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国内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金风科技吴凯:海外风电市场不仅有高利润,更有高风险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4-02-22 15:02:35
面对海外业主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愈演愈烈的贸易壁垒,中国风电整机商拿出真本事的时候到了。

无论是从能力、需求还是机遇角度来看,我国整机商加速走出去的步伐已成必然。这样的判断,基于两点现状:

一是我国风电技术创新和产能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据公开信息,我国已经推出了15MW陆上与22MW海上等超大容量机组;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显示,风电机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固定式基础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0%、64%、80%、73%、76%,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风电产业链。2023年,中国风电整机出口增长显著,国内品牌出口量达470万千瓦,国际品牌出口量450万千瓦,风电整机出口额336亿元。

二是国外风电整机需求强烈,近年来受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部件供应中断等影响,全球风电机组价格有所上升。目前全球风电项目前期投资成本,达到了7000元/千瓦左右。与国际市场有所不同的是,我国风电整机却陷入低价竞争,机组价格连降三年。根据公开招投标信息分析,2023年,我国陆上主机价格由1800元/千瓦左右,降至1400元/千瓦左右;海上风电主机最低报价,已跌至2400元/千瓦。

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向国际市场进发的脚步,同时提升企业利润,成为中国风电整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可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逻辑,这就产生了一系列挑战。例如,除匈牙利以外的欧盟26国近期签署联合宣言,意图保护欧洲本土风电产业免受“中国厂商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虽然从来没有什么中国厂商不公平贸易行为,但显而易见的贸易壁垒已经树立,我们必须寻得有效的应对方案。再如,发达国家的风电项目开发需要采用国际融资,不同厂商在不同国家的存量机组运行情况,将直接作用于项目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到项目的度电成本。中国整机商必须拿出真本领,为自身产品贴上高质量标签。

为发挥优势、提升效率、破解挑战,《风能》在新年的第一期,邀请了整机头部企业的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实践经验。本期我们首先邀请金风科技副总裁,金风国际董事长吴凯谈谈他的观点。

《风能》: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投标价格比较低,存在整机环节利润不足问题,而国外项目的机组中标价格甚至稳中有升,我国整机商是否应当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

吴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们应该进行一个细致分析。国内风电市场与海外市场有哪些异同,中国整机商与国际同行相比,有哪些优势与不足,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整机商的机组为什么比国际整机商便宜那么多。一是产业链完善,我国的风电产业链目前覆盖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等;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高,规模效应优势发挥充分;三是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多,产能充足;四是仍有一定人口红利,具备一定规模的工程师群体。

虽然中国整机商的机组比国际整机商更便宜,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整机商就拥有了无可置疑的竞争优势?很遗憾,不是的。海外市场的业务生态与国内完全不同。如果中国整机商像在国内市场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的降本,并认为只要成本降下来就能打开国际市场,那么中国整机商可能收获的不是国际市场的成功,而是巨大的经营风险。与此相对的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国外生态做市场,那么中国整机产品在理论上不应该比国际同行便宜很多。所以,中国整机企业国际化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要掂量好“弯道超车”与所谓“颠覆性创新”等思想背后的风险,真正的颠覆都是由渐进积累而来的。

《风能》:您上面提到国内外的风电市场生态不同,能否结合经验谈谈国外的特点?

吴凯:金风科技在国际化过程中,用至少10年时间去摸索各国的市场生态、政策环境、需求和特点。真正在国际化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是在2018-2019年,获得了一些国际大客户的认可。我们的经验是,除了各国政府的能源政策(包含电价政策与新能源发展规划)外,海外风电市场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业主和金融机构。

对业主而言,风电场是其自持资产。我们会发现,海外业主有大量子公司存在,海外业主更关注的是资产分红。如果将一个EPC项目分解开,就是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发电设备三个重要环节。其中,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在理论上确定性较高,但由于风能具有波动性,能量输入稳定性不高,风电机组长期处于不等速运动中,设备可靠性至关重要。所以,对于业主的资产而言,风电项目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机组上。在海外投标,业主技术团队会先对项目进行分析,还会聘请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上述评估完成后,会邀请融资伙伴介入。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建设期风险是项目的最大风险之一,项目无法顺利实现商业运营便无法产生现金流,在业主以较小的资本金撬动更大的融资杠杆的情况下,银行承受了很大的风险。与国内有所不同,海外项目大部分都是通过项目融资实现融资关闭。银行都是风险厌恶型投资人,会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展开技术、经济、环境及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评估,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既保证了较低的融资成本,又最大程度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了项目未来建设期及运营期的平稳及风险可控。当然,银行也要看项目所在的国家,从宏观环境上判断项目所在地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前景。

在整个海外风电项目的过程中,海外业主与金融机构对度电成本的评估与把控非常详细且复杂。当选定整机设备并实现融资关闭,也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开工条件,预付款会很快支付给整机商。在这种生态下,国际项目有简单的地方,也有复杂的地方,但复杂的地方全部要靠企业自己去了解、熟悉并配合业主的整个项目执行及融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专业度。这是一个简单、明了、合理的生态体系。

《风能》:近些年来,通过一带一路我国整机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少项目订单。在不少人看来,中国风电整机出口主要依靠EPC总包方给予的订单,这是否不利于整机商的市场开拓?

吴凯:这样的观点正是对海外风电市场生态不够了解而出现的。风电机组必须是由业主来最终确定,因为这是他们25年的资产。除非有一种情况,业主需要垫资做FEPC(融资总承包),这样总包方会有一定话语权。例如对欧洲业主而言,他们认为这个项目是自己开发的,整个国家和社区都知道这是他开发的,那么他在这里还要干几十年。即使是项目可以卖给别人,自己只做个小股东,也会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论总包方想用哪家整机商的机组,都要为他留有一票否决权。

《风能》:近年来有一些整机企业开始在国外建厂,这是否是在复制国内通过产业投资拉动销售订单的模式?

吴凯:通过建厂拉动风电机组的销售,在国际市场的作用不会太明显。例如,欧洲就没有投资换资源这种合作模式。我们知道宁德时代在法国与德国都有工厂,但其工厂与为自己工厂供应绿电的业务,是完全分开的。也就是说,投资建厂与资源开发是两回事。正常情况下,在欧洲建厂对获取当地风能资源的促进作用,会被限制在一个镇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工厂会为其所在的镇创造就业。但是,由于欧洲土地是私有化的,能否开发风电项目,需要征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政府能够介入的力度有限。欧洲等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甚至包括到中东、南非、南美、印度等也是类似的。并且在一些国家还存在寡头经济,中国整机企业与当地开发企业直接竞争难度不小。

《风能》:2023年年底欧盟26国签署了一份联合宣言,意图保护欧洲本土风电产业免受“中国厂商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这个宣言的效力如何,是否会对我国整机商开拓欧洲市场产生影响?

吴凯:是有影响的。其积极有益的一面是能够摆脱最低价中标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会出现一系列不利因素。客观来说,欧洲一些国家自身存在不同特点,比如职业政客执政,缺乏实践经验。受此影响,欧洲国家做顶层设计没问题,但顶层设计只是一个框架,需要去落实并验证。比如上述联合宣言,本意是要保护当地企业,但落下去有一定难度。

我们知道,在欧洲风电市场生态下,项目业主与金融机构不会反对这样的宣言,因为在项目论证阶段,就已经算好了度电成本,并落实了PPA(购电协议)电价。也就是说,他们的利益已经得到了保障。但对于政府而言,就可能需要为较高的机组价格买单。例如,怎么去平衡因机组价格上涨带来的度电成本上浮,直至牵扯到的电价上涨,乃至通胀问题。当能源价格上涨后,欧洲制造业成本也会上涨,产品竞争力下降。从风电项目开发角度来说,如果当地市场门槛过高,也会出现设备供应的及时性问题,瓶颈一旦产生,对项目开发周期与成本又会产生不利影响。

《风能》:我们看到国际整机商在服务这块的收益占比很高,这也是由海外风电市场生态所决定的?

吴凯:可以发现每年国际整机企业发布的财报中,运维服务一块的销售额很大,所以他们不太容易出现现金流问题。这里的逻辑是,业主就是一个发电商,他规规矩矩地做PPA,并拿着PPA去融资,希望政府或电网公司及时支付电费。所以,他们需要找到一个信得过的设备管家,这个管家能够长期为项目提供优质稳定的服务。当然,服务会有很明确的要求,不能打折扣,具体标准各有不同,与合同签订条款有关。为此,业主在购买风电机组的时候,会首先了解整机商是否在当地有服务团队,并考察整机商在当地所服务的其他风电项目的运营情况。所以在海外项目中,整机商很难把服务外包给其他公司。例如金风科技进入越南市场,项目还没确定,就已经先建立好服务团队。

《风能》:以金风科技的经验来看,国际业务的利润是否比国内更高?

吴凯:利润的确比国内高,但是也承担了更多风险。在国外市场生态规则下,整机商所承担的风险会比较大。因为海外项目没有5年质保的概念,销售机组签订销售合同,运维机组签订服务合同。在销售阶段,业主会直接了解企业能否做长期服务,如果不能做或没有长期服务的团队,大多数业主不敢买这样的机组。因为机组是业主的资产,要在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经济模型是否合理。到运维阶段,机组出了问题都是整机商的事情。尤其是海外项目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平均都在15年左右,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业主希望签20-25年。另外,从金风科技的角度而言,在海外拥有发电资产,所以项目的发电收益也成为利润的组成部分,这与其他整机企业有所不同。

来源:《风能》杂志,文:赵靓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