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节能环保 > 综合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国之重器 民之三峡】生态环保是三峡工程的底色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03-16 00:00:00

  本网讯(秦明硕)三峡工程,国之重器,百年梦想。从其设计论证阶段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就是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问题。从1994年开工建设,经2003年初期蓄水、2008年首次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到现在已平稳建设运行27年。事实证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得当,好于预期,生态环保功能发挥成效显著,回答了这份世纪“生态”答卷。

  

  ▲ “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 摄影:黎明

  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钢铁长城”

  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耕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1%,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7%,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兴建三峡工程之后,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确保了荆江河段的安全,增强了武汉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使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问题也得以化解。

  

  ▲ 三峡大坝泄洪 摄影:黄正平

  郑守仁院士生前曾说:“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2020年,长江全流域洪水,不仅检验了三峡工程的“成色”,而且也让人们看到了“生态环保”的底色。

  2020年入汛后,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仅次于1954年,超过1998年,防洪形势严峻。流经三峡的编号洪水就达5次,其中最大洪峰75000立方米每秒,创建库以来新高。洪峰过境期间,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有效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用,成功避免60万人转移、49万亩耕地被淹。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水库陆续建成,通过梯级水库联合拦蓄,2020年最大洪峰过境期间,降低重庆寸滩站水位超2米,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据中国工程院关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工程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三峡工程防洪补水功能的发挥,使长江经济带具有了坚强的生态屏障,广袤富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150万公顷耕地和城镇得到了保护,数千万居民得到了安全的居住和发展环境。长江流域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稳定状态。

  清洁低碳中国的“绿色引擎”

  

  ▲ 三峡大坝前的水质监测 摄影:黄正平

  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承诺展示了恢宏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吹响了向绿色低碳进军的号角。

  当前,我国碳减排形势十分严峻。2019年我国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8%,人均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要实现“30、60”目标,压力巨大、挑战巨大。

  难题如何破解?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上。

  如果以火电来代替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强劲、可再生的电能,将大量燃烧燃煤,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环境的气体,以及产生飘尘、降尘等,形成严重的雾霾,火电厂和弃渣场大规模的占地也将减少相应的土地利用,使中国承受更大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因为三峡工程,川江航道从峡谷激流变成高峡平湖,船舶的平均燃料消耗下降了约40%。据测算,与蓄水前相比,长江水运能耗降低约37%。

  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三峡电厂总工程师姜德政告诉记者,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的前提下,三峡电站2020年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于2016年创造并保持的1030.98亿千瓦时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

  

  ▲ 2021年1月三峡电站创造新的世界单座水电站年发电纪录 摄影:陈臣

  11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供上海市用电(按2019年用电量计算)约8个月;与燃煤发电相比,可替代标准煤约3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2万吨、二氧化硫2.24万吨、氮氧化物2.12万吨,相当于种植37万公顷阔叶林;按每千瓦时电量可产生13.8元GDP推算,每年可支撑约1.54万亿元的GDP,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是清洁低碳中国的“绿色引擎”。

  濒危动植物的“侏罗纪公园”

  

  ▲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中心进行珙桐移栽  摄影:黄正平

  1.4亿年前就已存世的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为我国所特有,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貌、海侵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重大价值……

  60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的珙桐,是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

  如今,这些珍稀动植物都在三峡集团打造的“侏罗纪公园”里安下了家,并且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种群资源不断扩大,从日渐濒危,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温养殖车间内,一尾尾中华鲟幼鱼在可以调节水温的孵化装置里欢快地嬉戏,成长到一定阶段,它们就将被放归大自然。

  

  ▲ 科研人员给中华鲟做体检  摄影  黎明

  据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介绍,中华鲟研究所于1982年成立。三十多年来,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尤其是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在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诞生,标志着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终于摆脱灭绝的危境。

  截至2020年,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2次,总数超过503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为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持续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鱼类增殖和改善水生态系统。

  姜伟告诉记者,2011年至2020年,三峡水库共实施14次生态调度试验。2019年生态调度期间,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生态调度形成的人工洪峰有明显响应,其中宜都断面四大家鱼产卵总规模高达30亿颗,与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的水平相当。这表明,生态调度创造了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

  珍稀鱼类保护有声有色,珍稀植物保护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在三峡坝区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植物线蕨迎着轻风欢快起舞……众多来自远古时期的珍稀植物,在这个珍稀植物王国重新安家。

  

  ▲ 迁地保护的珍稀植物

  这个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植物研究中心,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

  植物研究所建成以来,特有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这里已成为长江特有珍稀植物的“博物馆”。

  黄桂云副所长告诉记者,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植物研究所采取特有珍稀植物保护与陆生生态修复相结合方式,开展三峡库坝区植物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内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2018年底,三峡库区的560种珍稀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没有一种植物灭绝。截至2020年12月底,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长江特有珍稀植物达到1181种,累计繁育特有珍稀植物约18万株。

  植物研究所开展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在三峡水库155米至170米开展的耐水淹植物筛选试验取得进展。目前,已建成了17500平米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让繁育的特有珍稀植物苗木回归长江两岸。

  植物研究所随着三峡集团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建设的步伐,已初步开展金沙江流域植物保护工作。

  中国腹地宝贵的“淡水资源库”

  2020年10月28日14时,三峡水库顺利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

  “蓄水完成后,在今冬明春的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为中下游补水,不仅可以改善航行条件,同时,三峡水库作为中国最大淡水资源战略性水库,还可为下游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供安全保障。”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高级工程师高玉磊说。

  

  ▲ 三峡水库蓄水175米到位 摄影:刘华

  三峡水库在每年10月蓄满后,枯水期为下游实施补水调度,最小下泄流量由天然状况下的不到3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显著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稀释大坝下游河道污水,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可以说因为有了三峡水库,中国腹地有了一座总量近400亿立方米的国家战略淡水资源库。如今三峡水库连续11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每年枯水期补水超200亿立方米,成为蓄丰补枯的淡水资源“银行”,一江清水浩荡东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