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2000年时,全国光伏装机只有区区2万千瓦,不及日本的1/15,到2015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再到2017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5306万千瓦,累计装机超过1.3万亿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稳居全球第一。
从遭受重挫到浴火重生,历经洗礼的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能这么牛?或许我们可以从四家“全球领跑”企业及其创始人的观点中找到答案。
“光伏”是什么?什么是“光伏”?
当这个词对很多人都还很生僻,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依然被等同于太阳能热水器时,中国光伏产业已越过山重重、水重重,成就之大全球侧目!
截至2017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5306万千瓦,累计装机超过1.3万亿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稳居全球第一。
但如果将时光向后倒推20年,当时又有谁能够预想到中国光伏今日之成就?
199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125.8兆瓦,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都查不到有官方统计数据。
但就是在这个神奇的1997年,几个时年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却风云际会般同时走向了光伏产业:
这一年12月,人类社会第一次在应对全球变暖危机上达成一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让江苏常州一位硕士高材生坚定了自己看到的商业机会,他创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最早一家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他叫高纪凡。
在1200公里之外的西安,也有一位“不安分”的年轻人——李振国。他丢掉了国企的铁饭碗,在这一年冒险承包了一家校办厂做单晶,并立下志愿要一辈子就做这件事。当时,全国单晶企业仅有四家,0.5兆瓦产量。
跟李振国同岁,正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当老师的曹仁贤,也在这一年不顾家人、朋友反对辞职下海了。他觉得做新能源是充满机会的阳光事业,所以,他把自己的公司取名叫阳光电源。
与他们三位还在创业初期不同,比他们大十岁左右的朱共山此时已小有成就。这一年,他引进外资在江苏太仓建的热电厂已经上马,这个生意在当时,可比太阳能容易赚钱多了。不过在几年后,朱共山也义无反顾携巨资杀入了光伏产业。
20年过去了,这四个人和他们的公司,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翘楚,在大浪淘沙般的残酷竞争中走到了全球引领者位置。天合光能的组件,阳光电源的逆变器,隆基乐叶的单晶,协鑫集团的全产业链帝国,是中国光伏产业曲折向前过程中,开出的四支颜色各异的花朵。
中国光伏产业到底有多牛?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这四家公司的过去和现在就是最好的答案。
天合光能:组件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
高纪凡的出身,其实是光伏行外人。他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硕士就读于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师从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但他对光伏产业的眼光,却是异常精准和独到的。
天合成立之初,是计划建立一家光伏系统安装公司,专门为中国各地提供太阳能电站建设。在当时,光伏在德国、美国已经快速兴起,在中国却还只是在实验室和工程示范阶段。为了推广光伏,天合光能接连举办了好几届“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这在当时是写入公司发展里程碑上的大事。
2000年,德国颁发《可再生能源法》,德国光伏实现迅猛发展。2004年秋,高纪凡意识到要抓住海外光伏发电的机遇,必须向制造端延伸。2005年初,天合筹建了第一家光伏组件生产厂;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年末硅片产量达到28MW。这一年天合也成功叩开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在纽交所上市,抓住了资本市场热捧太阳能概念股的机会。
在当时,最紧俏的其实是多晶硅,最贵时炒到近500美元/千克,“拥硅为王”的企业都赚了大钱。天合也曾动心要建上万吨产能的多晶硅厂,奠基仪式举行、投资协议都签了,但行业里一窝蜂似的疯狂反而让高纪凡冷静下来,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转而专注于天合更有优势的组件生产。
这让天合在转眼就来的光伏大调整中躲过一劫,很多鼎盛一时的企业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都破产了,天合光能却在组件生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14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达3.66吉瓦,实现销售收入22.9亿美元,天合光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
2015年,天合组件总发货量5.74GW,再一次领跑全球。2016年,天合光能出货量略低于晶科能源的6.7GW,让出头把交椅位置。但公司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2吉瓦,全球排名第一,占据超过10%的全球市场份额,产品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到天合,就不得不提光伏行业内的转化效率之王IBC电池。2012年,天合光能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展开了对IBC电池技术的系统研发。
经过不懈努力,天合在全球的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领先位置。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独立研发的6英寸大面积IBC电池,效率达到22.9%,成为6英寸IBC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之后,天合光能依托国家863项目建成中试生产线,采用最新开发的工艺,15次打破IBC电池的世界纪录。
阳光电源:逆变器发货量全球第一
曹仁贤1968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少年聪慧机敏,高考志愿栏中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将他留在了安徽。
毕业留校任教时,西部老乡们经常到他任职的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来询问要一瓦、两瓦、三瓦的小灯泡,做的都不太好。是不是能把它做好?做成稍微大一点的功率,做成交流能够让我们的西部老乡看上电视、能够用上清洁的照明等等?曹仁贤问自己。
就是这简单的想法,让曹仁贤毅然离开了安逸的校园。对于创业,多少年后曹仁贤笑言是“一不小心搞大了”,谁也没想到这朦胧的光伏业可以产业化。
说来容易,但实际过程却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为了把公司维持住,阳光电源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产品,用曹仁贤的话说是“饿了先弄一点儿干粮垫垫肚子”。在把电源业务做大赚钱了后,为了做新能源又忍痛砍掉,专注于去做逆变器。
如此坚定的方向,20年努力只做一件事,让阳光电源在逆变器这个产品上做到了极致:
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推出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打破国外垄断;20年来,阳光电源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多款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获得授权专利5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62项,是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阳光电源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光伏逆变器作为阳光电源核心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转换效率超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支持储能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应用,是实现智慧能源、智能运维的关键设备,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
2015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达8.9GW,其中国内出货7.7322GW,较2014年增长103.02%;国外出货1.1745GW,较2014年增长175.64%。超越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的SMA,从“中国第一”升级为“ 全球第一”。
2016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超11GW,其中国内出货10GW,牢牢把握住了2016年国内近30GW新增装机项目的发展红利。3月底SMA发布年报披露其2016年的发货量为8.2GW,阳光电源进一步拉开了自己与这家老牌企业之间的距离,发货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截至2016年底,公司在全球市场已累计实现光伏逆变器装机超31GW,每年大约可以为地球生产绿色电力44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520万吨。对于这样一份阳光事业,曹仁贤依然并不满足,斗志始终昂扬:
“阳光电源必须把逆变器牢牢做到市场第一,没有逆变器我们什么都不是。”曹仁贤说。
隆基股份:单晶霸主全球第一
辞职下海的李振国,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直到2000年,李振国才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现在隆基股份的前身。此后几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是一个只有十几台单晶炉的小厂。
在2004年之前,太阳能行业是单晶天下,根本没有多晶。但由于单晶技术的成本远远高于多晶技术,这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随着当时德国等欧洲国家光伏市场的猛增,市场需求巨大,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多晶更受欢迎。
这甚至是让李振国也出现过犹豫。2006年,同为兰州大学校友的钟宝申加入隆基,公司用了半年的时间来研究讨论:隆基到底该走什么技术路线?最终大家取得的一致意见是,N型单晶硅片才是未来能将度电成本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至此以后,隆基就坚定的在单晶这件事情上一条道走到黑。2010年,第三位兰大校友李文学加入隆基,负责生产运营,隆基正式形成“三驾马车”格局,三人带领着隆基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2012年,隆基股份成功登陆A股。
多年的坚守,最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技术突破带来了单晶硅片度电成本逐年下降,单多晶比较优势开始显现。2013年,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位列第一,公司第一阶段战略目标实现。
2014年,隆基股份收购浙江乐叶,开始向下游组件、电池布局。仅过了一年,乐叶光伏的单晶电池组件出货量位列国内第一,接近GW级。随着业内对高效单晶需求的增长,隆基股份迎来了翻番式增长。
2016年,隆基股份营收破百亿(115.31亿元),同比增长93.89%;实现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197.36%,成为光伏行业经营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
预计2017年,隆基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2吉瓦、2019年达到20吉瓦;2017年单晶组件产能达到6.5吉瓦、2019年达到10吉瓦,持续领跑行业,稳坐全球单晶头把交椅。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李振国说。这就是隆基三驾马车坚守的单晶事业,不忘初心成就了一段《中国合伙人》式的创业佳话,也成就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标杆地位。
协鑫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无人能及
1958年2月,朱共山出生在苏北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在阜宁打拼时,他先后做过不少普通工作,包括售货员等。到上世纪90年代,朱共山开始创业,在香港创立了协鑫集团。
朱共山个人能力极强,人脉资源丰富。协鑫最开始的业务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工业配套电厂,主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环保再生能源电厂。十年间,在五大电力集团的夹缝中建了二十余座电站,朱共山也被坊间称为中国的“民营电王”。
借助资本的力量,朱共山玩转新能源的效率之高与速度之快令人惊叹:2006年底,协鑫才进入光伏产业,两年多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业排行第三,2011年则成为全球最大。2010年,他又涉足硅片领域,只花了不足一年,就成为行业第一,不仅供应量占了全球约三成,成本更是业界最低。
此后,朱共山更是组建了自己的光伏全产业链“帝国”。在当前的新能源江湖中,朱共山领导下的协鑫集团,无人可敌。作为一家以环保能源和再生能源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性能源投资控股公司,目前已拥有保利协鑫、协鑫新能源、协鑫集成、同鑫光电、协鑫智慧能源(借壳霞客环保)等五家上市公司。
其中,保利协鑫是全球领先的多晶硅及硅片供应商;协鑫集成致力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智慧综合能源系统集成商,提供超高效组件的系统集成;协鑫新能源主要经营以太阳能发电为主的,集开发、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新能源光伏电站企业;协鑫智慧能源则经营着合同能源管理、光伏技术开发及EPC等。
从整体上看,协鑫集团已经实现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完整一体化:多晶硅、硅片、电池到组件、电站,产业齐整、布局完善。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版图中,协鑫集团及朱共山本人,可谓是举足轻重、无人能及。
借助全产业链布局,协鑫成本优势明显,在公司设定的发展目标中,要三年实现平价上网。2016年9月21日,朱共山当选为“2016中国能源年度人物”,他表示:目前协鑫集团制定了以综合创新降低多晶硅、长晶、组件、系统及运维成本的全产业链平价上网路线图,在2020年前实现光伏发电基本不需国家财政补贴。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2000年时,全国光伏装机只有区区2万千瓦,不及日本的1/15,到2015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再到2017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5306万千瓦,累计装机超过1.3万亿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稳居全球第一。
从遭受重挫到浴火重生,历经洗礼的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能这么牛?或许我们可以从四家“全球领跑”企业及其创始人的观点中找到答案。
“光伏”是什么?什么是“光伏”?
当这个词对很多人都还很生僻,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依然被等同于太阳能热水器时,中国光伏产业已越过山重重、水重重,成就之大全球侧目!
截至2017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5306万千瓦,累计装机超过1.3万亿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稳居全球第一。
但如果将时光向后倒推20年,当时又有谁能够预想到中国光伏今日之成就?
199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125.8兆瓦,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都查不到有官方统计数据。
但就是在这个神奇的1997年,几个时年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却风云际会般同时走向了光伏产业:
这一年12月,人类社会第一次在应对全球变暖危机上达成一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让江苏常州一位硕士高材生坚定了自己看到的商业机会,他创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最早一家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他叫高纪凡。
在1200公里之外的西安,也有一位“不安分”的年轻人——李振国。他丢掉了国企的铁饭碗,在这一年冒险承包了一家校办厂做单晶,并立下志愿要一辈子就做这件事。当时,全国单晶企业仅有四家,0.5兆瓦产量。
跟李振国同岁,正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当老师的曹仁贤,也在这一年不顾家人、朋友反对辞职下海了。他觉得做新能源是充满机会的阳光事业,所以,他把自己的公司取名叫阳光电源。
与他们三位还在创业初期不同,比他们大十岁左右的朱共山此时已小有成就。这一年,他引进外资在江苏太仓建的热电厂已经上马,这个生意在当时,可比太阳能容易赚钱多了。不过在几年后,朱共山也义无反顾携巨资杀入了光伏产业。
20年过去了,这四个人和他们的公司,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翘楚,在大浪淘沙般的残酷竞争中走到了全球引领者位置。天合光能的组件,阳光电源的逆变器,隆基乐叶的单晶,协鑫集团的全产业链帝国,是中国光伏产业曲折向前过程中,开出的四支颜色各异的花朵。
中国光伏产业到底有多牛?中国光伏产业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这四家公司的过去和现在就是最好的答案。
天合光能:组件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
高纪凡的出身,其实是光伏行外人。他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硕士就读于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师从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但他对光伏产业的眼光,却是异常精准和独到的。
天合成立之初,是计划建立一家光伏系统安装公司,专门为中国各地提供太阳能电站建设。在当时,光伏在德国、美国已经快速兴起,在中国却还只是在实验室和工程示范阶段。为了推广光伏,天合光能接连举办了好几届“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这在当时是写入公司发展里程碑上的大事。
2000年,德国颁发《可再生能源法》,德国光伏实现迅猛发展。2004年秋,高纪凡意识到要抓住海外光伏发电的机遇,必须向制造端延伸。2005年初,天合筹建了第一家光伏组件生产厂;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年末硅片产量达到28MW。这一年天合也成功叩开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在纽交所上市,抓住了资本市场热捧太阳能概念股的机会。
在当时,最紧俏的其实是多晶硅,最贵时炒到近500美元/千克,“拥硅为王”的企业都赚了大钱。天合也曾动心要建上万吨产能的多晶硅厂,奠基仪式举行、投资协议都签了,但行业里一窝蜂似的疯狂反而让高纪凡冷静下来,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转而专注于天合更有优势的组件生产。
这让天合在转眼就来的光伏大调整中躲过一劫,很多鼎盛一时的企业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都破产了,天合光能却在组件生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14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达3.66吉瓦,实现销售收入22.9亿美元,天合光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
2015年,天合组件总发货量5.74GW,再一次领跑全球。2016年,天合光能出货量略低于晶科能源的6.7GW,让出头把交椅位置。但公司累计出货量已突破22吉瓦,全球排名第一,占据超过10%的全球市场份额,产品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到天合,就不得不提光伏行业内的转化效率之王IBC电池。2012年,天合光能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效率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展开了对IBC电池技术的系统研发。
经过不懈努力,天合在全球的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了领先位置。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独立研发的6英寸大面积IBC电池,效率达到22.9%,成为6英寸IBC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之后,天合光能依托国家863项目建成中试生产线,采用最新开发的工艺,15次打破IBC电池的世界纪录。
阳光电源:逆变器发货量全球第一
曹仁贤1968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少年聪慧机敏,高考志愿栏中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将他留在了安徽。
毕业留校任教时,西部老乡们经常到他任职的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来询问要一瓦、两瓦、三瓦的小灯泡,做的都不太好。是不是能把它做好?做成稍微大一点的功率,做成交流能够让我们的西部老乡看上电视、能够用上清洁的照明等等?曹仁贤问自己。
就是这简单的想法,让曹仁贤毅然离开了安逸的校园。对于创业,多少年后曹仁贤笑言是“一不小心搞大了”,谁也没想到这朦胧的光伏业可以产业化。
说来容易,但实际过程却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为了把公司维持住,阳光电源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产品,用曹仁贤的话说是“饿了先弄一点儿干粮垫垫肚子”。在把电源业务做大赚钱了后,为了做新能源又忍痛砍掉,专注于去做逆变器。
如此坚定的方向,20年努力只做一件事,让阳光电源在逆变器这个产品上做到了极致:
2003年,阳光电源研制推出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打破国外垄断;20年来,阳光电源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多款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获得授权专利5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62项,是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阳光电源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光伏逆变器作为阳光电源核心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转换效率超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支持储能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应用,是实现智慧能源、智能运维的关键设备,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
2015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达8.9GW,其中国内出货7.7322GW,较2014年增长103.02%;国外出货1.1745GW,较2014年增长175.64%。超越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的SMA,从“中国第一”升级为“ 全球第一”。
2016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超11GW,其中国内出货10GW,牢牢把握住了2016年国内近30GW新增装机项目的发展红利。3月底SMA发布年报披露其2016年的发货量为8.2GW,阳光电源进一步拉开了自己与这家老牌企业之间的距离,发货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截至2016年底,公司在全球市场已累计实现光伏逆变器装机超31GW,每年大约可以为地球生产绿色电力44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520万吨。对于这样一份阳光事业,曹仁贤依然并不满足,斗志始终昂扬:
“阳光电源必须把逆变器牢牢做到市场第一,没有逆变器我们什么都不是。”曹仁贤说。
隆基股份:单晶霸主全球第一
辞职下海的李振国,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直到2000年,李振国才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现在隆基股份的前身。此后几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是一个只有十几台单晶炉的小厂。
在2004年之前,太阳能行业是单晶天下,根本没有多晶。但由于单晶技术的成本远远高于多晶技术,这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随着当时德国等欧洲国家光伏市场的猛增,市场需求巨大,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多晶更受欢迎。
这甚至是让李振国也出现过犹豫。2006年,同为兰州大学校友的钟宝申加入隆基,公司用了半年的时间来研究讨论:隆基到底该走什么技术路线?最终大家取得的一致意见是,N型单晶硅片才是未来能将度电成本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至此以后,隆基就坚定的在单晶这件事情上一条道走到黑。2010年,第三位兰大校友李文学加入隆基,负责生产运营,隆基正式形成“三驾马车”格局,三人带领着隆基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2012年,隆基股份成功登陆A股。
多年的坚守,最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技术突破带来了单晶硅片度电成本逐年下降,单多晶比较优势开始显现。2013年,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位列第一,公司第一阶段战略目标实现。
2014年,隆基股份收购浙江乐叶,开始向下游组件、电池布局。仅过了一年,乐叶光伏的单晶电池组件出货量位列国内第一,接近GW级。随着业内对高效单晶需求的增长,隆基股份迎来了翻番式增长。
2016年,隆基股份营收破百亿(115.31亿元),同比增长93.89%;实现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197.36%,成为光伏行业经营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
预计2017年,隆基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2吉瓦、2019年达到20吉瓦;2017年单晶组件产能达到6.5吉瓦、2019年达到10吉瓦,持续领跑行业,稳坐全球单晶头把交椅。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李振国说。这就是隆基三驾马车坚守的单晶事业,不忘初心成就了一段《中国合伙人》式的创业佳话,也成就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标杆地位。
协鑫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无人能及
1958年2月,朱共山出生在苏北阜宁县东沟镇农村,在家排行老三。在阜宁打拼时,他先后做过不少普通工作,包括售货员等。到上世纪90年代,朱共山开始创业,在香港创立了协鑫集团。
朱共山个人能力极强,人脉资源丰富。协鑫最开始的业务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建立工业配套电厂,主攻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环保再生能源电厂。十年间,在五大电力集团的夹缝中建了二十余座电站,朱共山也被坊间称为中国的“民营电王”。
借助资本的力量,朱共山玩转新能源的效率之高与速度之快令人惊叹:2006年底,协鑫才进入光伏产业,两年多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业排行第三,2011年则成为全球最大。2010年,他又涉足硅片领域,只花了不足一年,就成为行业第一,不仅供应量占了全球约三成,成本更是业界最低。
此后,朱共山更是组建了自己的光伏全产业链“帝国”。在当前的新能源江湖中,朱共山领导下的协鑫集团,无人可敌。作为一家以环保能源和再生能源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性能源投资控股公司,目前已拥有保利协鑫、协鑫新能源、协鑫集成、同鑫光电、协鑫智慧能源(借壳霞客环保)等五家上市公司。
其中,保利协鑫是全球领先的多晶硅及硅片供应商;协鑫集成致力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智慧综合能源系统集成商,提供超高效组件的系统集成;协鑫新能源主要经营以太阳能发电为主的,集开发、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新能源光伏电站企业;协鑫智慧能源则经营着合同能源管理、光伏技术开发及EPC等。
从整体上看,协鑫集团已经实现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完整一体化:多晶硅、硅片、电池到组件、电站,产业齐整、布局完善。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版图中,协鑫集团及朱共山本人,可谓是举足轻重、无人能及。
借助全产业链布局,协鑫成本优势明显,在公司设定的发展目标中,要三年实现平价上网。2016年9月21日,朱共山当选为“2016中国能源年度人物”,他表示:目前协鑫集团制定了以综合创新降低多晶硅、长晶、组件、系统及运维成本的全产业链平价上网路线图,在2020年前实现光伏发电基本不需国家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