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行业要闻

庆祝建党百年巡礼:“共和国长子”的光荣与梦想

巡礼采访组发布时间:2021-07-16 00:00:00

夏至时节,雾凇之都吉林市的气候依然凉爽舒适。早起拉开窗帘,窗外的松花江缓缓流淌,河水在朝阳的照耀下发出跳跃的粼粼波光,像一条玉带系在松嫩平原上。

沿着江水流淌的方向,我的思绪不禁流动起来。如果时光与江水都能倒流回65年前,那么沿江而上,在吉林市我一定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清晨,一群穿着朴素的青年,乘坐着小小的木船,从江南岸出发向着北岸奋力的划着,他们目光坚定、笑声爽朗,对岸那片曾经长满芦苇的荒地是他们的目标。

青年突击手合影

岸上,红旗漫卷,车鸣马啸,人头攒动,机声轰鸣,红砖砌的厂房车间已经初现雏形,一根20多米的烟囱还在一天天加高,像一支巨笔将工业文明之美书写在这片黑土地上。这是建设中的吉林热电厂,到处散发着蓬勃的力量。如今这样的场景都被定格在黑白老照片中,无声的诉说着当年的激情岁月。

2021年6月下旬,记者初次走进吉林热电厂,被一股浓厚的精神感染着。职工俱乐部、生产办公楼以及已经闲置的厂房,外观还都是当年的模样。置身其中,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火热的建设现场。

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一段岁月叫壮志豪情

松花江畔的建设大军中,30多岁的刘焕长对着正在建设工地,盯着图纸,写写画画。他是吉林热电厂首任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20年,刘焕长出生于大连市郊区冷水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刘国松和母亲郑玉香两人都读过私塾,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母亲,善良贤惠,教育儿子先做人再成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刘焕长影响非常大,1936年4月,刘焕长考入大连市一所日本人开办的中学,所在的班51人只里除了他其余都是日本人。刘焕长聪明好学,成绩总是第一名,初中高中五年制毕业,刘焕长只用了4年就读完了全部课程。

当时都是日本人办的大学,受奴役的中国人想读大学很难,刘焕长报考了三所日本大学,均被录取。1940年,刘焕长选择了旅顺工科大学机械系,学成毕业时因抗战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垮台,没有发毕业证。1947年,刘焕长到苏联红军接管的大连第一发电厂工作。在建国初期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他主持修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发电机组,保证了生产,并很快就成长为副厂长。大连第一发电厂第一任厂长姓孔,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1954年,刘焕长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电力事业。

一期工程施工现场

1953年,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一五”期间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这批项目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吉林热电厂就是其中之一,编号105。这时,刘焕长放弃了大连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参与到吉林热电厂建设中。1954年,刘焕长率领29名青年技术工人和学生到苏联莫斯科学习。

一年后,完成学习任务回国后,吉林热电厂正是施工高峰期,刘焕长组织人员参与基建,并选拔运行人员到安装同类型机组的富拉尔基电厂实习,确保吉林热电厂高温高压机组顺利投入运行。1956年9月13日,历史铭刻,一声“合闸”的命令,一号机组的强大电流并入了东北电网,也输入了一个企业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见证了一代人的壮志豪情。刘焕长还推广不少经验和革新项目,如汽机超出力、等微增经济调度、水循环、热效率试验、发电机的进相失磁等,将吉林热电厂的生产推向全盛时期。1959年,刘焕长应邀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观礼。

1957年部分来吉林热电厂的仪表自动专家

接受采访时,重温吉林热电厂光辉历程,现任厂党委书记崔鸿源难掩壮志豪情。1990年中专毕业后,他背着一卷行李来到吉林热电厂,从最基层工人一直干到厂党委书记,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吉林热电厂,自己的一切也都吉林热电厂给的,自己和这个厂早已无法分开。因此他讲述的每一句话里都透着骄傲,每一段讲述都饱含感情。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吉林热电厂连续五期扩建,形成9台机组45万千瓦的大型热电联产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供热电厂。在国家能源最紧缺的年代,吉林热电厂不仅深挖潜力首开超铭牌发电先河,而且超发的幅度,设备的安全性、经济性、持久性都在国内排名前列,也是全国第一个热机保护全部投入作用跳闸的电厂,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让那个年代人们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从憧憬变为现实。

1985年,吉林热电厂200MW机组主厂房施工

从1985年开始,吉林热电厂把对老设备改造提上了日程,在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之后,吉林热电厂技术改造工程开工了。2003年12月23日,两台12.5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发电。2008年至2010年又历经三年时间,经吉林省能源局和电网公司批复名牌增容。至此,吉林热电厂拥有十三台炉、十一台机,总装机容量达到102.5万千瓦。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吉林热电厂迎来了最好的年代,拥有了一段最闪光的岁月。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

吉林热电厂的闪光岁月就是中国火电产业的闪光岁月,发展历程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始终与新中国电力发展脉博同频共振,始终与国家发展命运息息相关。从“文化大革命”后的企业整顿、全面质量管理、“双达标”、创一流、标准化、创建学习型企业,到如今的“双提升”、现场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达标、星企联创,每一项管理思想、方式、手段、模式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内镶嵌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摇篮之一”。厂网分家改革后,吉林热电厂是全国第一个向大用户直供电的试点企业,被誉为中国电力市场的破冰之举。就连很多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规程,也是吉热人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走在展厅里,17项国家级殊荣,120项省级以上荣誉,各个历史时期获得的奖牌和荣誉,记录了吉林热电厂各个发展阶段的光辉历史。崔鸿源说:“吉林热电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共和国电力发展史缩影。”在这段光辉的历史中,无论企业归属如何变化,干部员工队伍如何迭代,有一种精神内核始终没有变。

吉热厂荣誉室

在厂区内,“自强不息”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发出夺目的光芒,我想这就是崔鸿源所说的吉林热电厂的精神写照。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时代和激情涌动的光辉岁月,老机组拆除了,容量缩小了,吉林热电厂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没有褪去半分。

精神的传承是出于吉热人对老厂最深沉的爱。还记得老机组拆除时,不少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从各地赶来,流着眼泪送了最后一程。新老更替,深爱依旧。2016年,经过岁月洗礼的吉林热电迎来了60华诞。这一年,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建设充分展现了吉热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设备老、投入少、欠帐多的情况下,吉林热电厂自力更生,干部职工自己动手,采取六点下班周六上班的“双6”工作模式,发扬吉热90年代那场大张旗鼓的“创一流”热潮,“宁可掉膘也要达标”的誓言,加班加点干。

技改一期工程主厂房施工

党委书记崔鸿源换上衣服拎着漆桶和刷子给设备刷油漆,一天忙下来弄得满身都是油漆和灰尘;汽机厂房内,50多岁的热网班组的崔师傅家住在江南,上班距离远,晚上加班回家已是深夜,第二天清晨早起出门,到单位又开始一天的“满档工作”。如此往复朝八晚九的加班,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让本来就高血压的崔师傅近日血压一路飙升。为了不影响分场的标准化达标工作,崔师傅的倔脾气上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着降压药,背着洗漱用品和随身衣物,住到了单位,一住就是三天。

锅炉分场阀门班职工张师傅在吉热厂兢兢业业工作了30来年,孩子结婚这么大的事正赶上吉热厂标准化达标,刚开始还两头忙,可50多岁的身子骨两头真是忙不动了,咋办,老张狠狠心,孩子的事顾不上了,都说没大家哪来的小家,先可厂子的事儿整!班组职工们知道了老张家里的难处,商量着老张儿子婚礼当天早上4点来单位加班,将上午的工作提前抢出来,让老张安心参加儿子婚礼。没想到,8月27日,凌晨4点,老张也出现在检修现场。后来有人说老张心真大,孩子大婚不在家忙活,在现场忙工作。老张只是嘿嘿一笑:“你不懂。”

其实,大家都懂,因为吉热人都信:天道酬勤。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主动跑来加班干活的人太多,食堂干脆开起了流水席,工人师傅们一顿饭分三批吃。历时一年多时间,吉林热电厂完成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建设治理,在集团几十家老旧电厂中,率先通过验评。几年后说起这一场景,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刘伟依然动容,几年来时不时还要把当时拍的视频短片翻出来看看。

2012年6月拍摄的吉林热电厂全景

吉林热电伴随新中国走过的65年,是以电兴业传递温暖的65年,始终践行“光明企业”的使命,65年来累计发电2555亿千瓦时,累计供热9.28亿吉焦。

有一种执念叫永不放弃

时代快速发展,顶着“共和国长子”的吉林热电厂“老大哥”,无论从容量机型,还是指标排名、创效能力、人员结构,在系统内已没有优势可言。崔鸿源说:“全厂1500人员队伍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全厂总人数看着挺多,可是每个岗位上能顶的上的年轻人却很少,每年我们厂退休100多人,新招聘毕业生才不到10人,结构性缺员突出。”

老机组煤耗高、调峰能力差,省内的煤矿关停后,吉林热电厂不得不到处找煤,甚至要采购俄罗斯进口的煤炭,成本高企给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吉林热电厂是吉林市江北区域唯一供热电厂,按照现行政策给居民供热,即使每天亏损一辆“奥迪车”,吉林热电厂也坚持不降负荷,让群众过上一个暖冬。

群众暖和了,可是吉林热电厂的发展一再遇冷。为了延长企业的经济寿命,吉林热电厂采取了优化开机方式,“以热定电”争取发电权和煤热联动、掺烧经济煤种、细化成本管理等方式,努力压降成本、增量争价。尽管想尽办法,也略见成效,但是难以扭转老厂亏损局面,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巨额亏损。重压之下,吉林热电不断探索,迫切需要一条企业振兴的新路。

吉林热电厂

振兴从哪里入手?崔鸿源说:“时至今日,作为国家‘一五’期间硕果仅存不多的老企业代表,当下吉林热电厂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然而在发展这条道路上,吉林热电厂历经十余年艰苦卓绝的跋涉。

为解决老机组关停热负荷替代,从2008年吉林热电厂启动再关停1台22万千瓦机组,建设2台35万千瓦机组“上大压小”项目。此项目2012年取得国家能源局“路条”。2015年被列为振兴吉林44个重大项目和振兴东北139个重大项目之一。2015年8月获得全部支持性文件,具备核准条件。然而,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最终国家能源局发文取消15个煤电项目,吉林热电厂项目列入其中,被迫搁浅。

渴盼着、期望着,当得知项目没有核准,党委书记崔鸿源内心失落到了极点,一个人在办公室默默坐了许久。他说:“发展新项目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项目没核准,但是大家精神不能倒,否则人心就散了。”他立即安排组织全厂员工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冲淡失落的情绪,让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这次受挫,自强不息的吉林热电人始终没有气馁,对发展的追求永不放弃。今天,吉热人对发展的迫切渴望,就像当年建厂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渴望一样强烈。李英凯、高兴顺、苏瑞祥、孙伟……每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吉热人,无论采访话题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转到关心企业下一步发展上来,眼神里满满都是期待。

1954年夏季,乘着过江渡船来到吉林热电厂的李云章如今已经耄耋老人了。他从一名电气运行工人逐步成长为党委书记,见证了吉热从一片荒芜的江边草滩逐步变成一颗松花江边上的明珠。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他,看着厂里发展遇到困难总是难以置身事外。每次有上级领导来厂里慰问老干部,李云章老人总是拉着上级领导的手反复地说:“这是我们几代人奋斗出来的企业,一定要发展下去!”

曙光出现在2019年,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十二指导组来厂指导。组长王炳华了解情况后,被吉林热电厂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当即含着热泪说:“吉林热电厂不发展,说不过去!”指导组对吉林热电厂发展问题以专报形式反馈到活动领导小组,作为整改问题得到集团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吉林热电厂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关停现有的4台机组,在最初旧机组的位置等容量替代新建2×35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

2×350MW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扩建工程示意图

为了让项目尽快审批,吉林热电厂反复算账,算政治账、算经济账、算民生账,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给上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汇报。

吉林热电厂

“十四五”是火电项目建设的最后窗口期,抓住最后的机会把项目建成,已经成为吉热人的一种执念。曾经有过两次离开吉林热电厂去更大平台发展的机遇,崔鸿源都选择了留下。他说:“使命还没有完成我不能走,能把新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我就是死在这,也可以瞑目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