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曹明已经在水四局的工地上奔波了大半辈子,他没有对员工们提起过自己何时会离开缆机这个行业,他曾说,几年后自己退休了,也只是暂时休息一下,他一定还会继续回到这个行业。“也许是回到一线,也许是做其他跟缆机有关的工作,毕竟它已经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2021年12月24日,东庄水利枢纽缆机安装平台上,3号缆机安装进入最后的起升绳及吊钩安装环节,对于已经顺利安装完成1号和2号缆机的员工们来说,3号缆机的起升绳及吊钩安装,已经轻车熟路。27日下午,随着调整好起升编码器和限位装置,3号缆机也安装完成。
全体员工放下了压在肩头的重担,历时51天,缆机大队再次再次刷新了同类型缆索起重机安装进度新纪录,全程精益求精的缆机大队大队长曹明,也因为整个安装过程中的优秀指挥而获得东庄施工局2021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十几岁接班的“少年”
“那个大高个儿”是员工们对曹明最亲切的形容。工作中的曹明总是皱着眉头,一副严肃模样。
被称为“缆机行家”的曹明,在聊天时,总是将安装的功劳归结于员工的优秀能力和大队的团结协作。
在曹明的妻子魏梅霞看来,老公“太辛苦了”,“如果你想在工地找到他,就到缆机安装现场,一找一个准,他肯定就在那里。”
这位十几岁就接班的“少年”,如今已经52岁,仍然在施工一线忙碌着。
在青海西宁,总有那么一两个小区,被四局人亲切的称为“四局大院”,曹明的家也在“大院”里。
在老一辈的水电人中,“子承父业”“接班”这种情况,数不胜数,曹明就是其中一员。曹明的父亲就是水电人,退休时,曹明还不到二十岁,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接班”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他这个“水二代”的头上。
距离西宁市一百多公里的龙羊峡水电站是曹明正式参加工作的地方,二十不到的年纪,瘦高的身材,老师傅们便让他从最基本的木工活开始学起。
不忙的时候,曹明也会跟着给单位拉菜的车去西宁进货,满满一车的蔬菜,米面,粮油,有时也会顺路捎几个同事去西宁,返程的时候,再同路回单位。
曹明和妻子魏梅霞就是在进货的车上认识的。同样也是刚参加工作的魏梅霞,完全还是小女生的心思,喜欢出去玩儿,喜欢去城市里,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去城里只有这趟进货车,魏梅霞便经常去“蹭车”。时间长了,曹明只要出去进货,就会给魏梅霞留座位。魏梅霞说:“那时候的年轻人们,表达感情都比较含蓄,不像现在的小年轻。那时候他拿着一百块的工资,请我去吃一桌五十块的“大餐”。有时候他跟着车去西宁进货,回来总会给我带点儿什么。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家生活的都紧紧巴巴的,时间长了,我也觉得这个人挺好的,为人老实,而且还挺大方的。”1993年的时候,俩人便登记结了婚。
1994年,曹明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山西的万家寨水电站,魏梅霞也收拾行李,跟着他去了山西,和大多数四局夫妻一样,开始了“丈夫在哪,家在哪的生活”。也就是在万家寨水电站,曹明正式接触起重安装这一行。
驾轻就熟的“行家”
从1994年接触起重安装,到1999年参建三峡,到2010年调任毛滩项目部,再到2015年调至金结设备安装项目部,驻扎白鹤滩,二十年时间里,曹明已经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起重“行家”。
白鹤滩水电站是仅次于三峡的超级工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缆机群,同时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风,高温,雨季雷电频发等环境影响,还有八百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运输和十几万吨金属结构材料的吊运任务,以及交叉作业面广等现场问题,无一不考量着缆机人的水准。
“我的眼睛就是尺”王濛的这句出圈金句,用在曹明身上,也恰如其分。繁重的吊运任务,使缆机的钢丝绳不得不勤加检查和保养,只要不满足运行标准,就需要马上检查问题所在,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
“截牵引绳那次,曹队可真神了!”这是员工们对曹明工作能力的满满钦佩。检修员们截了两次绳长,仍然没达到预计的效果,在现场的曹明看了看牵引绳,又看了看垂度,想了一会说:“再截十米。”员工们利索的截完以后,果然长度刚好。
几年后再谈到此事时,曹明却说:“我哪有那么神,随便看看就知道要截多少,只不过是比年轻人多一点经验,更熟悉些计算公式罢了。”
兢兢业业的“主心骨”
在相处了多年的员工们口中,曹明的形象多半都是:“不怎么爱说话”“那个瘦瘦高高的就是”“每天都在现场,在办公室很少能见到他”“他总说:不是自己的功劳,多亏了大家的配合。“
2021年,东庄缆机开工,曹明带着四十几号人奔波在安装一线。东庄的气候和白鹤滩天差地别,夏天最热时有三十八九度,一到冬天,尤其是下了雪,气温就降到零下十几度。缆机的安装,完美覆盖了全部夏天和冬天。
曹明说:“夏天安装1号缆机时,一两天的时间,大家的脸上就能晒出安全帽的帽带印,冬天最冷的时候安装3号缆机,坐在桁架上拧螺栓,直冻屁股,有时候裤子都能冻得粘在架子上。好在大家都没抱怨,反而更加团结,配合的也越来越流畅,完美的完成了安装。”
副塔缆机平台距离山根不到十米,安装3号缆机配重时,副塔安装人员试了很多种吊车占位,都没办法满足吊装要求。黔驴技穷时,曹明赶到现场,边指挥吊车移位,边观察大臂是否能安装配重,三十分钟后,吊车不偏不倚的停在了平台与山根之间的“缝隙”里,伸出大臂,完美符合吊装最后两块配重的要求。
“眼看着停不进去,没想到曹队还真给指挥进去了”。
“跟着曹队干了这么久,他会的技能,还是没能全部看一遍”。
“耐心和信心,是我最缺的两项技能”。
曹明却说:“这没什么,只是年龄在这,比你们多见了几个工地而已。”
在员工们看来,曹明太过低调,许多工法、专利、创新他都有参与,经验和付出更是不用多说,可每次评优评先时,他又总把名额让给年轻人。
“它已经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东庄缆机安装完成的那天,曹明站在缆机平台,望着“三剑客”,很久没有移开视线。
当天晚上,白鹤滩的同事给曹明发去微信:“你们辛苦啦,恭喜你们顺利完成安装,还顺便破了一个小小的记录。”
2021年全年,曹明放弃了休假的机会,全身心的扑在安装上。他说:“几年以后我退休了,想休息多久都可以,但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行,白鹤滩的缆机打响了四局的品牌,我们也不能拖后腿。”
“现在完成安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正式运行和拆除等一系列的任务与考验。”
面对缆机,曹明眼神坚定,“从现在开始,我们自己首先要冷静下来,因为团队一步步前进,需要的是脚踏实地。”
今年4月初,曹明因为工作需要,又回到了白鹤滩。正在现场工作的曹明一接到消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走前,曹明又来到缆机平台上,时而看看机房卷筒,时而看看钢丝绳,再一次和员工们交代着细节,平日里不善言辞的曹明,提起缆机,却能侃侃而谈。“他一定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他在面对缆机的时候,大家能感觉到他的那种责任。”
东庄缆机完成验收时,曹明站在人群里,看着完美的“答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验收结束后,缆机平台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惟有汗水飘散在空中,抚摸过每一寸“机”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