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 这六大趋势不可不知

发布时间:2016-08-17   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持续高温,国内很大地方进入烤肉模式,持续高温。由于大量空调的使用,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的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在江苏,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近日江苏电网负荷四次刷新历史记录,7月26日,电网调度负荷达到历史新高9244万千瓦,较2015年高9%,为缓解电网运行压力,7月26日下午14:00-14:30,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电力公司启动了2016年首次全省范围的电力需求响应,实际响应负荷352万千瓦,参与用户达到3154户,圆满实现了响应目标。本次需求响应包含约定响应和实时响应,其中约定响应参与普通用户248户、负荷集成商24家(集成用户1035户);实时响应以空调负荷为主,参与非居民用户1550户和居民用户  321户。经初步统计,约定响应负荷331万千瓦,实时响应负荷21.39万千瓦,实际响应负荷达到352万千瓦,有效降低电网峰谷差18.47%。

  首先要了解一下需求侧响应是什么一个东东:电的性质,是即发即用。在过去,由于夏季用电负荷的激增,就不断的增加发电能力和电网的传输能力,实在不行,就用行政手段拉闸限电(有序用电)。电力需求响应是电力用户根据电力市场价格信号或激励措施,改变其用电行为,减少或增加用电强度,进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行为。与传统的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时实施有序用电方案以减少用电负荷这一行政手段不同,电力需求响应属于市场手段,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电力用户自愿申请参加。

  我们的现在的电网,为了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气候变化和控制雾霾,一方面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即不断提高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降低煤电在能源市场的比例;另外一方面,也进行需求侧的改革,例如分布式的发电、分布式储能和需求侧响应等。国家电网在江苏全省,南方电网在广东的佛山等地都已经开展需求侧响应。其中江苏省的需求侧响应走在全国的前面。

  “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即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即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

  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将解决能源瓶颈作为首要问题。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展望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方式将告别依靠大量能源资源投入的时代,进而转向追求经济质量和效益。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降低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将不再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另一方面,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外部性影响开始显现,在某些领域和地区十分严峻。应对气候变化、治理雾霾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按照政府承诺,我国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尽可能提前,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对PM10和PM2.5  的治理目标也将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目标基础上加大力度,力争到203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重点区域达到优良水平。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对能源进行大踏步地、彻底地改造。

  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

  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而城镇化则进入中期阶段。

  虽然按城镇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已达到55%,但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水平还有巨大差距。这意味着,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将从工业用能为主向居民用能为主转变。一是居民家庭汽车用能。我国正进入汽车社会,2014年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尽管未来增速将有所减缓,但未来5年将超过2亿辆。二是城乡家庭电气化进程加快。我国工业和大城市家庭已经基本实现电气化,但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还有显著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三是南方冬季供暖需求强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冬季供暖作为民心工程也将摆上议事日程。供暖能耗占家庭居住能源消费的一半左右,势必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用能。当前,工业用能的增速势头减缓,而城乡居民用能和第三产业用能旺盛,虽然两者总量还不及工业,但未来将成为新增能源消费需求的主要贡献者。

  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越高,电气化程度就越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看,全球电力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20年和2030年,全球电力消费量相对2010年将分别增长30%和59%,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量18%和30%的增长率。

  尽管未来能源总量增长将放缓,但电力增长还将保持一定的势头。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镇化中期,仍需大量电力支撑。二是新能源的发展,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都要通过转化为电能而开发利用。三是能源东西转移的大格局不会变,需通过便捷高效的电力输运方式来实现。

  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表明,我国电力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2015年,我国实现了人均电力装机1千瓦的历史性突破,但电力发展确未到顶。2014年,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超过4000千瓦时,仅相当于美国的25%、日本的50%。人均GDP和人均用电水平相关度很高,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电力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5到15年,我国电力增长将明显高于能源总量的增长。

  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

  2014  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石油价格从每桶100美元下跌到40美元以下。作为世界经济和能源趋势的晴雨表,国际油价的走势表明世界能源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能源供求关系将从偏紧向偏松倾斜。从需求侧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十分深远,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各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国际经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完全复苏,全球能源需求无法再现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井喷情况。从供给侧看,传统石油和页岩油的市场份额争夺还未结束,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产油国增加生产。具体看,以沙特为首的海湾传统产油国继续实施低油价战略,日产3000万桶的目标不会在短时间做出改变;伊朗在解除经济制裁措施后,产量快速得到恢复;俄罗斯、巴西等非OPEC国家迫于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不会减小对油气的出口力度;北美页岩油气投资虽然势头减缓,但近期内产量尚未出现大幅下滑。这些因素都使国际石油产能继续增加。总的看,缓慢复苏的国际经济对能源需求的增长还将处于较低水平,而富余的产能将国际能源价格维持在低位。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将在40至70美元区间波动。

  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过去的5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一度进入低潮,同期页岩油异军突起。5年后,页岩油的繁荣暂时告退,但可再生能源逐步摆脱危机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越过了“拐点”,重回发展“快车道”。

  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近143GW,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014  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规模达3100亿美元,接近2011年317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是化石燃料发电装机的4倍。太阳能发电需求和投资都保持旺盛势头,被认为有望成为“下一个页岩油气”。

  开发成本的下降是此轮太阳能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得益于光电转换、分销和储能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太阳能发电成本在过去5年中累计下降了75%,加之各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在很多电力市场已与其他传统电力成本持平甚至更低。预计到2025年,全球主要电力市场发电价格将降至4至6美分,2050年将进一步降至2至4美分。因此,不论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的必要性看,还是从技术经济上分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条件,未来5到10年正处于发展上升机遇期。

  国际能源地域流向从西向东转变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能源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能源的消费中心正在向东半球偏移。东亚已经形成了与北美、欧美规模大体相当的经济板块,而且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对能源需求大幅增长。未来国际能源市场的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亚洲和新兴经济体。中国能源从基本自给到大量进口,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15%,石油更是超过60%,并将继续上升。2015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另一方面,由于北美页岩油气产量的大幅增长,使国际能源的供给来源正在向西偏移。美国即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到2020年左右或将取代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考虑到南美油气田的新发现,欧盟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中东、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出口国产能稳定,全球能源生产重心总体将向西半球倾斜。

  未来国际能源走向将改变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向欧美流动的大趋势,而转向中国、印度所在的亚洲特别是东亚。中东地区在世界原油产量的地位不会改变,但未来中东地区原油将主要出口东亚。包括国际能源署和BP公司在内的相关机构将这一国际能源格局的改变类比为大陆板块的漂移。这个大趋势必将给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

阿里云ECS服务器
更多>>图片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