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山下,林深草密,人迹罕至,舟车不通,步入山谷地带,有一群人数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用青春和热血书写责任与追求,他们被称作老白山麓的“打洞人”。侯海龙就是其中之一。
初见水电站
2014年8月,侯海龙来到了敦化水工项目,在来项目之前,有人告知侯海龙项目环境较为恶劣,希望他有一个心理准备。出发前的晚上,侯海龙一个人发呆,是否要去?他有些迟疑…第二天带着责任,他还是赶赴了项目。随着距离越来越近,侯海龙渐渐知道这里的环境比想象的还要差。一切都是原始状态,不适合人工作生活。
敦化项目,是一个地处东北原始森林的抽水蓄能电站,距离敦化市区110公里。偏远的环境硬生生的将项目职工与便利的都市生活、亲人好友割裂开来。前期项目营地没有建成,项目人员须暂时住在附近的林场里,而林场的房屋是80年代建成的小茅屋。塑料布糊的窗户、两根木头搭成的厕所、一个通铺大炕,不时掉落土渣的墙面屋顶、永远显示不在服务区的网络……种种的不便与不适挑战着侯海龙他们的耐力。带着这样的不适熬过了近1个月的时间,工程进入原始地形测量工作。每天早上5点多从海拔600米的项目营地出发,坐车颠簸1个小时到海拔950米的半山腰,后面就只能靠步行了,侯海龙和同事们需要扛着仪器带着背包,徒步穿行原始森林,攀爬到海拔1400米的施工现场。午饭是背包里带的馒头和榨菜,简单对付一下,渴了要省着喝带的少量饮用水。就这样,半个多月时间,测量工作完成了。期间有不少人实在坚持不下来选择了离开,而侯海龙选择了留下。
坚守水电站
项目进入正常施工,侯海龙与项目同事们一起抵御着冬日里零下35°的严寒,承受着洞内复杂恶劣的空气条件,忍耐着阴暗潮湿的施工环境,电站建设在逐步推进。就这样,七年过去了。侯海龙凭借着水工工作者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了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
敦化项目斜井是当时国内在建工程中最长最斜的斜井,施工难度极大,而侯海龙所负责的斜井测量是保证施工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侯海龙的工作时间不固定,需要随时下井,而每次下井他的身心都经历一次极大的煎熬,上井后脑海里总会涌现出“这是我最后一次爬井”的想法,极端时甚至想到了辞职。侯海龙曾说起一段他在井下进行洞挖验收的经历。当天,侯海龙和其他管理人员正在井下验收,突然听到头顶有叮当叮当东西掉下的声音,大家赶紧靠在洞壁躲避,就在这时一根1米多长的钢筋擦着他的身体掉落,砸在了钢爬梯的扶手上,冒出了火星。钢筋掉下去很长时间他都没回过神,太险了。侯海龙说,“温暖幸福是每个人向往的,但是这工作总要人来做。”面对危险和困难,他没有选择退缩。
在施工人员的日夜奋战下,在技术人员一次次的方案优化下,在安全管理人员不断降低现场安全风险下,斜井开挖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来了,施工变得顺畅起来。侯海龙看着自己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成果,从心底喜欢上了项目。他明白,公司既然赋予了他们这群水工人一份责任,那就必需有始有终,既然决定要完成,就必须做到最好。
再看水电站
困难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不见,也不会因为你的坚强而简单,勇敢面对,负重前行,风雨之后,总会有晴天。如今,项目已进入建设尾声,回头看自己用七年青春筑就的钢铁臂膀,侯海龙感慨万千。像侯海龙这样的水电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那一顶顶红色的安全帽下守护的是家人的希望和寄托,那一身身沾满泥水的工作服背负着的是祖国建设的重任,那一双双破旧的靴子,踩的是泥土,但托起的却是千万家的光明。
是汗水和泪水,也是光荣和梦想。侯海龙,一名普通电建人,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诠释着水工工作者的坚韧和伟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