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互联网企业高管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9-26   来源:汉启能源前沿

  近日中国能源互联网峰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和埃森哲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能源互联网企业高管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基于对近百名现任中国能源生态圈企业高管的调研,集中业内权威观点,对中国能源互联网前景做了预测。

  2015  年,埃森哲对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初步调研结果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互联网总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相当于届时GDP的70%多。在此背景下,埃森哲与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开展了研究工作,瞄准全球及中国能源发展关键的转折点,围绕能源互联网生态圈涉及的传统电力、油气煤炭、多元化跨界等诸多企业的96位高管,开展了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采样范围较全面,传统能源企业占了大概41%,新能源企业占了20%,技术企业占比22%,跨界企业11%,其他企业占了7%。此次调研发现总结如下:

能源互联网

  1.产业链的变局首先来自需求侧

  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三年能源互联网对于现有能源产业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18%的企业甚至认为这种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具体而言,其中七成受访者认为,具有互联网特征的新兴能源服务商将对产业链现状带来最大的冲击,不仅提供B2B、B2C的能源服务,还将借此平台延伸至例如家居、零售等行业,创造价值更大的市场。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传统能源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埃森哲预测,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增加值将达到12.3万亿元,远远超过传统的能源终端销售市场的规模。虽然目前终端能源产品销售在整个能源价值链中的收益仍非常可观,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加剧,终将导致能源价格不断下降、此消彼长,新能源产业链价值必然加快发展,长期市场格局终将会被改写。

  展望2030年,新能源企业增长能力和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能源企业,而能源服务企业、跨界企业也将凭借能源互联网领域带来的收入而快速崛起,甚至赶超油气行业,这将对传统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90%的受访高管认为,数字化的能源平台是企业开拓能源互联网市场必须的一个技术手段和能力。

  2.战略层面做准备捕捉市场机遇

  受访高管普遍看好的是能源与信息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两类基础设施的融合,并将多种能源的协同以及智慧用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数字化和管理短板阻碍了目前企业向能源互联网迈进,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其数字化运用能力仍然较薄弱,主因还是缺乏整体的数字化战略。

  对此,中国企业急需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能源业务平台、用于分布式能源区域的智慧用网技术、集中式的传输系统智能化三方面提升相关能力。

  3.新能源生态合作空间大

  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运用阶段的差异较大。传统企业虽研发能力非常强,但仍然存在一些“信息孤岛”的问题。如何改善?我们建议能源企业应该开放创新,向传统行业以外寻求生态合作伙伴,从而使产品和服务交易更加便利,使技术装备更加智能化。

  当企业被问及能源互联网生态圈中,哪类企业是最佳合作伙伴?七成以上的受访高层都选择了能源提供商和新兴能源装备的提供商。一半受访者认为信息通讯设备技术的提供商也是纳入考量范围的合作伙伴,这反映出创新交易机制、推广使能技术对于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迫切性。

  新能源企业需建立清晰的发展远景,激发用户热情。埃森哲认为,在能源互联网时代,资本力量远比以往更加重要,当新能源技术日趋成熟,整个行业投资重点从设备和产品投资转向服务和运营管理的时候,新能源的供应商也应该从以量逐利转为以智取胜,能源转化率更高、长期投资回报更优秀的公司将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4.投资规模可观待改革措施细化

  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计划五年内为能源互联网新增的专项投资超过五亿元以上,用于企业内部数字化和建立数字化能源业务平台,以便在新的市场格局当中取得竞争的先发优势。

  尽管投资规模非常可观,但由于政策战略和跨界合作模式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目前仍持观望态度。多数受访企业管理者期待电力市场改革措施能尽快落实到基层,以消除能源互联网业务的不确定性。

  此外企业战略的社交、盈利模式的有待检验、细分市场的不健全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企业进行下一步投资的决心。

  基于调研结果,建议企业应从五个方面进行能力提升以便驾驭未来能源互联网新生态,五个方面分别是:如何提升资产组合的管理能力、提升数字化的能力、企业如何利用平台经济的模式、促进数字化用户体验的创新和建立高速商业化团队。

      关键词: 能源互联
更多>>图片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