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地面电站不同的是,薄膜太阳能技术使太阳能利用形式获得了极大突破,众多玩家开始入局这一产业。薄膜太阳能因轻薄柔、弱光性好、颜色可调、形状可塑的优势特性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汽车、便携式穿戴用品结合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竞争力。以我国的薄膜太阳能领导企业汉能为例,就基于先进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开发了汉瓦、汉墙、汉伞、汉包、汉纸等一系列终端应用产品。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为布局薄膜太阳能市场投入资金超过了470亿元。薄膜太阳能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国内铜铟镓硒的产能呈规模化扩张,推动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满足着日渐增长的移动能源需求。而担忧也随之而来,铜铟镓硒中的“铟”,因其储量和产能均不高的稀有性,会不会成为制约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掣肘?
技术突围 打破“稀有性”瓶颈
其实,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中的铟用量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的。汉能相关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随着铜铟镓硒研发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良率提高以及回收技术的充分利用,1吉瓦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铟净用量将降低到10吨以下,而中期目标则为5至6吨/吉瓦,薄膜电池对铟的需求量会进一步降低。”
汉能在规模化扩张铜铟镓硒产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降本方法。开发新型等离子喷涂靶材技术、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RC镀膜产生固废铟回收、芯片切割及Web边缘的铟回收等手段,都是目前较为可靠的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对铟的市场需求。此外,在铜铟镓硒电池中适当增加镓的成分、减薄电池膜层等方式,也可以减少铟的用量。
目前,汉能内部提出了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至21.5%,提升生产良率至98%的目标。经测算,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率为98%,RC镀膜产生固废及无效Web上的铟回收率为95%,铜铟镓硒芯片转换效率以及生产良率的持续稳步提升,也能够降低约15%左右的铟用量需求。
供需稳定 1/10量即可产180吉瓦电池
铟(Indium)于1863年由德国化学家赖希(H.Richter)在锌精矿中发现,属稀散金属,且迄今未发现单一的或以铟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铟矿床。在自然界中,铟矿物均以微量的形式分散伴生于其它矿物中,目前有工业回收粗铟价值的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根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全球铟(粗铟)探明储量预估5万吨,其中目前可开采的占50%。由此计算,在探明储量、可开采量不增长以及铟回收率不提升的基础上,目前能够得到可以使用的铟大约有1.5万吨-1.8万吨。
但现阶段看,铟尚不构成对铜铟镓硒应用的影响。”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表示:“倘若将全球1.8万吨可使用的铟,全部生产铜铟镓硒电池,能生产1800吉瓦,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量用到生产铜铟镓硒也能生产180吉瓦,就目前的铜铟镓硒产能而言,铟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另外据了解,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还拥有株冶集团、中金岭南、锌业股份等多家全球领先的铟生产商,能够为持续增长的需求量提供强有力的供给。纵观金属铟近10年的价格走势,除了2014年炒作导致铟一度狂飙至5000元/千克,近几年基本都一直徘徊在成本价附近,大概在1400-1580元/千克之间。在偶发因素的刺激下,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是正常现象,但从综合存储量和产能等各方面看,铟价波动不会偏离正常价格区间太多。
种种事实表明, 铟的供需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时期。担忧其供应短缺、价格不稳也算事出有因,但不必过分杞人忧天。基于开采技术、钻探技术、提纯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使用的铟资源和可探明的铟储量也会逐渐增多。即使未来几年铜铟镓硒产业爆发式增长,综合当前行业现状和市场供需产能,铟的供求关系也很难受到影响。
可以预见,铜铟镓硒薄膜产业将进入更低成本的高速发展期,万亿级薄膜太阳能市场将全面开启,稀有金属“铟”也将物尽其用,在稳步发展中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地面电站不同的是,薄膜太阳能技术使太阳能利用形式获得了极大突破,众多玩家开始入局这一产业。薄膜太阳能因轻薄柔、弱光性好、颜色可调、形状可塑的优势特性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汽车、便携式穿戴用品结合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竞争力。以我国的薄膜太阳能领导企业汉能为例,就基于先进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开发了汉瓦、汉墙、汉伞、汉包、汉纸等一系列终端应用产品。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为布局薄膜太阳能市场投入资金超过了470亿元。薄膜太阳能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国内铜铟镓硒的产能呈规模化扩张,推动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满足着日渐增长的移动能源需求。而担忧也随之而来,铜铟镓硒中的“铟”,因其储量和产能均不高的稀有性,会不会成为制约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掣肘?
技术突围 打破“稀有性”瓶颈
其实,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中的铟用量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的。汉能相关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随着铜铟镓硒研发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良率提高以及回收技术的充分利用,1吉瓦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铟净用量将降低到10吨以下,而中期目标则为5至6吨/吉瓦,薄膜电池对铟的需求量会进一步降低。”
汉能在规模化扩张铜铟镓硒产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降本方法。开发新型等离子喷涂靶材技术、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RC镀膜产生固废铟回收、芯片切割及Web边缘的铟回收等手段,都是目前较为可靠的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对铟的市场需求。此外,在铜铟镓硒电池中适当增加镓的成分、减薄电池膜层等方式,也可以减少铟的用量。
目前,汉能内部提出了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至21.5%,提升生产良率至98%的目标。经测算,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率为98%,RC镀膜产生固废及无效Web上的铟回收率为95%,铜铟镓硒芯片转换效率以及生产良率的持续稳步提升,也能够降低约15%左右的铟用量需求。
供需稳定 1/10量即可产180吉瓦电池
铟(Indium)于1863年由德国化学家赖希(H.Richter)在锌精矿中发现,属稀散金属,且迄今未发现单一的或以铟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铟矿床。在自然界中,铟矿物均以微量的形式分散伴生于其它矿物中,目前有工业回收粗铟价值的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根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全球铟(粗铟)探明储量预估5万吨,其中目前可开采的占50%。由此计算,在探明储量、可开采量不增长以及铟回收率不提升的基础上,目前能够得到可以使用的铟大约有1.5万吨-1.8万吨。
但现阶段看,铟尚不构成对铜铟镓硒应用的影响。”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表示:“倘若将全球1.8万吨可使用的铟,全部生产铜铟镓硒电池,能生产1800吉瓦,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量用到生产铜铟镓硒也能生产180吉瓦,就目前的铜铟镓硒产能而言,铟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另外据了解,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还拥有株冶集团、中金岭南、锌业股份等多家全球领先的铟生产商,能够为持续增长的需求量提供强有力的供给。纵观金属铟近10年的价格走势,除了2014年炒作导致铟一度狂飙至5000元/千克,近几年基本都一直徘徊在成本价附近,大概在1400-1580元/千克之间。在偶发因素的刺激下,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是正常现象,但从综合存储量和产能等各方面看,铟价波动不会偏离正常价格区间太多。
种种事实表明, 铟的供需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时期。担忧其供应短缺、价格不稳也算事出有因,但不必过分杞人忧天。基于开采技术、钻探技术、提纯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使用的铟资源和可探明的铟储量也会逐渐增多。即使未来几年铜铟镓硒产业爆发式增长,综合当前行业现状和市场供需产能,铟的供求关系也很难受到影响。
可以预见,铜铟镓硒薄膜产业将进入更低成本的高速发展期,万亿级薄膜太阳能市场将全面开启,稀有金属“铟”也将物尽其用,在稳步发展中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