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粝的砂石,炙热的大地,王再吉青春里的七年光阴,在这里被浓缩进一本纪念册。
那是一本暗红漆皮硬壳的小册子,封面上是20世纪80年代常用的烫金字样:援建索马里公路工程纪念册。
在响亮宏伟的时代号角声里,王再吉曾是其中的一个音符。
洪流初涌,时代将他推向建设
1942年,王再吉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的一个务农家庭。16岁那年的最后一个月,他经公社推荐参与选拔考试,顺利过关获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参与三门峡工程的建设。
朴实的年代,人们更习惯埋头苦干,大家文化程度也不高,彼此之间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交流,学习只能依靠自己。王再吉被分配跟着师傅学开推土机,一半靠师傅授教,另一半则靠自己琢磨。三班倒的作息没让他放下自学的进程,下了夜班,他总是在工地或修理厂观察检修过程,在那里他不仅能精进驾驶技术,更能直观看到机械运转的状态。身体里不服输、求上进的精神使他不停钻研,向维修工人请教零件之间是如何连接运作,借来书本学习关于机械的奥秘和原理,在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他的理论知识也越来越扎实。
1966年,24岁的王再吉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来到四川参与建设龚嘴水电站。他从未涉足四川,这与北方大有不同,云雾环绕着山峦,湿气渗透进泥土,地上总是一地稀泥。宿舍的屋顶只简略地盖了一层油毛毡,墙面四周围着席子,湿气弥漫的季节,连被褥都是湿冷的。
王再吉并没觉得自己的辛苦是什么牺牲,诚然环境艰苦,但那个年代的人们习惯对此敛口不言。宏大叙事里的伟大成就是需要成本的,这成本均匀地平摊在每一个“王再吉”身上,他们用自己的脊骨支撑起了这份意义重大的事业,却甚少言语。他感恩于集体的照拂,也满怀一腔热血,甘愿为所有人共同的理想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时代推着他向前走,走向建设,他发出一份他自己的光亮,汇入星河照亮夜空。
奔赴海外,一粒沙与一座山
1972年,王再吉而立之年,组织交给他一项重大的任务,前往非洲索马里,参与援建贝莱特温至布劳公路。
索马里是中国第一个建交的东非国家,自1963年起,中国便向其提供援助。在国家的号召下,一拨拨中国青年来到这片热情洋溢却又贫瘠的土地,挥洒青春与汗水。人们常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了一个人身上,便成了一座山。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等到他走出非洲,需要足足七年。
这是一片不下雨的土地,视线里虚焦的地平线和后背万根针刺般灼热的痛感让王再吉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了环境的恶劣。初到非洲时,工地宿舍里并没有空调,集装箱并不具备隔热的功能,到夜里仍有超过40度的高温。水管埋进了地下半米深,也不能阻挡高温的侵袭,一旦过了十二点,管子里的水热得发烫,没人敢去洗澡。因为太热,包括王再吉在内的施工人员们整夜整夜睡不着,直到三个月后,宿舍里姗姗来迟地装好了空调,大家才勉强能睡到早上四点。有些身体吃不消的,几个月后只能回国了。
全长1045公里的公路,4年多的工期,资源却非常紧张,经常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王再吉是一名推土机司机,但还兼顾驾驶压路机、平路机。高温下驾驶舱变成了一个大烤箱,王再吉的座位总是湿漉漉的,流下的汗水在身下汇成一个小水洼。
人选择不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但人能选择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意志坚定的人必然会选择积极面对。
王再吉在非洲的日子也如同那片日光般肆意燃烧,广袤的平原上他四处驱车驰骋,不分工种,什么任务他都能完成得有声有色。学习同样没有落下,每当有党课教育,他总是积极参与。他也学会了与索马里的居民简单交流,向他们传授一些工地用车的驾驶技巧。
四川省交通厅参与援建的一位领导与王再吉颇为投缘,看他踏实肯干,便抛出橄榄枝,邀请他“跳槽”跟着干。
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王再吉淡淡地拒绝了这份邀约:“我们那人熟,地方好。”对于七局多年来的培养,他心中始终怀抱感恩。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因为文化大革命,王再吉一直未能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77年,文革结束第二年,王再吉第一时间递了入党申请,次年顺利转正,终于完成人生一大夙愿。
在入党申请书里,他留下这么一段话:“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也上了学,学了文化,又从农村走上了国家建设的工作岗位,又光荣地担当了援外任务,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才有今天。”
1984年,从非洲回来4年的王再吉再次被抽调启程前往红海边的北也门修建公路。原定15个月工期的项目,一开始便面临着工期滞后3个月的窘迫局面,包括炊事员在内的215个建设者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2点,每天16个小时高负荷工作,不分工种,项目提前一个月完工。
卸甲归田,七局仍是最熟悉的好地方
1992年,年过半百的王再吉被确诊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总是不分时间地点地找上他,有时手指伸出去便弯不回来,工作无疑受到巨大影响。身体的不适屡屡提醒他,是时候该放慢脚步了。苦苦坚持5年后,风湿的折磨让王再吉不得不提前退休。
光荣退休后,不愿赋闲的王再吉当选水电七局三分局温江退休党支部书记,继续发挥余热……他全心投入新的“事业”,为了让退休后的七局职工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卯着劲头组织各类活动,每年忙里忙外组织学党章、办党课,开展党支部活动。为了让老一辈的建设者们有个自己的天地,王再吉还协助分局在职工小区里搭建了退休职工活动室。
去年年底,王再吉的党组织关系被移交至社区,彻底离开了七局。但他仍默默关注着公司的发展。四个孩子都是水二代,不时向他透露公司的动向,他自己也时常托人捎来公司的报纸,反复翻看。闲暇时光,他还是会常常来到活动室与以前的老同僚们聚在一起学党课,聊聊七局的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又或是咀嚼着曾经并肩的点滴。无论过去多久,七局仍是他最熟悉的好地方,他的心中始终留存这眷念。
回望走过的人生旅途,王再吉似乎一直被时代的浪潮推着走:在懵懂时,时代引领他踏上了建设的征途;在壮年时,时代委任他献身援建事业。浪潮过后,他仍是那枚沙砾,回味那过去在浪花里激荡飞舞的岁月,他毫无遗憾。
年轻时的王再吉
王再吉(前排左一)出国前与同事合影
王再吉(后排)中与同事与推土机合影
现在的王再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