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四、中国能源工业未来展望

  长期以来,“能源供应安全”一直是影响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变量。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上升为国际共识,“低碳、清洁、环保”在我国能源政策目标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能源工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政策目标。这意味着,当前以及未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能源转型与结构优化“将成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词”。

  (一)近期内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重点是化石能源品种优化

  能源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要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抑制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大力发展无碳或碳中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当然,这种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化石能源利用中排放的常规污染物(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导致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加上可再生能源短期内难以实现对煤炭的大规模替代,用相对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排放更高的煤炭,实现化石能源品种结构优化,就成为当前和未来3~5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一个可行策略。

  化石能源品种结构优化的抓手,目前主要是两个,一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长,推动煤炭消费减量;二是在中小燃煤锅炉和民用散煤领域大力推动“煤改气”“煤改电”。这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发[2013]37号)有明确表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规定到2017年,实现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政策。2014年国家发改委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则将煤炭减量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省。

  上述政策措施对抑制煤炭消费、促进天然气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2012~2017年期间,我国煤炭消费量从2013年的峰值44.2亿吨下降到2017年的37.1亿吨,四年减少煤炭消费量7.1亿吨,减少幅度为16.1%;天然气消费则快速从1471亿立方米增加到2373亿立方米,五年间增加了61.3%。

  总之,未来3~5年,我国煤炭消费减量政策方向不会逆转,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进程虽然由于天然气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出现短期减速的可能,但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可期。

  (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短期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

  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长期目标约束下,为了解决空气污染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国能源转型在近期实施了减少煤炭消费,鼓励天然气消费的政策。在可再生能源短期难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的情况下,这种基于化石能源内部品种结构优化的短期策略将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短期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了能源安全风险。如图5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一次能源消费。2004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加速,加大了与生产量的缺口,2008~2012年产消缺口基本维持在4.3~5.1亿吨标准煤之间。

  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煤炭减量消费,以及“煤改电”“煤改气”政策后,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缺口快速扩大,从2012年的5.1亿吨标准煤扩大到2016年的9亿吨标准煤。

  我国煤炭资源和产量完全能够满足消费,因此,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短期策略对能源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增加。2008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尽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依然远远跟不上天然气消费速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2008年的1.2%猛增到2017年的37.9%。而我国2013年以来实施的煤炭消费减量,推动天然气替代燃煤中小锅炉和民用散煤的政策,显然对2013年以来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推动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上一页][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词: 区块链, 能源,电力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朱彤  发布时间:2019-02-14   来源:中国经济学人

  四、中国能源工业未来展望

  长期以来,“能源供应安全”一直是影响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变量。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日益上升为国际共识,“低碳、清洁、环保”在我国能源政策目标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能源工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政策目标。这意味着,当前以及未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能源转型与结构优化“将成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词”。

  (一)近期内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重点是化石能源品种优化

  能源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要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抑制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大力发展无碳或碳中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当然,这种替代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化石能源利用中排放的常规污染物(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导致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加上可再生能源短期内难以实现对煤炭的大规模替代,用相对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排放更高的煤炭,实现化石能源品种结构优化,就成为当前和未来3~5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一个可行策略。

  化石能源品种结构优化的抓手,目前主要是两个,一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长,推动煤炭消费减量;二是在中小燃煤锅炉和民用散煤领域大力推动“煤改气”“煤改电”。这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发[2013]37号)有明确表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规定到2017年,实现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政策。2014年国家发改委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则将煤炭减量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省。

  上述政策措施对抑制煤炭消费、促进天然气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2012~2017年期间,我国煤炭消费量从2013年的峰值44.2亿吨下降到2017年的37.1亿吨,四年减少煤炭消费量7.1亿吨,减少幅度为16.1%;天然气消费则快速从1471亿立方米增加到2373亿立方米,五年间增加了61.3%。

  总之,未来3~5年,我国煤炭消费减量政策方向不会逆转,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进程虽然由于天然气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出现短期减速的可能,但天然气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可期。

  (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短期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

  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长期目标约束下,为了解决空气污染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国能源转型在近期实施了减少煤炭消费,鼓励天然气消费的政策。在可再生能源短期难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的情况下,这种基于化石能源内部品种结构优化的短期策略将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短期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了能源安全风险。如图5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一次能源消费。2004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加速,加大了与生产量的缺口,2008~2012年产消缺口基本维持在4.3~5.1亿吨标准煤之间。

  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煤炭减量消费,以及“煤改电”“煤改气”政策后,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缺口快速扩大,从2012年的5.1亿吨标准煤扩大到2016年的9亿吨标准煤。

  我国煤炭资源和产量完全能够满足消费,因此,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短期策略对能源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增加。2008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尽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依然远远跟不上天然气消费速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2008年的1.2%猛增到2017年的37.9%。而我国2013年以来实施的煤炭消费减量,推动天然气替代燃煤中小锅炉和民用散煤的政策,显然对2013年以来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推动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关键词:电力, 能源,电力


更多>>图片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遵化人才网胶南招聘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