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跨越4000公里的采“风”记

江西电建公司发布时间:2022-07-13 11:20:23  作者:杨昀瑾

近日,我有幸跟随江西电建公司采访工作组赴新疆哈密十三间房在建的两个风电项目部,进行一线采访。

这是我入职后第一次深入项目部采访学习,而且是去往4000公里外的新疆,接到这项工作任务时,我特别兴奋。

提起新疆,苍凉壮阔的土地、气势雄伟的天山、“大漠孤烟直”的壮景……一幕幕诗和远方的憧憬,瞬间充溢着我的脑海。

在这样神秘的地域,江西电建人会有着怎样的故事?

6月26日清晨,带着兴奋、猜想和期许,我和采访小组一行5人从江西南昌踏上了前往新疆哈密的远行。

经过了整整一天的飞机加火车行程,次日一早,我们乘车前往粤水电哈密十三间房风电场一期50兆瓦风电项目部。

车窗外,透亮莹白的云朵嵌在湛蓝的半空中,道路两侧遍布着黑、黄的石块,戈壁滩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偶尔能见着稀拉的矮灌木、小草丛和成排的风机。

接站后一路陪同工作组的项目办公室主任熊国金,个子不高,黑瘦、精干,被风霜洗礼过的脸上,透着一股坚毅。这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党员,语速快、动作快,连驾车速度也快,一看就是雷厉风行的人。

一路上,熊主任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着新疆的故事:我们承建的粤水电哈密十三间房风电场一期50兆瓦项目,一共有8台风机,每台风机容量是6.25兆瓦(目前国内陆上单机容量最大)。今年3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大家都铆足了劲,奔着“6.30”并网发电的目标冲刺。

项目部刚进驻时,这片戈壁滩上没路、没水、没电、没网,条件极其艰苦。每个星期,我们从附近镇上订购一车罐装生活用水,因为地质原因,这些水含盐碱,只能用不能喝。隔上三到四天,我开车去最近的镇上买新鲜蔬菜、肉食,再装上20桶纯净水,在这条“搓衣板式”的石头路上“蹦蹦跳跳”往返得花上6个多小时。

我们的项目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七角井镇,是哈密十三间房的大风区,每个月有15天的大风期(风速超18米/秒)。40多度的高温大风期,改造后的集装箱宿舍内壁摸起来都烫手,门窗关紧、贴上胶带还会有沙石刮进来,晚上我们都要戴上口罩睡觉。项目部用柴油机自发电,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工作用电,但是电压低带不动空调,像这样40度的高温天气,我们只能靠着风扇和冷水箱散热降温。

听着熊主任的介绍,我深感敬佩的同时也十分好奇: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项目团队还要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

正想着,我们的车辆离开了高速公路,驶入了熊主任所说的“搓衣板式”的石头路。地势高低起伏,满地的石块时而有大坑、时而急转弯。一车人和行李箱们,都开始了不由自主地“蹦蹦跳跳”。

这条“路”,其实算不得是路,而是戈壁滩上的建设者们为了车辆出入和设备运输,硬是用车轮探出的一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车道。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车辆终于驶入哈密粤水电十三间房风电项目区域。

40℃高温烈日的炙烤下,我们仿佛来到了火焰山,大家的第一感受就是“热”。

满眼望去,大大小小的黑石块遍布戈壁滩,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用集装箱改造成的项目部和傲然耸立的大风机,是戈壁滩上独有的风景。

得知我们前来慰问,项目部的同事们早早就备好了西瓜、绿豆汤和水,大家围坐在办公室里聊了起来。

身材瘦高、面庞黝黑、笑容憨厚的张立林,是这儿的项目经理,33岁的他一直扎根项目一线,从事技术、生产管理工作。

“3月初进驻项目部后,我的眼里只有茫茫戈壁滩和风机,今天能见着南昌来的‘娘家人’,就像见到了戈壁上的绿洲,太养眼、太亲切了!”张立林风趣地打开了话匣子,当谈到项目管理工作时,他的眼神里一直闪着光,感受颇深:“今年年初,我参加了公司在兴国项目举行的青年调研座谈会,了解到公司将进行‘市场开发、现场履约’体系改革。我当时很兴奋,非常渴望有机会成为项目经理,能独当一面管理项目建设全过程。后来,通过公司第一次项目经理公开竞聘,我如愿以偿,担任了十三间房风电项目负责人。

当我真正做了项目经理,才发现要胜任这个职位,太不容易。刚到项目时,我整宿整宿睡不好觉,总在琢磨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和团队建设……满脑子都想着怎么把这个项目干好,这三个月我足足瘦了12斤。”

张立林说起项目团队情况,如数家珍:“我们项目班子三人都是‘80’后,大家既是好兄弟又是好队友。

记得第一台风机基础浇筑的那天,气温接近零度,又突然刮起了8级大风,吹得人都站不稳,风沙打在脸上生疼生疼。因为项目部位置偏远,生产经理朱浩文为了保证浇筑连续、顺利进行,协调动用了42台罐车持续运输混凝土。基础浇筑从早上5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朱浩文带着项目团队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确保浇筑质量。

这个项目采用的6.25兆瓦风机叶片长达83.4米,是目前公司承建风电项目中首次使用的机型。风机共有5段塔筒,由于经常受到间歇性的大风天气影响,吊装往往无法一次性完成。

针对这些特殊情况,项目总工袁斯珊带着技术人员反复研究风机特性、吊装设备性能,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制定了分4个阶段吊装的施工方案。团队提前在地面进行机舱和传动系统组装,再吊装前三段塔筒。过程中时时监测风速,快速抓住风速减缓的窗口期,吊装第四、五段塔筒和机舱、叶轮,确保风机吊装安全实施。

最让我难忘的是,6月23日项目部最后一台风机吊装成功的那一刻,我和现场的人都在欢呼雀跃,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满满。

今天下午,我就要参加并网发电前的启委会了,心情特别激动,非常期待我们的项目能顺利并网发电!”

给“90”后的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快速成长,是粤水电哈密十三间房风电项目团队的一大收获。

25岁的安全环保员覃杰:“我参与制定了项目部疫情应急预案和管理方案,协调定期专车接送专业防疫人员为项目部及施工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做到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两不误。针对大风恶劣气候的影响,我们安环科坚持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培训,从源头上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通过天气监测软件,实时监控风速,和工程技术科的同事们及时沟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推进施工进度。”

“95”后的经营管理员邹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项目的部分成本策划与实际招投标价格有一定偏差,我们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一方面按图纸严格管理现场风机基础及集电线路基础土石方开挖,另一方面通过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下发土壤类别工作联系单,进行价格重组等各种措施,为后续结算工作做好依据支撑,争取有效控制成本。”

“90”后的工程技术科科长秦哲主要负责现场生产协调和进度管理工作,回忆起施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说:“项目现场地质十分复杂,风机位基本都在戈壁的山丘上。我们对现场道路进行降坡加宽等措施,保证主吊设备直接运到机位点,减少主吊拆装时间以提高工效。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我们及时联系协调施工队伍,在关键节点期增加机械及人员投入,确保按期完成风机吊装目标。”

项目部团队15名成员,个个被晒得黢黑透红,戈壁的烈日风沙给他们烙上了“奋斗”的印记,但他们充满阳光的笑容、言语中对项目即将并网发电的期待,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团队不畏艰苦、敢于挑战的精气神。

6月28日下午,采访小组马不停蹄赶往位于哈密七角井镇东南方向80公里外的三一哈密十三间房50兆瓦风电场一期风电项目部。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弯弯绕绕,车轮压得碎石子路咯咯作响,漫天的风沙席卷而来,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抵达项目部后,项目经理焦明磊和其他项目人员已在门口迎接我们。团队中一位身穿红色T恤、瘦小的女生令我眼前一亮,女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诸多不便可想而知。

她叫李卫焕,负责项目经营预算和人力资源工作。当我问起她为什么愿意千里迢迢奔赴新疆项目工作时,她笑呵呵地说:“我是2018年大学毕业入职公司的,性格风风火火,在机关办公室有点‘坐’不住。刚到这个项目部的时候,没有网络,办公很不方便,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不管在哪里,通过岗位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再苦再累,我觉得也值得。

领导们为了照顾好我这棵两个项目部的‘独苗’,特别为我安排了单间宿舍和专用卫厕,我享受的可是戈壁滩上最高级别的VIP待遇,哈哈!”

开朗的小李姑娘还告诉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她不仅得到了专业上的锻炼,还遇到了“白马王子”收获了美满的爱情。现在,她和男友一起工作,戈壁滩将见证他俩儿的爱情和事业。

采访过后,我随项目部人员前往现场参观风机机位。

风机擎天而立,叶片悠然自得地转动着,与蓝天、白云相衬,甚为壮观。

现场人员正在组装叶轮,我们刚驻足了解时,戈壁滩的大风说来就来。此时,项目人员默契地从各方向一齐用力拉住缆风绳,组装中的风机叶片才逐渐稳定。在主吊和缆风绳之间的配合下,叶片在空中逆着风调整角度与轮毂对接,最终顺利完成了叶轮组装工作。

这些风机塔身高90米、机舱重达150吨、叶片长近80米,可谓是庞然大物。但它们在项目团队的协作下都“乖乖”就位,真让我有种“人定胜天”的壮阔感。

6月29日上午11时8分,当我们还在整理稿件时,获悉粤水电哈密十三间房风电场一期5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

看到一台台风机在戈壁滩上徐徐转动的视频,采访小组的成员们都高兴地击掌相庆,大家再次为这群戈壁滩上的“追风者”欢呼点赞!

在返程的飞机上,俯瞰着辽阔的新疆渐行渐远,5天的采访行程也即将结束。

这次跨越4000公里的采“风”行,我一路走,一路听,一路思索,一路感悟。许多人、许多场景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令我感动、震撼。

熊国金、张立林、焦明磊、朱浩文、袁斯珊、秦哲、邹鹏、覃杰、李卫焕……一张张阳光的笑脸、一个个坚定的眼神,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这群勇敢的江西电建人,怀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从四面八方来到边疆戈壁滩。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顶着烈日的直射和风沙的侵袭,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虽步履维艰,却没有退缩,一步一个脚印拓在了风电建设现场的每个角落。

茫茫戈壁滩上的这群风电建设者们,有许多都是和我一样来自城市,走出大学校门时间并不长的“95”后,还有勇于挑战自我的“80”后项目领导班子、坚守岗位担当实干的临近退休老党员……他们的年龄从“60”后到“90”后不一,但都有着同样朴实的笑容、乐观的言谈和执着的行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中青三代江西电建人,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

新疆,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一道道“电建蓝”书写的壮阔“风”景和一批批电建人驻扎戈壁拼搏奋斗的电建精神。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奋斗的青春和汗水,都将浇灌出属于每个人的“梦想之花”。


粤水电哈密十三间房风电场一期50兆瓦风电项目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