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人物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时间:2024-04-02 09:44:58  作者:袁亮

  新时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在结构上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煤炭消费比重持续降低,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高,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发展成效

  中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一是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改变过多依赖资源消耗、过多依靠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煤炭减量替代等要求,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消耗量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

  二是化石能源利用清洁高效。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推行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煤炭。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发展天然气热电冷联供。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用不到1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30多年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成品油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三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积极推广城镇、农村屋顶光伏,鼓励发展乡村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氢能源,大力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截至2023年底,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5.3%,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

  我国能源行业在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目标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能源碳排放总量大、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储能规模化布局难、能源科技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能源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凸显。中国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且实现碳中和时间短。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全球最短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据统计,2022年我国原煤生产、消费分别占全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的68.9%和56.2%,与此同时,煤炭领域碳排放也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最大。因此,能源领域减排时间紧且任务重。

  二是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储能规模化布局难矛盾凸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我国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政策正在不断增加,发展分布式能源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已经基本确定。截至2022年,我国分布式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约为250GW,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其中,抽水蓄能装机量为46.1GW,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但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储能规模化布局仍存在较大缺口。规模化储能应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标志,需求高景气叠加应用场景多元化,储能工程化和规模化布局亟须进一步突破。

  三是低碳技术突破难与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矛盾凸显。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2022年,我国单位GDP电耗713.7千瓦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虽然我国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甲烷全浓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多能耦合、新型储能、CCUS等关键技术仍须进一步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新质生产力提到了十多个产业领域,其中多个领域与能源直接相关,同时提出“绿色低碳发展”,全国碳市场相关的碳资产管理以及国际碳规则衔接都是新质生产力的范畴。由此,打造能源领域“三高”(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通过创新技术和产业模式,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当下,需要在建立健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监测评价与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多能互补”能源体系、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总体思路下进行。

  一是建立健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监测评价与组织协调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地区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协调开展跨省跨区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领域规划、重大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按年度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台账,完善督导协调机制。

  二是加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煤炭、油气是传统保供能源,推进能源革命并不是要革传统能源的命,而是要以系统观念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风、光、水、核、储等高效耦合,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以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为例,要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煤炭转化向高端高固碳产品发展,大力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完善绿色智能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健全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深入开展煤炭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耦合发展的新模式研究。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推动热储能、氢储能、电化学储能等各类储能形式发展,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并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同时创新储能产业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三是构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研发投入机制,支持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能源领域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各类科技力量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围绕能源领域相关的大型科学装置、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实施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加强新型储能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完善设备设施、规划布局、设计施工、安全运行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分级建设智能化平台,探索服务新模式,持续延伸产业链,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保障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效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推进能源革命,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袁亮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