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作于“五四”运动后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可多得的一件瑰宝。全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略见锋芒的隐喻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语言构词娇美而不造作,辞藻新颖而不臃肿。
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在旧社会各方面的压迫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此作品在众多鲁迅的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他把比以往,加深邃的哲理,暗藏在隐晦的寓意中。
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风格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情,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慨与焦躁,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渺小,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一位存在主义者的坚强抗争。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野草》的低沉鸣响、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荡、明快、泼辣、诙谐、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是作为全书的大纲,因为我们不甘在芸芸众生中自我蜷缩,所以我们才会想在混沌迷茫的深渊中看到一线苍穹,想在毫无怜悯的黑暗中寻得一丝光明。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担忧与憧憬。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等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
《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
百年后的我们,依然有颗炽热滚烫的心脏,为他人发光发热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野草向来渺小而被人忽视,但顽强的生命力使之生生不息,纵使千百年来的刀剐火燎,野草从未真正被打败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