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观点

去越南投资办企业? 四点建议供参考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3-07-13 10:56:55
在越南,企业运作所需的配套和服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深入了解会发现,在企业运作所需的配套和服务方面,越南跟中国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是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落差所致,毕竟中国有四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早于越南。

近几年,中国制造企业转移到越南这个话题经常被讨论。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国民教育程度、资源供需和产业链五个方面综合看,中、越两国悬殊较大。潜意识里,大家习惯把越南跟中国的广东省或珠江三角洲进行比较,从经济体量上把越南类比为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并视越南为东南亚经济圈中与各经济体良性互补的重要一环。这种分析有一定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做进一步探讨,希望给从中国转移到越南或打算搬迁过去的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是,对越南的生产率不要抱太高期望。越南人均工资要比中国低,但员工绩效也低。从笔者咨询辅导过的企业统计来看,同样的产品生产线、工序段和人员配置,越南人均产能约是中国员工的六到八成。这并不意味越南所有一线员工绩效低,也有高绩效的越南员工,但是,从生产线整体产出的绩效综合来看,越南员工绩效普遍偏低却是事实。

举一例:基于企业内部成本实际测算,生产条件相同前提下,十条产线,越南最多两条产线跟中国珠三角(企业分别在东莞和佛山有生产车间)企业的产出持平,六条产线产能在八成左右,剩下两条产线产能低到离谱。当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为了生产平衡,生产现场管理者把做得慢的员工集中到这两条产线上,避免影响多条产线的整体产出――从这个点来看,对于投资越南的制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尤其重要。若属于智能装备,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产能可以由设备来控制,那么在人机结合方面,只需适当多配置中国技术人员督导,就能满足人机良性互动,确保产出的绩效达到生产目标。另外,有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本土很多企业采用计件制工资体系,通过多劳多得的激励措施达到双赢目的。但在越南,这一工资制度鲜有企业采用,笔者咨询过几家在越投产的中资企业人资部门,他们均表示该制度在越南难以推行,大部分管理者反馈,“在越南采用多劳多得的激励方式,并不能获得像在中国一样的显著成效。”投资越南的企业,普遍采用计时制薪资体系;极个别企业采用计件制,在发放工资时,这也是仅供参考而已。切不可唯一或大比例权重地采用计件制,否则,那些在计件制下低工资的越南籍员工,会把企业投诉到当地工会组织,企业应对稍有不慎,那些越南籍员工还会罢工。越南全国人口将近一个亿,相比而言,在四才(选才、育才、用才和留才)方面,第一点的选才范围就要小很多。投资越南的中资企业主,大都有个深刻的感受,在越南,老板比员工勤力,且还不能随便直接要求员工太多。

二是,在越南投资产品生产,品控难度较大。同一款产品,越南企业的产品质量相比中国,总体而言会略逊一筹,这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靠手上功夫产出的产品上。从良品率检测,同一产品(或同一类型)来做具体比较,如:A产品中国东莞生产直通率85%,良品率98.6%;越南企业生产的直通率通常在67%,还不稳定,良品率90%。当然,该数据是企业内部对某单一产品进行的直接比较,是个案,虽不能以偏概全,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从事制造业的业内人士都清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直通率和良品率是多么重要的两个检测值。一个是一次性把产品做到合格,一个是把不良品通过返工等处理后达到合格。究其原因,属于系统的多因素所致。越南制造之所以品质不理想,跟越南一线员工整体素质、受教育程度、工业化进程较短等等有关。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在时间和程度两个方面很重要。用持续性的工业化演变进程和长时间的跨度,来成长和训练国民的“手上功夫”,这种积淀非一日之功,也难以快速复制。即便对于某个企业而言,员工的稳定性不好,流动性大,但只要这个国家的工业大环境在持续向好,对于员工来说,“不打东家打西家”,总归人才都在不同的企业或行业间流动,最终制造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稳步提高的。

很多企业喜欢招聘熟手员工,只要从事过类似的工作就可以,甚至只需要你做过工厂也行,原因很简单:你曾经被职业化训练过,就具备当工人的基本认知和生产常用的作业手法。所以,训练有素的员工,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宝贵,时间的价值体现就在其中。

1975年,越南内战结束,北越统一了南越,越南开始转向发展工业。但真正加速推动还是在2000年以后。2002年,越南民营企业从36529家,增加到57545家。2000年到2007年,是越南工业化加速阶段。到2007年,越南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到了越南的发展,出口下滑,国内经济低迷。2011年,在世界经济衰退时,越南有4.2万家企业破产。到2012年,危机影响到一批越南的国企,许多国企面临亏损,此时的越南陷入困境。越南国内这种大环境的波折会影响到从业者的经验积累。越南在工业化进程中,能不能很好地接住来自中国制造业转移带来的红利?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是,越南本身的工业基础薄弱不容忽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是,完备的产业链在越南尚难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制造的每个环节都得到深度渗透和充分挖掘,产业链相当完备。即使有其他国家或联盟想替代中国制造,也需要较长时间。全球消费者都欢迎中国制造,很多商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中国制造元素。从全球生产企业角度看,很多方面都已经对中国制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包括越南)的一些企业,也优先从中国采购某些部件,因为性价比高,很难在短时间以其他方式替代这种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越南制造是中国生产制造的组装配套产业链中的一环。这样,可以形成互补且双赢的格局。其实这种战略合作和互补模式,早有成熟的样板,如:德国博世不造车,却给全球汽车提供音响;微软向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操作系统;在很多尖端技术产品上能追溯到日本NEC的影子。面对一些企业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东南亚的做法,中国如何应对,创造新机遇?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在越南,企业运作所需配套和服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深入了解会发现,在企业运作所需的配套和服务方面,越南跟中国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是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落差所致,毕竟中国有四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早于越南。以电力服务为例,今年刚入夏,越南就出现电力短缺问题,紧急从中国广西进口电力。此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态度也很重要。当出现各种纠纷(经济摩擦、人际关系、法律法规等等),治安问题,等等,职能部门是否能依法依规处理?要做好,必须在建立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人文土壤等方面下功夫,而越南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弥补,虽然它几年来通过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实事求是地说,越南想在短时间内赶上中国的“两角”(长三角和珠三角)营商环境和政府的办事效率,并不现实,投资商对此不要抱太急迫和过高的期望。而在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方面,越南与中国的发达地区更有不小差距,要缩小或赶超,仍有相当的难度。对越南有兴趣的投资人,可以研究越南相关的投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税务事宜,建议参照《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越南(2021年版)》《中国居民赴越南投资税收指南2022-10》等两国官方汇编的资料。

总之,去越南投资有机会,也有坑。中国的不少优势项,越南很难在短期内取代。中资企业转移到越南后,有成功的,也有吃苦头甚至失败的。以上四点总结,是笔者在涉越企业咨询工作的所见所思,若能给有缘的投资者、经营者或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则不胜欣幸。

来源:证券时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