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三)构建专业化监管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能源管理体制(1999~2013年)

  1998年3月,国务院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能源部门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改组为国家煤炭工业局,归国家经贸委领导。国家经贸委还设立了电力司和国家石油化工总局,承担电力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

  2000年,中国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了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该局实行垂直领导,与国家煤炭工业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由国家经贸委负责的煤矿安全监察职能(张祥福,2003)。

  2001年2月日,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宣布撤销了9个委管国家局,包括煤炭工业局、石油化学工业局。200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管理职能合并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月,国家发改委组建能源局。

  2002年2月,国务院印发5号文件,决定在电力工业实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配套的一项措施,国家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朱成章,2004)。

  2005年,针对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过快,供需矛盾紧张,以及各能源行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加强了对能源工作的宏观调控,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商务部、电监会等政府部门领导参加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作为国家能源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对能源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等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成立副部级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

  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组建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委员会是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能源行业管理,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其机构(发改委下属的能源局),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国家能源局。

  (四)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从“政监分离”转向“政监合一”

  在2013年推行“大部制”改革中,电力监管委员会被撤销,其职责并入国家能源局。原来的国家能源局也因此而重新组建。电力监管委员会作为我国唯一的能源专业监管机构的撤销,标志着我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从“政监分离”转向“证监合一”。

  在政监合一的格局之下,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不仅继承了原国家电监会电力市场监管方面的职能,还增加了国家能源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在地方执行情况的监管职能。但是,执行专业监管的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减少了。而且,地方电力监管职能在并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后,监管力量和监管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证监合一”能源管理体制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能源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发展的成绩

  我国能源工业经过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能源支撑。从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一视角看,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概括能源工业发展的成绩:一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二是能源技术与装备水平,三是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

  (一)煤炭与电力工业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949年至2017年,中国能源工业从一个能源生产“小国”变成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煤炭与电力工业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煤炭工业经过七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5.2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5.6%,我国经济发展所需一次能源的60.4%来自煤炭。煤炭生产从最初的小而散转变为大型现代化煤矿为生产主体,全国煤矿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家大幅减少到2017年底的7000家以下。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达到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目前,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8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6.8%。

  目前,我国是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17年底,中国电力总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为17.7亿千瓦和6.4万亿千瓦时;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提升至500(750)千伏,实现了全国联网,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相继投运,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182.6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66.3亿千伏安。中国电网从覆盖率低、联通性低、电压低的“三低”电网,发展成为世界上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为强大、并网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高压输电线路最多的电网;从安全运行水平低的电网,发展成为世界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电网之一。

  (二) 能源工业技术能力与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七十年来,中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大幅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部分技术实现原始创新,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装备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5%提高到2017年的97.1%。综采放顶煤技术日益成熟,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首座TBM施工长距离煤矿斜井建成启用,首台全断面矩形快速掘进机投入使用,首台矿用全断面硬岩快速掘进机、首套煤矿大型护盾式快速掘锚装备研制成功,8米大采高采煤机、8.2米超大采高智能输送系统、3~4米煤层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群和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已经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开始向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采煤国家输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8)。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技术创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转变。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不仅实现连续型油气聚集等地质理论的创新,还发展完善了低渗及稠油高效开发、三次采油等世界领先的技术系列,大型成套压裂机组、近钻头端地质导向系统等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掌握了300 米水深勘探开发成套技术,具备了1500米水深自主勘探开发能力和 3000 米水深工程技术装备及作业能力,建成投运“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6b)。天然气工业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3500 米以浅钻完井及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技术等,桥塞实现国产化。形成了复杂气藏超深水平井的钻完井、分段压裂技术体系。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初步突破了煤矿采动区瓦斯地面抽采等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6a)。

  2017年8月6日,塔里木盆地的顺北油气田“顺北评2H井”完钻井深达8433米,创下亚洲最深井、最深定向井两项纪录,攻克了平均埋藏深度超7000米,超深、超高压、超高温世界钻井难题,标志着中国油气田超深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装备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我国电力工业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发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大型褐煤锅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80万千瓦、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制造技术中国独有。中国“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单机容量5兆瓦风电机组已批量投产、6.7兆瓦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范思立,2018)。

  (三)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改善

  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低碳社会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改善,部分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原煤入选率大幅提高。我国原煤入选率从1978年的16.7%提高到2017年的70.2%,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火力发电装机规模结构改善有效降低发电能耗。1978~2017年,我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从3.82%提升到2017年的73.69%,总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发电厂数量,从2座增加到2017年的449座。

  我国煤电机组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每千瓦时火电发电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6克、0.26克、0.25克,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燃煤电厂100%实现脱硫后排放,92.3%火电机组实现烟气脱硝,70%的煤电装机容量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天然气电厂排放标准)(齐正平 林卫斌,2018)。

  此外,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装机,推动电力结构清洁低碳化,也是实现能源清洁利用和减排的一条路径。2017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6.9亿千瓦、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约占总装机容量的38.8%、年发电量的30.3%。

[上一页][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词: 区块链, 能源,电力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朱彤  发布时间:2019-02-14   来源:中国经济学人

  (三)构建专业化监管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能源管理体制(1999~2013年)

  1998年3月,国务院进行新一轮大规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能源部门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改组为国家煤炭工业局,归国家经贸委领导。国家经贸委还设立了电力司和国家石油化工总局,承担电力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

  2000年,中国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了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该局实行垂直领导,与国家煤炭工业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由国家经贸委负责的煤矿安全监察职能(张祥福,2003)。

  2001年2月日,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宣布撤销了9个委管国家局,包括煤炭工业局、石油化学工业局。200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管理职能合并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月,国家发改委组建能源局。

  2002年2月,国务院印发5号文件,决定在电力工业实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配套的一项措施,国家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朱成章,2004)。

  2005年,针对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过快,供需矛盾紧张,以及各能源行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加强了对能源工作的宏观调控,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商务部、电监会等政府部门领导参加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作为国家能源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对能源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等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成立副部级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

  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组建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委员会是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能源行业管理,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其机构(发改委下属的能源局),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国家能源局。

  (四)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从“政监分离”转向“政监合一”

  在2013年推行“大部制”改革中,电力监管委员会被撤销,其职责并入国家能源局。原来的国家能源局也因此而重新组建。电力监管委员会作为我国唯一的能源专业监管机构的撤销,标志着我国能源工业管理体制从“政监分离”转向“证监合一”。

  在政监合一的格局之下,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不仅继承了原国家电监会电力市场监管方面的职能,还增加了国家能源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在地方执行情况的监管职能。但是,执行专业监管的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减少了。而且,地方电力监管职能在并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后,监管力量和监管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证监合一”能源管理体制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能源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发展的成绩

  我国能源工业经过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能源支撑。从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一视角看,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概括能源工业发展的成绩:一是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二是能源技术与装备水平,三是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

  (一)煤炭与电力工业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949年至2017年,中国能源工业从一个能源生产“小国”变成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煤炭与电力工业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煤炭工业经过七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为35.2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5.6%,我国经济发展所需一次能源的60.4%来自煤炭。煤炭生产从最初的小而散转变为大型现代化煤矿为生产主体,全国煤矿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家大幅减少到2017年底的7000家以下。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达到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目前,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8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6.8%。

  目前,我国是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17年底,中国电力总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为17.7亿千瓦和6.4万亿千瓦时;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提升至500(750)千伏,实现了全国联网,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相继投运,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182.6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66.3亿千伏安。中国电网从覆盖率低、联通性低、电压低的“三低”电网,发展成为世界上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为强大、并网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高压输电线路最多的电网;从安全运行水平低的电网,发展成为世界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电网之一。

  (二) 能源工业技术能力与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七十年来,中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大幅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部分技术实现原始创新,为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装备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5%提高到2017年的97.1%。综采放顶煤技术日益成熟,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首座TBM施工长距离煤矿斜井建成启用,首台全断面矩形快速掘进机投入使用,首台矿用全断面硬岩快速掘进机、首套煤矿大型护盾式快速掘锚装备研制成功,8米大采高采煤机、8.2米超大采高智能输送系统、3~4米煤层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群和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已经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开始向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采煤国家输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8)。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技术创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转变。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不仅实现连续型油气聚集等地质理论的创新,还发展完善了低渗及稠油高效开发、三次采油等世界领先的技术系列,大型成套压裂机组、近钻头端地质导向系统等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掌握了300 米水深勘探开发成套技术,具备了1500米水深自主勘探开发能力和 3000 米水深工程技术装备及作业能力,建成投运“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6b)。天然气工业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3500 米以浅钻完井及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技术等,桥塞实现国产化。形成了复杂气藏超深水平井的钻完井、分段压裂技术体系。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初步突破了煤矿采动区瓦斯地面抽采等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16a)。

  2017年8月6日,塔里木盆地的顺北油气田“顺北评2H井”完钻井深达8433米,创下亚洲最深井、最深定向井两项纪录,攻克了平均埋藏深度超7000米,超深、超高压、超高温世界钻井难题,标志着中国油气田超深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装备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我国电力工业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发电成套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大型褐煤锅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80万千瓦、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制造技术中国独有。中国“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单机容量5兆瓦风电机组已批量投产、6.7兆瓦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范思立,2018)。

  (三)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改善

  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低碳社会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改善,部分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原煤入选率大幅提高。我国原煤入选率从1978年的16.7%提高到2017年的70.2%,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火力发电装机规模结构改善有效降低发电能耗。1978~2017年,我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从3.82%提升到2017年的73.69%,总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发电厂数量,从2座增加到2017年的449座。

  我国煤电机组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每千瓦时火电发电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6克、0.26克、0.25克,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燃煤电厂100%实现脱硫后排放,92.3%火电机组实现烟气脱硝,70%的煤电装机容量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天然气电厂排放标准)(齐正平 林卫斌,2018)。

  此外,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装机,推动电力结构清洁低碳化,也是实现能源清洁利用和减排的一条路径。2017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6.9亿千瓦、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约占总装机容量的38.8%、年发电量的30.3%。

      关键词:电力, 能源,电力


更多>>图片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遵化人才网胶南招聘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