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核集团召开2019年“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会上,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及两会代表委员围绕铀资源勘探开发、“华龙一号”推广和建设、核燃料循环利用、核科普等方面建言献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余剑锋介绍说,“两核”重组以来,集团上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吸取核工业以往改革经验教训和其它央企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中核集团确定了“小总部、大产业”的经营格局。
基于新的架构,中核集团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采取了以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运营管控相结合的分类管控模式。重组后对非总部职能压缩、压实后放到二级单位,总部职能更加明确,更加强化和突出各专业化公司的市场经营主体职能,做强做优做大各个产业。
在战略布局上,形成了核能发电、核燃料、天然铀、工程建设、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海外市场开发、装备制造、资产管理和金融业务等10个专业化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中核集团每个重要生产环节均有科技平台支撑,拥有23家科研院所、20个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体系完整的核科技研发平台。
重组后的中核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及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事业单位700多家,在职职工约15万人,旗下拥有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中国同辐等6家上市企业,涉核资产和人才队伍规模在国内涉核企业集团中最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的核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之一。
余剑锋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重组后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一年。2019年,中核集团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着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推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提案和议案:
刘巍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于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 支撑军民融合战略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电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代替煤炭、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在中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
发展核电是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支撑。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核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特点。核电是核工业产业经济的龙头和主要利润来源,是核工业中最好的资产,中核集团核电产业利润约占集团总利润的70%。发展核电可有效带动铀矿冶、核燃料、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核能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对支撑国家整个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发展核电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顺应世界能源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中国国情和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转型发展的新道路。
考虑到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与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且储能技术尚不够成熟,核电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代替煤炭、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
我国核电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2018年,我国核电装机占比2.4%,发电量占比4.2%。相比较,世界核电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均为10%左右。因此,当前我国核电装机及发电量份额都很低,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约8.5-10.5万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45%,若核电发电量占比提高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10%左右,中国核电装机总量预计达到1.2-1.5亿千瓦左右。即到2030年前平均每年需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
目前,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达21台,装机容量1909.2万千瓦。从1985年承建秦山核电站这一原型堆到今天承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截至2018年底,中核集团承建的大陆在运及在建核电机组已达58台,是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
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4台华龙一号机组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预计4月将实现冷试。
中核集团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工程管理方式,保障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也为后续华龙一号批量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目前华龙一号具备批量化建设条件,新项目获批将进一步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带动核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有着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坚决落实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协调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适时启动内陆核电项目,2030年前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持我国核电平稳持续发展,确保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有力推动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罗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
关于以龙头企业为基础 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议
国家实验室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使命的国家综合科研基地。核科技工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领域应作为首批,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
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协同创新攻关的重要载体。核科学技术是高新尖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多、综合集成度高,是高科技领域的代表。通过建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聚集一批国内外多专业高水平人才,持续、高强度开展核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发和协同创新,抢占世界核科技创新制高点,引领我国科技整体快速进步。
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履行国家使命的要求。在当前以及未来几十年,基于当前裂变能的民用核电仍将为我国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关键的作用。先进核电技术也是促进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关键基础。加快发展核科技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国防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建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小核心、大协作”的核工业创新国家队,可以实现军民核技术研发条件、资源、平台、设施建设,实现军民技术互相转化,进一步促进军民核技术协同快速发展。
国外核实验室是核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世界核大国都非常重视核科技的发展,美国国家实验室最具代表性。美国为了确保核威慑力量优势地位和核科技世界领导地位,创建并保持了庞大的核领域国家实验室集群,已有70余年历史。美国能源部下属17个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均采取政府所有、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式,主要在核武器、军用核材料、舰船核动力、空间核动力、核能、基础科研等领域,从事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任务,体现了国家意志,服务于国家战略,聚集了一流的人才和设施,引领了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有23个科研院所,涉及核工业所有专业方向。我们要通过这些科研院所带动全国所有涉核的科研力量,推动我国先进的核工业体系建设,形成先进的组织体系,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模式。
中核集团正在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科技创新体系,为形成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的创新链,中核集团积极联合国内有关核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一些在核科技研发方面具备优势的高校,通过携手合作,在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和产品转化、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催生新动能。2018年以来,中核集团分别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建议,充分发挥中核集团的龙头企业作用,参考美国模式,以中核集团所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为基础建设国家实验室,聚集核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先进核动力、核燃料循环技术、天然铀勘探开发、辐射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融用一体化,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核工业创新国家队,围绕国家战略核安全与核能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制定的核科技发展规划,在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下,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引领国家核技术进步。
钱天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
关于支持核能制氢与绿色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建议
氢能,是人类重要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在氢能生产与应用领域加快布局,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将达10%,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核能制氢具有不产生温室气体、以水为原料、高效率、大规模等优点,是未来氢气大规模供应的重要解决方案。
高温气冷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具有安全性好、出口温度高等优势,其高温高压的特点与适合大规模制氢的热化学循环制氢技术十分匹配,被公认为最适合核能制氢的堆型。
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结合将成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经初步计算,一台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机组可满足180万吨钢对氢气、电力及部分氧气的能量需求,每年可减排约30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能源消费约100万吨标准煤,将有效缓解我国碳排放压力,助力解决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
目前,加快发展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已建成并运行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投产,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核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已启动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用核电站的项目实施工作,并已基本完成其标准设计和评审,并已启动厂址选择工作。同时,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宝武集团等国内主要相关单位,已经联合开展了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结合的前期合作。
我们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抢占这一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制高点,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充分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解决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问题;尽快启动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建设,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研发,继续保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的同时,为实现大规模核能制氢提供可靠的热源保证。
万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关于推动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
近十几年来癌症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肿瘤精准治疗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发展动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与癌症等重大疾病抗衡步伐的重要手段。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断、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射治疗根治。2018年9月,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在天津滨海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具备临床试验条件。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是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核技术服务健康医疗行业的重要项目,将推动质子治疗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使得高端质子治疗能够普惠公众,守护公众健康。
中核集团始终坚持“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旗下的中国同辐是国内最大的核医学诊断及放射治疗供应商,在核医学诊断及放射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头位置,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统筹发展,推动核技术服务健康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帮助更广泛的民众享受到先进的核医学技术带来的健康保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目前,我国核技术在癌症诊疗领域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核医学用量最大的核素钼-99为例,美国占全球消耗量的55%,我国仅占2.5%左右;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每百万人口配置放疗用主要设备数量分别为7台、7.5台、12.4台,我国仅为1.4台。放疗设备市场90%被国外设备厂商垄断,设备价格昂贵,导致我国医疗机构提供的放疗服务不足,远远无法满足癌症患者的需求。
我们建议简化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GMP认证取证程序,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多的放射性药品;完善放射性药品的运输,允许放射性药品运输过程在特批许可下进入限行路段送货,使放射性药品能够及时运输至医院供病患使用;推进核医学诊疗药品在全国范围内纳入医保,使广大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核医学相关药品;优化完善核医学设备管理政策,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国产核医学设备;建立完善医学物理师职业体系,加快专业医学物理师培养进程,满足医疗机构对医学物理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
段旭如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关于加强核科普工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当前我国在核电公众宣传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核电公众宣传的主力是核电企业和全国协会。涉核企业的公众宣传活动被认为是在传播一种企业文化理念,且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利益驱动,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社会认知。因此,有效的核科普宣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撑。当政府明确树立核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并表达出坚定发展核能的态度和决心时,将显著影响公众对核工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公众的接受度。
建议做到核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增加核科学系统知识;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保持信息持续、公开和透明;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以设立“核科学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核科普宣传,广泛传播核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3月8日,中核集团召开2019年“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会上,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及两会代表委员围绕铀资源勘探开发、“华龙一号”推广和建设、核燃料循环利用、核科普等方面建言献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余剑锋介绍说,“两核”重组以来,集团上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吸取核工业以往改革经验教训和其它央企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中核集团确定了“小总部、大产业”的经营格局。
基于新的架构,中核集团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采取了以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运营管控相结合的分类管控模式。重组后对非总部职能压缩、压实后放到二级单位,总部职能更加明确,更加强化和突出各专业化公司的市场经营主体职能,做强做优做大各个产业。
在战略布局上,形成了核能发电、核燃料、天然铀、工程建设、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海外市场开发、装备制造、资产管理和金融业务等10个专业化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中核集团每个重要生产环节均有科技平台支撑,拥有23家科研院所、20个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体系完整的核科技研发平台。
重组后的中核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及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事业单位700多家,在职职工约15万人,旗下拥有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中国同辐等6家上市企业,涉核资产和人才队伍规模在国内涉核企业集团中最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的核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之一。
余剑锋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重组后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一年。2019年,中核集团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着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推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提案和议案:
刘巍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于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 支撑军民融合战略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电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代替煤炭、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在中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
发展核电是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支撑。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核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特点。核电是核工业产业经济的龙头和主要利润来源,是核工业中最好的资产,中核集团核电产业利润约占集团总利润的70%。发展核电可有效带动铀矿冶、核燃料、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核能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对支撑国家整个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发展核电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顺应世界能源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中国国情和资源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转型发展的新道路。
考虑到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与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且储能技术尚不够成熟,核电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代替煤炭、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
我国核电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2018年,我国核电装机占比2.4%,发电量占比4.2%。相比较,世界核电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均为10%左右。因此,当前我国核电装机及发电量份额都很低,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约8.5-10.5万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45%,若核电发电量占比提高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10%左右,中国核电装机总量预计达到1.2-1.5亿千瓦左右。即到2030年前平均每年需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
目前,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达21台,装机容量1909.2万千瓦。从1985年承建秦山核电站这一原型堆到今天承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截至2018年底,中核集团承建的大陆在运及在建核电机组已达58台,是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
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4台华龙一号机组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预计4月将实现冷试。
中核集团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工程管理方式,保障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也为后续华龙一号批量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目前华龙一号具备批量化建设条件,新项目获批将进一步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带动核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有着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坚决落实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协调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适时启动内陆核电项目,2030年前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持我国核电平稳持续发展,确保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有力推动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罗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
关于以龙头企业为基础 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议
国家实验室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使命的国家综合科研基地。核科技工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事关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领域应作为首批,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
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协同创新攻关的重要载体。核科学技术是高新尖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多、综合集成度高,是高科技领域的代表。通过建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聚集一批国内外多专业高水平人才,持续、高强度开展核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发和协同创新,抢占世界核科技创新制高点,引领我国科技整体快速进步。
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履行国家使命的要求。在当前以及未来几十年,基于当前裂变能的民用核电仍将为我国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关键的作用。先进核电技术也是促进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关键基础。加快发展核科技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国防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建立核领域国家实验室,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小核心、大协作”的核工业创新国家队,可以实现军民核技术研发条件、资源、平台、设施建设,实现军民技术互相转化,进一步促进军民核技术协同快速发展。
国外核实验室是核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世界核大国都非常重视核科技的发展,美国国家实验室最具代表性。美国为了确保核威慑力量优势地位和核科技世界领导地位,创建并保持了庞大的核领域国家实验室集群,已有70余年历史。美国能源部下属17个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均采取政府所有、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式,主要在核武器、军用核材料、舰船核动力、空间核动力、核能、基础科研等领域,从事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任务,体现了国家意志,服务于国家战略,聚集了一流的人才和设施,引领了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有23个科研院所,涉及核工业所有专业方向。我们要通过这些科研院所带动全国所有涉核的科研力量,推动我国先进的核工业体系建设,形成先进的组织体系,来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模式。
中核集团正在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科技创新体系,为形成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的创新链,中核集团积极联合国内有关核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一些在核科技研发方面具备优势的高校,通过携手合作,在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和产品转化、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催生新动能。2018年以来,中核集团分别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建议,充分发挥中核集团的龙头企业作用,参考美国模式,以中核集团所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为基础建设国家实验室,聚集核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先进核动力、核燃料循环技术、天然铀勘探开发、辐射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融用一体化,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核工业创新国家队,围绕国家战略核安全与核能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制定的核科技发展规划,在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下,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引领国家核技术进步。
钱天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
关于支持核能制氢与绿色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建议
氢能,是人类重要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在氢能生产与应用领域加快布局,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将达10%,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核能制氢具有不产生温室气体、以水为原料、高效率、大规模等优点,是未来氢气大规模供应的重要解决方案。
高温气冷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具有安全性好、出口温度高等优势,其高温高压的特点与适合大规模制氢的热化学循环制氢技术十分匹配,被公认为最适合核能制氢的堆型。
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结合将成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经初步计算,一台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机组可满足180万吨钢对氢气、电力及部分氧气的能量需求,每年可减排约30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能源消费约100万吨标准煤,将有效缓解我国碳排放压力,助力解决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
目前,加快发展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已建成并运行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投产,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核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已启动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商用核电站的项目实施工作,并已基本完成其标准设计和评审,并已启动厂址选择工作。同时,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宝武集团等国内主要相关单位,已经联合开展了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结合的前期合作。
我们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抢占这一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制高点,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充分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解决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问题;尽快启动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建设,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研发,继续保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的同时,为实现大规模核能制氢提供可靠的热源保证。
万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关于推动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
近十几年来癌症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肿瘤精准治疗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发展动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与癌症等重大疾病抗衡步伐的重要手段。核技术应用在癌症诊断、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射治疗根治。2018年9月,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在天津滨海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具备临床试验条件。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是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核技术服务健康医疗行业的重要项目,将推动质子治疗的产业化和国产化进程,使得高端质子治疗能够普惠公众,守护公众健康。
中核集团始终坚持“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旗下的中国同辐是国内最大的核医学诊断及放射治疗供应商,在核医学诊断及放射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头位置,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统筹发展,推动核技术服务健康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帮助更广泛的民众享受到先进的核医学技术带来的健康保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目前,我国核技术在癌症诊疗领域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核医学用量最大的核素钼-99为例,美国占全球消耗量的55%,我国仅占2.5%左右;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每百万人口配置放疗用主要设备数量分别为7台、7.5台、12.4台,我国仅为1.4台。放疗设备市场90%被国外设备厂商垄断,设备价格昂贵,导致我国医疗机构提供的放疗服务不足,远远无法满足癌症患者的需求。
我们建议简化放射性药品生产、经营、GMP认证取证程序,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多的放射性药品;完善放射性药品的运输,允许放射性药品运输过程在特批许可下进入限行路段送货,使放射性药品能够及时运输至医院供病患使用;推进核医学诊疗药品在全国范围内纳入医保,使广大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核医学相关药品;优化完善核医学设备管理政策,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国产核医学设备;建立完善医学物理师职业体系,加快专业医学物理师培养进程,满足医疗机构对医学物理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
段旭如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关于加强核科普工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当前我国在核电公众宣传中取得一些成绩,但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核电公众宣传的主力是核电企业和全国协会。涉核企业的公众宣传活动被认为是在传播一种企业文化理念,且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利益驱动,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社会认知。因此,有效的核科普宣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撑。当政府明确树立核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并表达出坚定发展核能的态度和决心时,将显著影响公众对核工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公众的接受度。
建议做到核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增加核科学系统知识;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保持信息持续、公开和透明;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以设立“核科学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核科普宣传,广泛传播核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