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市场规模或将近4000亿 各路企业机遇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14   来源:央广网

  据报道,河北、上海、北京等多省市近日相继明确了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并颁布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标准。4月1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全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河北省建设充电站1970座,充电桩65000个。根据《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到2020年,全市充电桩将超过21万个,是2015年的约10倍,基本满足26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服务需求。
 
  充电桩行业当中,哪些公司更有投资价值?国金证券财富中心策略分析师黄岑栋就此做出了解读分析。
 
  记者:我国充电桩建设远落后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2016年以来,充电桩建设明显加速。目前充电桩市场有多大规模?
 
  黄岑栋:其实从目前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保有量来看,两者完全不匹配,尤其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近十万辆,但是充电桩仅有三万多个,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量逼近了33万辆,但是充电桩在2015年建了2.96万个,从比例来看,大概八辆车才配一个充电桩。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来看,比例要达到1:1或者是1:1.2。整体充电桩市场规模有可能就会接近4000亿,因此未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
 
  记者:在充电桩生产企业当中,我们看到中恒电气、科士达都是在电力操作电源、电源模块和系统产品上能够自主生产,拥有核心技术。这样的企业是不是毛利率较高?
 
  黄岑栋:从它们最近公布的季报来看,其毛利率水平基本上都在30%多,也不算特别高。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到这样一个产业链里,应该是它们的一些产品或者充电桩的一些特点以及它们的商业模式可能比较好。比如中恒电气,充电桩本身分两部分呢,一部分是交流充电桩,还有一部分是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充电比较慢速,直流充电桩的速度会比较快,交流充电桩的收费会比较便宜,直流充电桩收费比较贵,这是一个大的行业背景。这两个充电桩中恒电气都有,它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可以支持IC卡的刷卡进行支付;另外,它还有一个多功能的交流电动表和通讯功能;它的收入模式也比较不错,比如不仅出售充电桩,还配套出售推广充电设备的一些管理系统,这是它的一种商业模式。此外,它还有一些合作伙伴。
 
  至于科士达,它有一些挂壁式的交流充电桩和分体式的直流充电桩,它们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即有一个掉电记忆功能,如果充电充到一半断电等导致充电不能继续,重新进行充电之后,原来的记录不丢失,这是就满足了继续充电的需求。另外它还有一个报警的功能。此外,科士达跟一些酒店有所合作,通过对一些停车位进行改造去建立智能充电桩网络,这也是其比较新、比较特殊的一种商业模式。从这点来看,这些公司是因为有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优势才能进入到该领域。
 
  记者:有些企业在区域充电桩建设方面拥有优势,虽然不能在国网中标,但是可以间接参与到国网产业链,或者中标一些地方政府的招标,比如和顺电气、通合科技。这样的企业估值方面怎么分析?
 
  黄岑栋:如果它不能参加全国的招标,只能在地方招标,首先就得考虑这个地方本身的建设速度如何。每一个省市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些沿海城市充电桩的建设速度会比较快,但内陆或者一些西部地区建设充电桩的速度肯定比较慢。如果其速度不是特别快,相对于估值的提升速度就会比较慢,当然其盈利速度的反映情况也不太一样。
 
  记者:像充电桩行业当中的国电南瑞、许继电气、上海普天有国企背景,对于充电桩建设和运营均有资源优势,在行业高速发展期,业绩是否也会提速?
 
  黄岑栋:应该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速。以中恒电气为例,它现在公布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比增长50%到80%,显然它的主营业务是在高速增长。在整个充电桩设备制造里面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只要中标了,而且将这个数目进行了确认,则相对应的盈利速度可能会加快,当然公司股价有可能也会出现上涨。
 
  记者:今年相关的充电桩、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一些大背景可以称为是我们今年投资的主要逻辑之一,也是非常大的热点,从短线来看,今天的表现还是不错,而且马上一季报将会公布,从长线的逻辑和短线的逻辑来看,给投资者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建议是什么?
 
  黄岑栋:对于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而言,大家还是可以把目光集中在一些锂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对于国内的一些大公司,这些肯定是发展的一个契机。另外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如果能够分享到这样一个蛋糕,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 充电桩,新能源车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