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红土地有了绿色能源新基地

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3-03-09 11:28:57  作者:林露 刘稳

  日前,乌石油田群陆上终端处理厂举行建设启动会,标志着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这也是中国海油深耕北部湾41年来,首次把海洋油气从数千米的海底引上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

  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是广东首个近海浅层油田油气上岸项目,也是中央企业与地方、民营企业混改试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周边分布有包括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多个自然保护区。项目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投产之后,乌石油田群将成为雷州半岛能源供给的“新基地”,为粤西地区提供持续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健全石油化工油气产业链条,完善能源产业布局,为打造世界级绿色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增添新引擎。

  为粤西提供稳定可靠油气资源

  乌石油田群位于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东部,距涠洲油田群约80公里,距雷州市乌石镇约25公里。该区域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有石油储量规模可观的勘探发现,但由于断块复杂、低孔低渗的地质特征,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差,此前一直都未能投入实际开发生产。

  乌石油田群周边无可依托的生产设施,采用独立开发方案,项目将在乌石镇原雷州盐场附近建设一个陆上终端处理厂,包括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处理、生产水处理等设施。同时在北部湾海域新建3条混输管道、3条注水管道及3条复合电缆。海上平台产出的含水原油及天然气混输上岸进乌石陆上终端处理、储存和外输。

  乌石终端作为油气开采“登陆”后的第一站,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外输原油150万立方米,天然气1.6亿立方米。陆上终端处理后的合格原油产品通过单点装船外输销售,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通过汽车外运销售。

  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生产准备项目组总监虞声明介绍,由于项目没有管道可以外输天然气,项目方还新建了一套天然气一体化处理系统,今后可以将天然气产品销售到地方,服务地方经济。

  “此外,我们开采出来的每一滴水,全部都能回到原先的地层。”虞声明介绍,乌石项目采取了先进的生产处理工艺,生产水在陆上终端处理到A2级水质后,再输送到海上平台全部回注地层,既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回注水又可补充地层压力,提高油田开发采收率,真正实现“生产水零排放”。

  “岸电”模式减少排放

  传统海洋石油海上平台多通过发电机自发电,而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陆上终端和海上平台用电采用全“岸电”模式,即由陆地电网电源给陆上终端和海上平台供电。

  相比项目自发电,“岸电”模式更为清洁、高效。“岸电”可以有效降低海上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是推进绿色低碳生产进程、加快“绿色油田”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节省项目自发电的天然气及原油消耗,把节省下来的能源转化为石油产品,进一步增强能源供应能力,更为清洁高效。

  眼下,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生产准备项目组正在探索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引入生产现场优质技术,开展新能源技术调研,对项目中可以应用的节能耗、减碳排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技术论证,部分技术手段已经在项目中实施。

  在引入生产现场已有技术方面,变频电机、地面火炬、VOCs处理设备已经实施,预估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在开展新能源技术调研方面,技术攻关小组调研了多个厂家,实地勘察技术应用情况,确立了水上光伏、建筑光伏、风电三大方向作为节能技术储备。据初步估计,乌石终端光伏发电面积总发电量可达200万度/年。

  “我们首次在海上布设固定式围油栏,配备各类溢油应急物资,确保在溢油事件发生时,阻断溢油进入保护区的通道,降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虞声明说。

  乌石油田群在国内首次采用海上固定式围油栏设计,综合考虑所有朝向保护区的风浪流,可保障发生溢油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围控。同时,油田区域内值守的环保船,可在半小时内对溢油进行回收处理,确保保护区不遭受溢油污染。

  据悉,乌石油田群开发项目投产后,将设置无人机空中侦查,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构建无人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将重点对乌石海管沿线和保护区周边进行巡查。无人机将搭载可见光相机和红外热像仪进行航拍,通过无线网络完成远程控制无人机,控制相机拍照摄像,传输至控制台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工程海域海洋环境,发现溢油及时通报。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刘稳 通讯员罗茜允董哲黄余武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