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农电文苑

岁月的变迁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11-23 10:56:19  作者:王帅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亳州市(原阜阳市)蒙城县庄子故里的一个小小乡村,村落依路北傍南北的丰收沟长6华里,村庄东西建造,门前一条小河由西向东,弯弯曲曲穿过村子连接白水沟,那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我刚记事时,村里还没有电,晚上在家都是点煤油灯,出门用马灯或手电筒。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做针线活时,穿个针都很费劲,有时还会扎到手。而且煤油有点儿贵,家里为了省钱还不舍得点太长时间。

  大约十八九岁时,村里开始拉电线,从邻村拉到我们村,一根根电线杆在村庄边、田地间高低起伏,将光明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每家每户。自从家里用上了电灯,再也不怕晚上不够亮了,母亲缝衣纳鞋也容易多了。又过了几年,家里攒了些钱,买了电视机,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吃

  小时候,吃肉以肥肉为主,因为油多,村里卖猪肉的都是喊“肥猪肉咾,透肥透肥的肥猪肉咾!”那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平时包的饺子还要掺上粗面,白面太少了,馅大多是素的,即使是肉馅,里面的肉也少得可怜,几乎尝不到肉味儿。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饺子里的猪肉会多一些,饺子皮掺的白面也多。

  现在生活好了,家里随时都能吃上饺子,面是现成的,到超市割上一块儿新鲜猪肉,剁馅儿、擀皮儿,包好、下锅,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餐桌。

  穿

  说到穿,小时候还是最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那时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孩子多的,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直到破得不能再补了为止。虽然我是独生子,没“享受”过那种待遇,但也从表兄、堂哥那“拾了”不少旧衣服。

  现在,一年四季都要买不少新衣服,面料、式样也更多了。有些还比较新的衣服,因为不喜欢或是样式过时等原因,都压在了箱底,没再穿出来过。

  住

  我出生时的老屋在村南,是父亲购买砖头和石灰,请了村子人盖起来的。老屋不大,两间。外间是厨房兼餐厅,平时自己家吃饭就在外间。里间是卧室兼会客室、储藏室,来客人时一般是上炕,炕上摆上矮矮的面桌,大家盘腿而坐,边吃边聊。炕洞用来冬天储存地瓜,也是我们小孩捉迷藏的好地方。窗户的窗棂是木头的,里面糊了一层纸。有一年刮大风下大雨,屋顶有个地方漏雨,父亲就拿个水桶接着,等天晴了再去修好。

  现在,我住在城市的楼房里,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有空调,有暖气,夏不怕热,冬不怕冷,水电气网一应俱全,生活很方便。

  行

  原来,村里的路大多是土路,一下雨就被冲得沟壑纵横,有些地方还裸露着石头,下地也没法推车,村里就得组织村民去修路。

  小时候赶集、走亲戚,大多靠“11路公交车”,有时候可以蹭到村里乡亲们的拖拉机。后来,自己家里买了辆“二八大杠”,出行时我坐前面,父亲先慢点儿骑,母亲小跑几步跨上后座,遇上带的东西多,父亲就双脚跨在车上撑着地,全家都先上车,父亲再开始骑。

  大约十年前,得益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里的路变成了混凝土硬化路,泥泞不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再后来,乡镇村里又通了公交车,大家出行更方便了。

  如今,每当我在项目驻地看到家家户户炊烟升起,不由得就会想起生我、养我的那个遥远的小乡村。(王帅)

上一个:返回列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