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彰显大国思维

发布时间: 2016-03-30   来源:能源评论

  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促进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和力度,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全球电网连接、升级为一个整体性的能源共享网络,更高效、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电力能源,非常符合能源发展的新趋势。

  文?黄志凌

  习近平主席在联大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是习主席站在世界高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世界能源发展新趋势,提出的中国倡议,对于服务发展大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都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新表征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能源的生产量与消费量都被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征,也就是能源消耗越多,表示经济态势就越好。近来,这一表征正在发生变化。

  用电量一直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55500亿千瓦时,同比微弱增长了0.5%。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4004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第三产业用电量71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

  如果依据一贯的评判标准,表面的总量数据的确严峻,但是如果结合经济结构来看,在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高能耗行业处于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用电量的增速变化就可能是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果。2015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5.6%,也体现了节能降耗取得的新进展。

  所以说,能源不再单纯以数量上的增长体现经济发展,而是反映了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未来的走向,具备了新的表征作用。

  观察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表现出了全新的特点。

  首先,发展进入新通道。

  从增速来看,经历了金融危机引发的剧烈震荡和4万亿投资计划带来的刺激与收缩之后,从2012年至2015年,四年间的16个季度当中,我国GDP同比增速均处在6.8%~8%的区间内。可以说,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通道。

  透过结构性变化观察,经济增长在新通道运行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正在优化。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0.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本身内部结构也在积极调整,高新技术行业正在加速增长,产能过剩行业持续回落。

  其次,经济迈上新台阶。

  与过去更加重视追求规模增长的阶段不同,中国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有人将2013年6月份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比,中国为9.24万亿美元,位列第一的美国GDP是中国的1.82倍,紧随在后的日本、德国法国,GDP与中国GDP的比值分别是0.53、0.39和0.3。依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标准,人均GDP4085~12616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目前中国的这一数据约为75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份额大幅上升。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上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第一,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端科技产品深受亚洲各国的欢迎。相应地,2014年低端科技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28%,2000年则占到41%。这些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

  当下,作为新兴的大国,中国已经不能再像先前那样,靠模仿和跟随获得快速发展,而是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和产品上迅速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创造出新的市场,并且辐射其他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能源行业一方面需要适应并且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自身也在改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了解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就成了实施改变的前提和方向。

  能源新趋势

  能源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人类能源使用方式和技能的提升以及新能源种类的出现,都与生产生活的进步相伴相生。站在当下这一时点展望,能源或将面临以下几大新趋势。

  第一,在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将逐步加大,甚至可能最终替代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以及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风险。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此前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经济性问题也在持续改善。2014年,中国风电发电成本已降到每千瓦时0.37~0.45元,光伏发电成本降到0.68~0.8元,且仍有较大降幅空间。储能成本则可能降低到目前的1/5。所以,非化石能源在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将具备更为显著的经济性,竞争力有望超过化石能源,甚至可能替代后者。

  第二,化石能源的动力属性将逐渐消退,回归原料属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本身同时具有动力属性和原料属性,过去发挥较多的是动力属性,即通过燃烧直接提供动力。今后,在非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下,化石能源都将更多地被用作化工原料,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第三,能源产生的动力将日益电力化。将来经济运行所需的动力,可能全部来自电能。非化石能源本身不具备动力属性,必须转化为电能传输出去,化石能源的动力将逐步消退,而电能是实现能源消费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动力结构优化为电力是必然趋势。例如,火车已经从过去烧煤的蒸汽机车升级为电力机车;现在大多数汽车依靠汽油提供动力,将来电动汽车将成为主流。

  第四,能源消耗有减有增。工业生产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必然也正在下降,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还高出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即提高能源效率非常必要。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的电力消耗则会持续增加。由于生活中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从最初的电灯泡,到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再到空调、电脑、吸尘器,不一而足,越来越多家用电器的使用,将使居民用电量相应增加。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判断,中国目前的居民用电量是相当低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五,从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将日益精准化、精细化。电力需求和电力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如何使二者更好地相互匹配,将是一个重大课题。智能电网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自主运行、自我优化,电力生产与消费都将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资源利用将更加集约、高效,决策判断将更加具有前瞻性。

  顺应这些趋势,对于把握住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脉搏将十分有利。事实上,中国早已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部署,这就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举多得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包括北极的风能和非洲的太阳能在内的清洁能源,都会被利用起来,通过庞大的特高压电网体系,实现远距离传输,输送到欧洲、亚洲这样的电力需求区域。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家庭、工厂等各个单位都会成为电力参与方,通过智能电网形成点对点的交易模式,调剂时差、匹配供需,灵敏、准确地参与售电和购电,市场活跃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都将提高。所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促进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和力度,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全球电网连接、升级为一个整体性的能源共享网络,更高效、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电力能源,非常符合能源发展的新趋势。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一举多得:其一,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使用清洁能源,解决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等问题;其二,拉动电力投资与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创新商业模式,为参与各方带来收益;其三,搭建电力交易平台,将各大洲的电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大幅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四,辐射和带动电力设备等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能源大数据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一带一路”将是重要的扩展和补充。放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高铁等基础设施的确具有较大需求空间,但从西亚的伊朗、叙利亚,到东欧的波兰、乌克兰,再到各条路线上的许多其他国家,由于民族、宗教、军事、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其政治、经济态势有可能对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掣肘。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以各大洲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实现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既与“一带一路”有所重合,又扩展出了美洲、北极等广大地域,而且落地相对容易:一方面,电网及智能网络基础较好,与需要在地面大面积铺开的铁路等项目不同,电网线路比较不易遭到破坏,有利于后续建设运营;另一方面,由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电力需求普遍较大,因而各方共同构建、维护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意愿更强。

  因此,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既能服务中国的发展大局,又能带动相关国家进入交易网络受益,在推动能源革命的同时,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安全度和国际影响力也势必获得大幅提升。

  总之,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国,正在以大国的思维,为世界发展指出方向,并且带头作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正是其中的具体方案之一,将为人类清洁、高效、永续利用能源,为国家在新一轮国际性竞争中抢占先机,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关键词: 全球能源互联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