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自备电厂的实质,是新形势下自备电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的定义和再明确,其背后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能简单将其归置于改革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而“惩之后快”。自备电厂既是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至深水区曲折前行的参照物,投射出利益主体的面面观,同时也为重新梳理电价形成机制,合理规划电源布局开启思考空间。
并非舆论“炒冷饭”,自备电厂荣登新电改“热搜榜”。或许连“当事人”都感到错愕——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更为低调的燃煤自备电厂被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这一波“操作”都源于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在《燃煤自备电厂规范建设和运行专项治理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对全国燃煤自备电厂建设和运行24条治理意见。
对于燃煤自备电厂的规范治理,或始料未及,但也意料之中。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电监会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差别电价及自备电厂收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向自备电厂收缴相关费用的议题在10余年前就已经被摆上台面;其间,国家陆续推出的相关政策也相继表明了对于燃煤自备电厂无序发展引发“附加效应”的态度。直至2015年,作为新电改6个配套文件之一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于规范燃煤自备电厂发展的决心,但与征求意见稿相比,以往文件的态度相对温和,操作手法也略显单一。
被认为即将触发“史上最严整治风暴”的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首先引起了社会各界舆论的激烈交锋。一方观点认为,“电价利润差”导致了自备电厂的无序建设,既造成发电、输配电等投资的巨额浪费,也严重阻碍了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另一方观点则认为,自备厂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体制沿革,是政府鼓励“多家办电”和多部门、多名义审批的历史产物,社会需要在走出“电力短缺”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自备电厂的存在价值。
“超生的孩子”也好,“繁华下的隐忧”也罢,自备电厂在“大缺电”时期为我国经济腾飞贡献的功绩不可磨灭,而装机超过1.4亿千瓦,占比全国燃煤总装机容量近16%的数字也同样不容小觑。
“编外队伍”的不断壮大,既有目前不合理电价水平触发的低成本用电的“诱惑”,同样也“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和地区资源禀赋优化利用的综合考量。
而现实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仍有大批燃煤自备电厂属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较低的运维水平也会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埋下一定隐患;同时,安全监管由于自备电厂“身份未明”而依然处于“灯下黑”的状态。但单从“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出发而将历史遗留问题统统交由自备电厂来买单则显得过于笼统和机械。
“企业自备电厂的本质是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模式,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目前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倒逼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只是目前管理、运行和政策落实等方面仍不规范,导致这种供用电形式在现有的电力工业环境中无法大面积推广。”一位地方能监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诚然,企业自备电厂存在诸多亟需规范的方面,但这都不是自备电厂这一供用电形式本身的问题,在规范治理时更应进行分类梳理甄别,加快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引导自备电厂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电价机制。”
在能源革命与能源转型的关口期,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多年来我国电价结构与供需形势不断发生弹性裂变,而不变的是降低用能成本和对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在经济新常态、电力供需宽松的叠加期,如何处理好自备电厂规范发展的议题,改革操刀者的智慧和决心缺一不可。
“‘规范’是自备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能再野蛮上涨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落实上要讲究策略和方式,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历史,尊重其创造社会价值的本能动力,要利用自身优势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公用电厂的有益补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从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至今7月有余,正式文件迟迟难觅其踪,从中不难窥见平衡各方利益的难度之大,统筹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意义之广。
规范自备电厂的实质,是新形势下自备电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的定义和再明确,其背后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能简单将其归置于改革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而“惩之后快”。自备电厂既是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至深水区曲折前行的参照物,投射出利益主体的面面观,同时也为重新梳理电价形成机制,合理规划电源布局开启思考空间。在协调经济发展、电力统筹与各方利益的命题下,求解真实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绝对值”的方法,才能推导出构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与市场公平竞争“稳定三角”固态的更多可能。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规范自备电厂的实质,是新形势下自备电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的定义和再明确,其背后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能简单将其归置于改革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而“惩之后快”。自备电厂既是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至深水区曲折前行的参照物,投射出利益主体的面面观,同时也为重新梳理电价形成机制,合理规划电源布局开启思考空间。
并非舆论“炒冷饭”,自备电厂荣登新电改“热搜榜”。或许连“当事人”都感到错愕——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更为低调的燃煤自备电厂被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这一波“操作”都源于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在《燃煤自备电厂规范建设和运行专项治理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对全国燃煤自备电厂建设和运行24条治理意见。
对于燃煤自备电厂的规范治理,或始料未及,但也意料之中。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电监会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差别电价及自备电厂收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向自备电厂收缴相关费用的议题在10余年前就已经被摆上台面;其间,国家陆续推出的相关政策也相继表明了对于燃煤自备电厂无序发展引发“附加效应”的态度。直至2015年,作为新电改6个配套文件之一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于规范燃煤自备电厂发展的决心,但与征求意见稿相比,以往文件的态度相对温和,操作手法也略显单一。
被认为即将触发“史上最严整治风暴”的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首先引起了社会各界舆论的激烈交锋。一方观点认为,“电价利润差”导致了自备电厂的无序建设,既造成发电、输配电等投资的巨额浪费,也严重阻碍了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另一方观点则认为,自备厂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体制沿革,是政府鼓励“多家办电”和多部门、多名义审批的历史产物,社会需要在走出“电力短缺”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自备电厂的存在价值。
“超生的孩子”也好,“繁华下的隐忧”也罢,自备电厂在“大缺电”时期为我国经济腾飞贡献的功绩不可磨灭,而装机超过1.4亿千瓦,占比全国燃煤总装机容量近16%的数字也同样不容小觑。
“编外队伍”的不断壮大,既有目前不合理电价水平触发的低成本用电的“诱惑”,同样也“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和地区资源禀赋优化利用的综合考量。
而现实不可忽视,目前我国仍有大批燃煤自备电厂属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较低的运维水平也会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埋下一定隐患;同时,安全监管由于自备电厂“身份未明”而依然处于“灯下黑”的状态。但单从“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出发而将历史遗留问题统统交由自备电厂来买单则显得过于笼统和机械。
“企业自备电厂的本质是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模式,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目前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倒逼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只是目前管理、运行和政策落实等方面仍不规范,导致这种供用电形式在现有的电力工业环境中无法大面积推广。”一位地方能监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诚然,企业自备电厂存在诸多亟需规范的方面,但这都不是自备电厂这一供用电形式本身的问题,在规范治理时更应进行分类梳理甄别,加快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引导自备电厂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电价机制。”
在能源革命与能源转型的关口期,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多年来我国电价结构与供需形势不断发生弹性裂变,而不变的是降低用能成本和对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在经济新常态、电力供需宽松的叠加期,如何处理好自备电厂规范发展的议题,改革操刀者的智慧和决心缺一不可。
“‘规范’是自备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能再野蛮上涨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落实上要讲究策略和方式,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历史,尊重其创造社会价值的本能动力,要利用自身优势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公用电厂的有益补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从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至今7月有余,正式文件迟迟难觅其踪,从中不难窥见平衡各方利益的难度之大,统筹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意义之广。
规范自备电厂的实质,是新形势下自备电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的定义和再明确,其背后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能简单将其归置于改革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而“惩之后快”。自备电厂既是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至深水区曲折前行的参照物,投射出利益主体的面面观,同时也为重新梳理电价形成机制,合理规划电源布局开启思考空间。在协调经济发展、电力统筹与各方利益的命题下,求解真实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绝对值”的方法,才能推导出构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与市场公平竞争“稳定三角”固态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