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海县向大唐青海公司和四任援青干部赠送锦旗
2010年,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支援青海省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十年来,集团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累计投资8000万元,援助项目涉及农牧、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成功助力兴海县如期“脱贫摘帽”。
十年中,有一群人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义无反顾奔赴青藏高原,与兴海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并肩奋斗,赢得了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奋力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伟大赞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唐扶贫干部。
蔡爽出发援青
蔡爽:很幸运成为第一任援青干部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2010年,蔡爽去往青海,成为第一任援青干部。回忆起在兴海县的三年时光,蔡爽感慨万千。这当中饱含着奔赴藏区的激动心情,也是对艰辛而难忘、充实而无悔的三年援青生活的款款深情。
连续几晚,每到入睡时间,一阵阵不可抵挡的高原缺氧反应让他无法安然入睡。打开台灯,爬起来翻看资料,但他心里明白,只是察看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他伸手盖了盖乡亲们怕他冷拿来的毛毯,温暖着他的除了毛毯,也有人与人逐渐亲近的心。这一切更坚定了他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帮助兴海县八万多名群众按期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调研,第一步就是下乡调研,一定要实地考察……” 调研途中,看着藏区的孩子们在黄土飘扬、高低不平的操场上玩耍,看着当地干部视野受限,看着乡亲们为迎接他一个个喜上眉梢时,蔡爽一再背着人偷偷抹眼泪。为此,他加强沟通协调,多方寻找脱贫途径,制定扶贫方案。
三年里,一批扶贫工程在兴海县落地,投资500万元的兴海县民族中学体育场项目于2013年建成;《干部培训三年方案》出台,为兴海县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任期将满的那个月,蔡爽十分不舍:“我只是兴海县人民奔小康路上的‘铺路石’,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作为大唐援青的“开拓者”,那三年给兴海县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扶贫项目,更架起了中国大唐与兴海县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桥梁,种下了大唐人与兴海人深厚情谊的种子。
谢青耀(中)走访看望农牧民群众
谢青耀:说同样的话,吃同样的饭
“在兴海县开展援青工作,是我一生最充实、最美好的回忆。”从一无所知到了如指掌,从沟通困难到交心交友,与兴海县群众说一样的方言,吃一样的饭,工作在一起,是谢青耀三年来最深厚的积淀和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第二任援青干部,谢青耀2013年上任后走遍了兴海的山山水水。他体验过海拔5000米鄂拉山口令人窒息的感觉,车辆行驶在两边都是悬崖道路的惊心动魄,以及天黑之后没有路灯无法外出的窘境……这些他都可以克服,但语言问题让他十分窘迫。“要帮助他们,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最迫切的,就是要融入他们,要跟他们说一样的语言。”他下定决心开始学习藏语。从一开始蹩脚的口音,再到一点点和乡亲们熟络起来,最后成为了朋友,说同样的话,吃同样的饭,谢青耀慢慢成为了牧区群众的知心人。
在这期间,他充分发挥援建干部资源优势,协调开发温泉乡丰富的温泉资源,编制了《兴海县温泉乡温泉点旅游开发规划》,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落实集团公司援建资金1505万元,修建了从龙藏乡纳洞村至桑什斗等公路,共计82.656公里;完成中铁乡杜宗村达那人饮工程等三项人饮工程建设,解决了偏远山区1746户9726余农牧民行路难的问题和3235人、58760头(只)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2014年,他争取到集团公司3222万元援助,开展无电地区光伏独立供电项目建设,解决了4座寺院363户1778位僧人和32个行政村的2238户10707人的生活用电问题,彻底结束了当地牧民群众靠牛粪取暖、酥油灯照明的时代。
薛云(右二)开展调研询问情况
薛云:决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
从离家那一天起,薛云就知道,前方将是和过去不一样的人生历程。谈起踏上来青海“新征程”的那一天的情景,第三任援青干部薛云的神情中仍然透露着兴奋。
2016年,薛云接过援青的接力棒,不喊苦不抱怨,发扬前两任援青干部能吃苦、能忍耐、能团结、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快速适应援青干部的角色。他常说:“既然让我担任这份工作,我就要做好,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更不能辜负八万多兴海群众的期待。我要扛好大唐‘真扶贫、扶真贫’这面旗帜。”
一次调研,薛云看望慰问一对长期生病的夫妇,当看到病中的妻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出门迎接时,当把慰问金送到这对夫妇手中时,他们热泪盈眶、连连道谢的一幕,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也正是这份自责,成为他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
三年里,薛云为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建立了兴海县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为偏远地区残疾人康复救助提供强有力支持;加快推进现代气象建设,下大力气改变兴海县气象预报不准问题,预报预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当地农牧民的耕作提供保障;心系异地群众搬迁后用电难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问题,协调促成集团公司援助1335万元开展电网和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成功解决了安多民俗文化村853户用电问题,并为全村建起了明亮路灯,推进了易地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和后续产业发展。
“薛县总是东奔西跑的,一刻也闲不下来。”任满临行,乡亲们紧紧握着他的手不肯松。一群淳朴善良的人民,让他对这里心存不舍。他把扶贫的脚印默默留在高原,把大唐的口碑深深刻在兴海人民心里。
李彦涛入户慰问
李彦涛:不辱使命,不留遗憾
“作为一名援青干部,一名大唐电力人,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不留遗憾,更好地做好援建工作……”2019年,第四任援青干部李彦涛一上任,就被兴海县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打动,更被十年里一种叫做坚持的力量深深感动。他深深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几番思忖,他决心将工作的突破口放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产业扶贫上。
按照青海省已批复的兴海县分散式风电开发计划,李彦涛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配合大唐在青企业推动开展前期工作,为实现兴海县风电项目破零打下坚实基础;大力筹谋发展兴海县风电、光伏等电力设施建设,开展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土地资源普查,并计划以此带动当地岗位就业,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年深秋,兴海县河卡镇小水库突发故障,将影响当地及下游12万亩农田的冬季灌溉。李彦涛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实施引流工作,用心解答疑问。当圆满完成任务后,看到群众发自肺腑的感谢和脸上的幸福笑容时,他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那份被情谊包裹着的成就感激荡在心间。
2019年底,李彦涛力推温泉乡幼儿园庭院建设工程顺利完工,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卫生和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面对兴海县防疫物资急缺的情况,他积极求援,第一时间为兴海县群众送去1万只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有效缓解了燃眉之急。
援青十年间,在集团公司的全力援建和四任援青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兴海县年均减贫人口近2000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3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07.69元,年均增长59.8%,实现了脱贫和经济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省全面脱贫,推动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选择援青,就是选择奉献。扎根高原,就要不留遗憾。十年,是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段,但对大唐人和兴海人来说,十年里如家人般的深厚情谊被深深刻在每个人心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