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凌云红河筑通途

水电四局发布时间:2022-06-02 09:52:54  作者:盛杰

时逢小满过,巧夺天工成。千日岁月星辰而过,三年磨砺而出的建(个)元高速公路在红河展翅。

千百年来,受哀牢山系的影响,云南红河州被围困山间,不能及时驶入云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大阳山、克勒山皆属于哀牢山系的分支,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峡谷深切,沟壑纵横,盘亘在云南大地的南方,将红河州与外界隔离开来。

直到四局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凌云红河,挥洒汗水,铸就坦途。

格桑花开,电建蓝溶入山水间

红河州因环绕河流“红河”而得名,依山傍水,至今仍保留着天然原始生态,充满诗情画意,但地形复杂,交通相对闭塞,尤其项目所处的贾沙乡附近,山多无路,连片成林,给前期征迁和后期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

第一次的地形勘察,项目部就把“生态保护”摆在了首位。因为施工所在地不仅途经水库、国家公益林,还途经广大农田和重要军事基地。项目部多次对地质条件、环境现状和乡村道路进行论证,最终提出了场地布置、标段划分、临时设施建设的初步方案,并对后期征迁和施工提出了底线要求。那就是决不能让这原始美景在修路的机器中覆灭。

为了这一承诺,在临时征地时,项目部就本着少占地、少伐树的原则开展工作,合理规划施工营地和临建设施面积,避免对山体造成大破坏。在施工中,利用乡村道路作为施工便道,减少开挖山体次数,尽可能最大限度保护原始植被和地貌。同时,为了减少建筑垃圾的影响,项目部采用先进设备,减低噪声和空气污染,建设三级沉降池,净化污水,合理规划渣场,避免污染河流山川。如今项目已建成通车,那些因建设不得不清理的地表也被重新种植上新植被,尤其边坡上的格桑花开的正艳,不过一两年将覆盖整座边坡。

电建蓝溶入山水之间,将绿色还于哀牢,将草木还于自然。

迎风逆旅,团结一心走向前方

万事开头难。虽然建设者对连绵起伏、 峰峦雄伟的云南早有准备,但草木蔽日、厚密的腐植、百年的大树、带毒的蛇虫、没有信号的勘测器等一些列困难,还是让他们措手不及。为了掌握现场情况,他们带上干粮徒步进山,耗时2个月,在原始森林里跑遍全线51公里的路程。

但这只是第一步。隧道、桥梁施工区地处山谷腹地,无路可进;桥梁墩柱建设地陡峭,草木丛生。为了尽快入场,项目部统筹考虑,利用原有乡村道路作为施工便道,沿着大山的方向前进。因地处亚热带气候,降雨充沛,不间歇的雨水、泥泞的山路成了进场的拦路虎。项目部一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全员思想工作;一面合理调配人机物配置,抢抓旱季施工,部署主体工程进度。

日进一尺,百日攻坚。一个个隧道的贯通,一座座桥梁的拔地而起,2019年大干时期的景象让所有人信心满满。但百米高空如何架梁和从尼格隧道传来的高温、有毒气体等信息,让工地一度停滞不前。

谋事而动,迎风逆旅。项目部科学谋划,打破传统工艺,率先使用窄箱式钢混组合梁,采用“无导梁”技术和“步履式顶推”施工工艺,在施工期间合理安排拼装、焊接、定位、对接、锁定、翻身、涂装工序,所有工作一次成型,大大提升了效率。针对长隧道通风,项目部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党员挺在前线,查阅群书,得出以“巷道式通风模式”提质增效的方法,解决通风、经济效益难题。针对尼格高温地质和毒气,项目队伍勇立潮头,购置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压缩氧气自救器等8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和防护设备,保证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同时,在多加强通风基础上,引入耐高温雷管、混凝土等新工艺,采用多臂钻工艺,替换人工,最终攻克难关,取得项目重难点工程全部顺利完工的良好佳绩。

创先争优,着力破解施工难题

青海省总工会印发的2021年“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水电四局张永生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建(个)元高速公路个元段科创小组确立课题14个,完成课题100%,且分别斩获云南省多项大奖和国家授予专利。

一项项荣誉朝着这群扎根一线的员工奔赴而来,是对他们3年来不断攻克隧道光面爆破、冒顶危险、涌水、断层多等难题,1千个日日夜夜不断钻研、呕心沥血堆出的几万张图纸的最高嘉奖。

建(个)元高速公路个元段桥梁有42座, 共计15.04千米;隧道有15座,共计24.88千米,桥梁、隧道占路线总长为78.08%。随着施工不断推进,项目迎来了涌水、塌方、断层等地质灾害的残酷考验。通车目标的逼近,让项目部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良方。

立足大局,谋篇整体。项目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全面突围。在尼格高温面前,注重吸纳发挥社会科技资源作用,多方求医问诊,解决施工难题。他们把专家组请到了现场,现场把脉,确立了“1+6+8”的施工方案、高地热隧道专项施工方案及隧道有毒有害气体专项施工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利用新工艺确保施工材料耐高温、施工过程严格管控。让科学化措施为标准化、规范化工程质量服务。而且请进来最先进的设备,在兴隆隧道施工中,他们先后使用了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半自动化防水布钢筋台车等新型机械,应用悬臂模板、梁场组合型钢台座先进工艺、聚能管光面爆破新技术和高强度塑胶模板新材料等,提高了精确度和质量,从源头保证了精品工程。

在隧道开挖台车中,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党员打头,青年随后,转变角色,利用饭后睡前,查阅资料、询问工人、搜寻信息,自学软件,分析当前开挖器械的特点,寻求灵活适用的新型台车,在反反复复2年的修改中,自主创造了一台可载人、延伸、运物、支起工字钢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台车,有力克服了原有台车移动不便、功能单一等缺陷,提升了施工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

携手共建,走进群众地头心间

修路为了什么?为了造福当地百姓。这是项目部自上场强调最多的一句话。

为此,项目部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经济状况,着重解决征迁和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和谐企地关系,为工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走进群众地头,详细询问村子和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勇于担负央企责任。

得知村子出行不便,土路难走时,项目部将施工便道多修了几百米,延伸到了村口,并帮着把土路拓宽硬化。知道贾沙乡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取水不方便,水库老旧后,合力修建了195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村民几十年来的饮水问题。知道村子离高压线太远,电力不通畅,他们将隧道变压器绕远建在了村子旁边。了解到当地学校设备不健全,学生大冬天喝不上一口热水时,项目党支部义务募捐购买了9台热水器,将整个教学楼和寝室全部覆盖,为700余名师生送去了温暖。同时,在中考到来之际,为全校师生送去西瓜等降暑物资,将“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扎根细处。当得知村民需要拌合楼场地晒玉米时,项目部再次走进整个建设营地附近的村子,根据老乡需求,能留下的都留下。

扶贫更要扶智,授鱼不如授渔。项目部立足长远,注重吸收当地村民就业,通过技术交底、岗前培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撑,也让他们融入到了钢筋绑扎、桥梁盖板浇筑、隧道施工等各项工作中,从而确保他们在项目部离开后,仍能有一技之长改善家庭生活水平。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些在地头拉家常的路,也成了走向群众心间的路。每次看到穿着反光背心的人,村民都会拦下来送个瓜果。碰到人不收,村民还会很生气地说:“你不用害怕你们领导,这是我送的,到时候让他们找我。”后期因为工地离居民房屋近,有些嘈杂。党支部安排做思想的党员还没出发,村支书就找上了门:“我们都知道这条路的意义,你们放心工作,我们都是支持的。”

2017年刚入工地,他们面对的是高山峡谷、语言不通、地势复杂的窘境;2022年项目通车、大陆通畅,那些牵衣难舍的场景,是项目部和老乡互相放在心上的情谊。

九尺之台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局人立足红河,用汗水和真情趟出了一条将个旧、元阳溶入滇中的致富路,对促进当地经济、旅游发展、扩大东南亚辐射圈,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