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技术在建机组数量全球第一

发布时间:2016-06-15   来源:人民网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核能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比作“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2015年1月,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核电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回顾我国核电发展历程,自“十一五”我国提出“积极发展核电”后,我国核电进入大发展时期。进入“十二五”后,受到日本福岛事件影响,中国政府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并在全国开展核安全大检查及技术安全改进。
 
  2014年,中国没有开工建设任何一台核电机组。2015年,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6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相继获批,标志着我国沿海核电的实质性重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核电”,提出国内“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到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消化吸收,到自主品牌诞生,再到“走出去”加入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正从核电大国迈入核电强国。
 
  2016年5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开工一周年。一年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设计、设备制造和建安施工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展现着我国核电的产业实力。
 
  6月6日,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核电建设上市企业,股票简称为“中国核建”,股票代码为“601611”,发行价格为每股3.47元。开盘后瞬间,中国核建以5.00元、44.09%的涨幅无悬念实现秒涨停。
 
  在此之前,中广核电力(1816.HK)和中国核电(601985.SH)均已成功踏入资本市场。中国核建挂牌,意味着包括核电建设、核电运营以及核电燃料及配件的核电全产业链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如无意外,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涉核资产及业务亦将于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惊呼,核电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曾表示,要抓住我国新一阶段核电发展的机遇,加强基础研发和科技创新,打造世界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
 
  刘宝华介绍,在世界先进的核电技术发展中,我们已经在若干领域处于领先和示范地位,我国核电科技研发、设备制造、设计建设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登上舞台
 
  “中国的核电发展很快。”2016年1月27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在当天举行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发布会上介绍,2015年,国家批复建设的核电机组8台,开工建设6台,投入运行8台,其中投入商业运行的6台。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2831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672万千瓦。其中,在建的核电机组数量排名世界第一,总机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十三五”规划纲要在“能源发展重大工程”中特别指出,要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新的核电项目。
 
  目前,国内在运的核电站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核电技术。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核安全问题时刻触动各国神经。我国亦一度中止了核电站的新项目审批工作。世界各国从国家层面和核设施方面都提升了事故应对的措施,加强了核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能力建设。采用安全性、经济性更高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成为世界潮流。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讨论并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根据规划,国务院对核电建设作出了“稳妥恢复正常建设”的决定,并明确指出“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这一准入门槛。
 
  从技术路线上看,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三代核电建设主要技术分别有中核、中广核两家力推的“华龙一号”与国家电投的CAP1400,谁能在国内核电新项目以及担当“走出去”重任中获得优势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问题之一。
 
  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4台,立项时间较前的核电项目主要以从西屋公司引进的AP1000为主,立项时间较后的核电项目则重点推进华龙一号、CAP1400、高温气冷堆等技术选型。

      关键词: 核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