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晨,男,汉族,河南灵宝人,1965年6月出生。1986年9月从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水电十一局黄河医院,1986年9月至1996年10月在大五官科从事临床工作;1993年12月晋升为临床五官专业主治医师;1996年10月至1998年12月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02年7月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持科室全面工作;2005年任耳鼻咽喉科主任,2011年12月晋升为主任医师。刘晓晨主任是黄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临床学科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兼任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协会委员,三门峡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三门峡市变态反应学会、三门峡市中医五官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在2022年三门峡市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期间,他坚决服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舍小家顾大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始终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的最后时刻,却因突发急症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事业,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7岁。
他身先士卒,坚守在医院抗疫最前线
2022年8月21日,三门峡市新冠疫情骤然暴发、迅速蔓延,形势十分危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刘晓晨不惧危险,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疫情作斗争。
在生命的最后19天里,他扛责在肩、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和医德本色。他和科室职工同吃同住,本着对科室和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全面落实医院的疫情防控要求,做实做细各项预防措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疫情防控之墙,撑起一片平安的天空,成功的把新冠病毒挡在了科室之外,有效防止了病毒在科室的蔓延和传播,实现了科室医务人员、滞留医院患者零感染、零伤亡目标。
在生命的最后19天里,他和同事一起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确保了科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他接诊急诊患者87例,参与紧急会诊12次,主刀急诊大型手术2例、常规手术23例,最长的单台手术长达10多个小时,组织病例讨论4次,保障了患者的正常医疗需求。为减轻其他医务人员工作负担,他主动承担了108名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工作,日均接听咨询电话52个。他心系无法到院就诊的患者,利用线上接诊的方式解决了百余名患者的就医困难。他把滞留患者的安危始终放在心上,想尽一切办法满足26名科室滞留患者及陪护的各种需求,并时刻注意安抚他们的情绪。在学校开学前夕,他想办法为小患者提供上网课的学习场所,并组织科室人员为孩子捐赠书包、书本等学习用品。
在生命的最后19天里,他一直关注着医院在疫情特殊时期的后勤服务工作。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立即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以一名老主任的责任和担当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卸车、搬运、分餐、送餐活动。设备科、后勤科、食堂后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医院有需要,都能见到他繁忙的身影!“疫情当前人人有责,我们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累点、辛苦点值得!”他乐观的笑容、风趣的语言始终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职工。他做好在院职工的工作生活保障外,还时刻关注着被封控在住宅小区的职工和家属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蔬菜、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情况,叮嘱医院工作人员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刘晓晨主任身先士卒,带病不下一线。9月5日晚上,他身体出现了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但他只是自己偷偷测测血压、吃了点药。被同事发现后,他说自己没事,可以继续工作,让同事不要声张。9月6日,刘晓晨再次出现胸闷气短情况,考虑到马上就要全市解封了,医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就吃了点药,稍微休息后继续坚守工作岗位,一直把科室工作安排妥当才回家。至此,他已经坚守在医院400多个小时了。9月7日凌晨,家人发现刘晓晨主任病情加重,随即拨打急救电话,然而历经近15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他最终还是不幸离世,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家人。
他业务精湛,引领着科室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科室主任,刘晓晨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的担当精神深深感染着科室的每一个人,他始终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职责”的内涵。
“这个科室交到了你手里,等你交给下一棒接任人的时候,科室是发展了、还是原地踏步、还是毁在了你手里?作为科室主任心里要有一杆秤,要对医院有一个好的交待才行。”日常工作中,刘晓晨心心念念的总是怎样把学科发展得更好,把科室带领得更好。谋定科室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人才培养,他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刘晓晨主任工作作风严谨,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他领衔开展的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耳显微镜下各种乳突根治术、喉部分切除术、喉全切除及发音重建术、颈淋巴结清扫术、颈部及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腮腺肿瘤切除术、鼻内窥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硬质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等填补了三门峡地区多项空白,成为了三门峡市耳鼻咽喉外科的领军人物,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疑难危症患者。
他时刻关注耳鼻咽喉专业发展前沿,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夯实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他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和指南,将危重疾病的治愈率提高至98%以上,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和同行的赞誉。
他积极推广适宜技术,诚心帮助基层医院提高诊疗水平,多年来为基层医院培养百余名专科医生,医院耳鼻咽喉专业的区域影响力在他的带动下逐年提升。
他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评“三门峡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三门峡市临床百名“好医生”、三门峡市医学会“优秀医师奖”“优秀工作者”,多次荣获水电十一局“先进工作者”“双文明职工”“优秀科技工作者”,黄河医院“建院70周年崤函名医奖”、“临床专业学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他淡泊名利,是同事眼中的良师益友
刘晓晨主任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名从业36年、担任科主任20年的知名专家,却仍居住在1997年建设的十一局老旧小区的顶层六楼,住房面积仅约70平米,家具也是上世纪90年的老旧家具,唯一值钱的也就是挂在墙上的今年刚刚更换的一台液晶电视。他的爱人没有工作,孩子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赡养双方老人,全靠他一人支撑,但是他从来没有向单位和组织诉说过任何困难,更没有提过任何要求。
他是良师益友,对年轻医生手把手的传、帮、带、教,把经验和知识无私地倾囊相授。担任科室主任20年,他为医院培养了20名骨干医生,带出了一支优秀的队伍,把耳鼻咽喉外科打造成了三门峡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流专业科室。工作中他手术量最大,然而近十年来他把自己的手术绩效全部分给了年轻医务人员。他常常对护士长说:“他们都年轻,要买房子、要结婚、要养孩子,不容易,分给大家吧!”外人可能不知在他去世后,给爱人和孩子留下了30多万的房贷还没有还完。
2020年以来,他多次找到医院领导,主动要求把科主任这个职务让给更年轻的骨干来担任。“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有想法、有干劲,知识更新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让年轻人干吧,我在后面给大家出出门诊、做做手术、把把关就行了。”历经院领导多次挽留他才作罢。
他医德高尚,在百姓中树起无言丰碑
参加工作以来,刘晓晨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和病人需要,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他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
刘晓晨出身农村,更能体会到基层群众生活的不易。他对待患者永远是用心倾听、耐心解释、精心治疗。在为患者医治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能省则省,能免则免,尽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经常告诫其他医生不乱开检查、不过度用药,拒收回扣、不拿红包,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每年慕名而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只要他出诊,诊室门前永远挤满了人。而他为了能腾出更多的看病时间,几十年如一日,无论风吹雨打、寒来暑往,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诊室,而下班的时间却是一拖再拖。他总是说基层的病人来一趟不容易,能多看就多看,自己多花点时间,病人就能少走很多弯路、省却很多麻烦。
为了让病人少住院、少花钱,他总是上午出完门诊,中午十二点加班为患者做手术,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30年。遇到疑难病症,他从不推诿,从不敷衍塞责,总是千方百计以求尽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治疗。遇到棘手的手术,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看病历,查资料、定方案、充分讨论,术后尽力减少重症监护时间、加快康复,为病人减少费用。曾经有位鼓膜穿孔的患儿被其他医院建议手术,后来慕名找到他,他认真检查后对患儿家长说:“小孩自愈能力强,恢复快,可以不花那个手术钱,定期复查就能康复。”事后果然如此。
春去秋来,日月更替。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休息时间接到患者的电话,他急匆匆跑到医院;记不清值了多少次班以后,他仍然站在医院手术台边。在他心中没有假日和休息,每天心中牵挂的都是他的病人。
他每年多次参与医院组织的义诊活动,下基层、进社区、进农村,把医务人员的仁心大爱送到了厂矿企业、田间地头。
在刘晓晨主任去世后,有不少患者自发抖音以示悼念。抖音下留言无数,痛惜者有之,泪目者有之,大多是感恩、感谢的话语。有患者这样写道:“我与刘主任素昧平生,只是因为孩子看病一面之缘,当时刘主任建议手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未行手术,很久后在街上偶然相逢,刘主任一眼就认出了孩子,详细询问孩子情况,反反复复叮嘱我千万不能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这样的负责任的好医生让我终生难忘!”
丹心一片在杏林,仁医大爱慰百姓。刘晓晨同志的生平事迹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温暖而明亮,温润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力量。他以赤子之心对待生命、以救己之情挽救患者,在36年的行医生涯中,用铿锵的足音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铮铮誓言!
刘晓晨生前工作照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