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1/3央企带头加码,氢能产业“拐点”要来?

华夏时报发布时间:2021-08-16 10:58:54

  曾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黄金”的氢能,在众多国央企的加码下,迎来了产业改革。

  近日,在国务院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办公室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言人彭华岗表示,超过1/3的央企已经在进行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据彭华岗介绍,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和方案,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作用。同时,国资委正组织中央企业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的科技攻关,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

  在布局氢能的央企名单中,不乏中国石油化工、中国石油股份(HK:00857)、华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央企巨头。一个能源产业的推广布局,为何引来1/3的央企为其助阵加码?

  优势明显,氢能被给予厚望

  很多人用“没有发展天花板”来形容氢能。作为一种能源消耗品,元素本身的储量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据多位专家解读,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在地球所有元素储量中排名第三,能源供给十分充足。并且,大部分氢是以水的液态形式存在,因此原料获取也较为容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曾表示:“中国氢能产业正迎来重要机遇期。氢能作为清洁无碳的二次能源,既可以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又能促进国家经济绿色低碳增长。”在景春梅看来,氢能具有几乎零碳排放、清洁无污染的优势,被寄予厚望。

  氢能的这些特点,在当下碳排放超标的社会中,显得更有优势。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分别为65%、20%和10%,工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减碳压力也最大。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若以交通领域作为我国氢能发展的突破口,利用氢能实现工业领域深度脱碳,将对我国的减碳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不止交通领域转型严峻,钢铁行业的氢能布局也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的钢铁企业中,已有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酒钢集团开始探索氢能炼钢,并逐步建成示范试点,氢气、一氧化碳混合气制铁、纯氢作为还原剂来炼铁等技术正逐渐被解锁,氢冶金技术已成为钢铁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丰田汽车还曾推出过氢能汽车,氢能在汽车制造领域也广受关注。

  平安建投高级业务经理张仕元对氢能同样抱以厚望,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相信氢能时代终将到来。一方面是氢作为能源比花式能源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另一方面在于氢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更好的融合。未来是可再生能源为主,氢既可以直接消费,也可以长时间储存,且储存过程的污染也少。”氢能提取本就环保,能量消耗也环保,因此,在当下提倡碳中和、碳达峰的中国,氢能的商业化逐渐受到各大行业的关注。

  三大难题,筑成发展困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市场环境优越,市场需求旺盛,为何氢能还没有被广泛应用,还需要央企带头?

  对此,张仕元用“经济、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来概括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

  张仕元对本报记者表示,经济方面是氢能瓶颈的主要体现,“简单来讲,就是算不过来账。”在央企带头加码氢能之前,绝大多数的氢能项目都处于示范应用的前期阶段,对于转化为氢能后的盈利模式和商业化策略都还处于空白阶段,即使有政府的补贴,项目的经济性还远未达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水平。

  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上。张仕元表示,目前氢能的应用场景重点集中在交通领域,比如氢能物流车、商用车、公交车、氢能重卡等,其他领域的氢能产业探索较为羸弱,因此很难被广泛应用。并且加氢站作为氢能的基础设施,覆盖率也还不够广。

  如此看来,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氢能应用都有待提高。

  技术瓶颈也急待突破,目前国内的氢能系统核心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相关材料技术和成型技术也仅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实现规范化生产。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氢能源的技术成本如果控住不了,不仅制造工艺会受到影响,下游氢能应用终端的产品也必然会被波及到,直接带来消费者的成本上升。比如氢能在成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电力等能源浪费,氢能源汽车的价格就会上升。

  因此,如果要保障氢能的装备制造环节是有利润的,则需要更好的技术将整个系统流程的价格平民化、规范化,而这不是几个小企业的加入就可以完成的。

  央企引领,突破发展瓶颈

  从彭华岗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央企正发挥着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引领着氢能产业的改革。那么,央企的入驻,能否有效改变氢能产业格局?

  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央企对氢能产业的参与充分体现了碳中和目标下氢能赛道的发展前景,央企的参与有望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氢能服务机构香橙会研究院也曾表示,央企参与氢能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碳中和、碳达峰下,氢能是确定的方向,而三分之一的央企站队氢能,能作为氢能发展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中坚力量——央企的入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瓶颈。

  央企大多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资历深厚,现金流充沛,融资需求并不大。因此,央企作为先行者,为其他相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先“趟”了水。中国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比如中国石化有着丰富的氢气生产和利用经验,在布局加氢站网络等方面也拥有天然优势。”

  因此,央企的加码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因资金因素导致的商业化难、加氢站难建等的问题起了示范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算不过来账”的问题。

  其次,央企内部产业链较为完整,技术经验丰富。众多央企加码氢能产业,有助于氢能源在现有应用领域之外,尝试开拓新的场景、领域,为氢能源现实应用跌送源源不断的可能性,增强氢能源产业更新动力。并且在开拓新领域的前提下,央企还可以依据政策补贴、企业实力等优势,加强氢能现有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各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指示的政策落地,各省市也开始了燃料方面的规划和指引,氢能相关政策体系逐渐明朗。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城市重点规划了氢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方案,明确规定了燃料电池车的数量目标、加氢站的数量目标,以及产业链规模目标。

  在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看来,各大央企大力扩展氢能开发利用,会涉及到储运。加氢站或油氢合站的建设,这也有利于加速促进处于初期阶段的氢能产业更快的产业化、规模化,为小规模的应用到大范围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对制氢、储氢、用氢的产业链协作和氢能技术创新等都有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祁海珅还表示,央企加码后,保证氢能源的稳定供应与引导能源消费转型的新发展格局,很快就会出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氢能源概念表现抢眼

本周以来,碳中和部分概念股涨势迅猛,短期估值已处于相对高位。碳中和概念的另一大主题——氢能源开始被市场关注。Wind数据显示,日前,美锦能源、亿华通-U、全柴动力等股票价格出现明显上涨。8月12日,冰轮环境涨停,股价创近6年来新高。
动态2021-08-16

中石油在京首座冬奥加氢站投运

昨天上午,一辆福田欧辉城市客车缓缓停在福田加氢站安全岛前,加气员麻利地打开客车加气口,为车辆加注“第一枪燃料”——氢气。中国石油在京首座冬奥加氢站昨天正式投运。
动态2021-08-16

新工艺将液氨直接转为氢气

韩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了将液氨直接高效转化为氢气的新技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日报道,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工艺,利用液氨成功地生产出大量纯度接近100%的绿色氢气,而且这种方法消耗的能量仅为电解水制氢的三分之一。
动态2021-08-16

零排放、零污染 首批氢能重载货车在京投用

中国石化近日宣布,其旗下燕山石化氢能重载货车在京首发,投入短途运输。这是北京市首批氢能重载货车应用,开创了首都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先例。
动态2021-08-13

氢能源概念表现抢眼

本周以来,碳中和部分概念股涨势迅猛,短期估值已处于相对高位。碳中和概念的另一大主题——氢能源开始被市场关注。Wind数据显示,日前,美锦能源、亿华通-U、全柴动力等股票价格出现明显上涨。8月12日,冰轮环境涨停,股价创近6年来新高。
动态2021-08-13

产业链优势助我国氢能应用加速推进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拥抱“零碳”氢能之际,我国业内人士表示,依托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压低制氢成本、应用场景广泛和多款氢能商用车量产等优势,我国氢能汽车企业有望与海外车企实现错位竞争,并最终在克服

我国将制定氢能发展战略 氢气内燃机有望纳入其中获得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发展零碳排放的氢气发动机,下一步还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我国将制定氢能发展战略 氢气内燃机有望纳入其中获得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发展零碳排放的氢气发动机,下一步还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政策2021-08-11

我国将制定氢能发展战略 氢气内燃机有望纳入其中获得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发展零碳排放的氢气发动机,下一步还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动态2021-08-11

我国将制定氢能发展战略 氢气内燃机有望纳入其中获得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发展零碳排放的氢气发动机,下一步还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政策动态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