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额济纳,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总是现代的东风航天城、金色的胡杨林、浩渺的居延海、神秘的黑城子。鲜有人知道,在茫茫戈壁的腹地,内蒙古电网最西端的变电站和营业所——黑鹰山供电所便坐落于此。
北疆边陲黑鹰山,被联合国人类生存环境调查组评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这里人迹罕至,常年风沙肆虐,当地百姓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二十公里做邻居,五十公里去串门”、“吃的是矿泉水,住的是月球村”,来形容黑鹰山。通常的情况下,变电站值班员每十天换一次班,车辆在时有时无、沟壑纵横的“搓板路”上颠簸六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站所,前任所长李吉存在这条路上,曾把鼻梁骨颠断。冬季大雪封山最长达7天之久,当接班人员靠人力挖出一条路来到变电站时,值班人员的伙食仅剩几颗发芽的土豆和半桶浑浊不堪的水。吃水,是黑鹰山最困难的事情,因为水里含氟和有害矿物质,长期饮用会脱发,引起口腔溃疡和各种怪病。即便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蒙电人依然用无悔的青春守望着黑鹰山。黑鹰山供电所供电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却只有23家用电客户。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住户之间相隔至少上百公里。当地的牧民呼贝斯嘎拉图老人开了方圆几百公里唯一的一家小饭馆,他感慨地说:“要是没电,饭馆就开不下去了,我身体有残疾,线路都是供电所帮忙架设的。”是啊,这短短的一段线路,热的是老百姓的心,这不仅体现了蒙电人优质服务的初心,更折射出蒙电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凡在黑鹰山工作过的人都说:来到黑鹰山就被赋予了鹰的精神,像鹰一样无畏风霜;像鹰一样迎风飞翔。这是茫茫戈壁的生活,更是黑鹰山的性格。
黑鹰山与坚毅连在一起,与国防连在一起,与力量连在一起。那风雨如磐的洗礼,锻造着军民并肩、团结建设的佳话。2013年7月,黑鹰山连降暴雨,山洪冲毁路面形成了宽10余米、深达1米的7条河沟。从山上湍急而下的洪水使边防连队的4级杆塔倒杆断线,造成线路跳闸。连队失电,水泵无法运转,边防战士饮水成了头等难事。此时,供电所的抢修车被截在离连队不到10公里的河沟处。由于水太深,车辆无法通过。当年的所长李吉存当即决定,人抬着车过河。就这样,4个值班员和1个司机,5个人抬着汽车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沟。脚掌被河底的乱石扎破了,他们硬是咬紧牙关,抬着装满抢修物资的车辆闯到对岸。经过两天的抢修,连队恢复了送电,战士们有水喝了,供电所的值班员们却被雨浇成了重感冒。
在黑鹰山,艰苦的环境,人与人关系简单又真实、纯洁更高尚。2013年春节前夕,黑鹰山矿区企业都已放假,山里留守的只有供电所3名值班员和北疆第一哨——清河口边防连队的战士。年三十那天飘起了雪花,连队派人拿着罐头、还有自己宰杀的猪肉,从40公里外赶到供电所。大家包饺子、点篝火,一起守岁过年。孤寂的远山,寒冷的冬夜,纷飞的大雪,肩负卫国戌边使命和守护大漠光明重任的两家人,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2014年3月27日,站内一向开朗健康的值班员李保忠,突发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就在同事将他扶到休息室转身的一瞬间,李保忠重重倒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同事立即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看着他呼吸越来越微弱,同事呼喊着向额济纳供电分局调度台报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救护车在荒无人烟的戈壁飞驰。在7个小时的焦急等待中,同事们的双手因为做心肺复苏不间断的按压都变得红肿、僵硬起来。直到晚上21时,救护车长途奔袭赶抵供电所,但此时的李保忠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李保忠的离去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值班员心头。但作为黑鹰山光明的守护者,他们比谁都清楚,这里需要他们,这里的边防军民、企业生产需要他们。他们默默地擦去惜别战友的泪水,依然毫不动摇地坚守在黑鹰山。广袤的阿拉善大地,黑鹰山蒙电人用汗水、用泪水、用鲜血浇筑起强健的电力脊梁,为蒙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立岗值勤,守护着北疆光明、践行着蒙电责任。
走近黑鹰山人,你才会了解他们质朴而宽广的精神世界。党小组组长、主值班员苏伊勒图,退伍进入电力行业20余年,三进黑鹰山创业;主值员于忠庆曾一人值守建国营变电站4年,而后又派进黑鹰山供电所, 7年来,每逢春节他都没有和家人团聚过;53岁的“老电力”邢建军,在我方位于策克口岸对面的蒙古国那林苏海特变电站值班4年,临近退休时又作为技术支援人员来到环境更为恶劣的黑鹰山传带新人。这就是蒙电人的群像,他们没有怨言, 有的是回响天边的誓言——“沙漠是财富,艰苦是优势!”8年来,黑鹰山供电所为蒙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偏远的大漠创造着不平凡的壮举。
黑鹰山供电所职工的事迹让人懂得了守望相助的真谛,诠释了奋斗美、守望美、忠诚美、英雄美的内涵。黑鹰山供电所职工用他们坚实的臂膀,担负起全新责任蒙电高质量发展的责任,踏着矫健的步伐,继续稳步向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