占我国组件出口总量的比重超过50%,其重要性远高于占比不足10%的美国市场,因此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使用产自新疆地区以外的硅料,就成为了应对政策风险的最佳选择。然而,由于全球接近50%的硅料产自于新疆地区,因此“非疆”硅料恐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抢手货”。
| 欧洲市场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超过50%
长期以来,欧洲市场在我国光伏组件出口结构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双反”政策实施前,欧洲市场出口量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最高时甚至超过80%。虽然2013-2018年间受“双反”政策影响出口量大幅下滑,但随着2018年“双反”政策到期后欧盟决定不再予以延长,欧洲市场需求迎来暴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1年间,欧洲市场出口量由5.71GW提升至40.9GW,占比由14%提升至46%,复合增长率高达93%。
进入2022年以后,由于天然气价格及电力价格飙涨导致居民用电成本大幅提升,欧洲户用光储市场全面暴发,出口量也再创新高。PV Infolink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7月份,欧洲市场出口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总和,达到51.5GW,占比也提升至55%。
同时,为了摆脱对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于今年5月份推出了总投资约2100亿欧元的“Repower EU”能源计划,拟将欧盟“减碳55%”政策组合中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总体目标从40%提高到45%,并提出到2025年光伏发电能力翻一番、到2030年光伏装机量达到600GW的发展目标。
| 美国市场受“UFLPA”影响市场需求显著下滑
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参考“UFLPA”通过后对于美国市场的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势必要针对欧盟的政策进行提前部署,以将政策风险降到最低。
自2021年以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阿特斯等中国光伏企业的组件产品均曾被美方以使用了合盛硅业生产的硅基产品为理由被暂时扣押,同时美方还将多家中国多晶硅制造商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此外,美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隆基绿能,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光伏市场需求也受到了显著影响。根据美国光伏产业协会和调研机构Wood Mackenzie公司发布的《美国光伏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国公共事业规模光伏项目新增装机严重下滑,其中二季度同比下降25%,一季度相较于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64%。
| 锁定“非疆”硅料可以限制竞争对手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使用“非疆”硅料,就成为了应对欧洲市场政策风险的最佳选择。然而,由于全球接近50%的硅料产自新疆地区,因此“非疆”硅料恐将成为光伏行业的“抢手货”,甚至成为光伏厂商间的博弈手段。
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硅料CR5的设计产能规模合计达到104.5万吨,其中“非疆”产能为63万吨,占比为60%,约可满足220.5GW的光伏装机需求。具体而言,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的“非疆”产能优势显著:通威股份的23万吨产能全部位于新疆以外地区;协鑫科技的36万吨产能中仅有6万吨位于新疆地区,占比仅为17%;新特能源的20万吨产能中,“非疆”产能占比达到50%。
虽然从规模上来看,“非疆”产能完全能够满足欧洲市场需求,但对于光伏组件巨头们而言,无疑又增添了一种博弈手段——通过锁定“非疆”硅料,不仅可以保证自身的供应链安全,规避政策风险,还可以起到限制竞争对手的作用。
一个细节是,进入2022年以来,通威股份总共签订了6份硅料长单,合计规模达到144.22万吨,其中与晶科能源的合约规模更是高达38.28万吨。而协鑫科技、新特能源自2021年以来签订的长单规模分别达到76.85万吨和102.39万吨。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跨界硅料环节的南玻集团近期与天合光能签订了4年7万吨的长约,巧合的是,其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湖北和青海。
当然,除了硅料以外,工业硅也在限制范围之内。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硅全球市占率达到77.3%,而新疆则占全国总产量的46.2%。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上机数控、东方日升等产业链中游企业,会不惜重金在内蒙古投建工业硅产能。相比于多晶硅,未来“非疆”工业硅或许更加抢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