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发电人物

【行走白鹤滩】一座电站·一群人·一辈子

华东院发布时间:2021-01-07 10:30:40  作者:杨 博

从云南巧家县出发,伴着流急坎陡的金沙江,一个小时后,耸立在高山峡谷中的超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便进入眼帘。盘旋崎岖的山路上,纵横交错的隧道中,工程车辆川流不息。高山陡壁上,七台缆机昼夜穿梭。

所有到电站的人,第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白鹤滩的路,不好走!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的路不是不好走,而是根本就没有路。

1991年3月,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第一批华东院人来到白鹤滩,一头扎进大山开展测绘工作。四周群山环绕,他们攀山越岭,住探洞,饮江水、啃冷馒头;毒蛇猛兽时时威胁生命安全;洪水暴发时,在山里一堵就是几个星期。他们的足迹踏遍杳无人烟处,为电建的设计建设勘测第一手资料。

从那时起,这一群人,就把一辈子与这座电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此后三十年间,又有几代华东院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大国重器的勘测设计和建设中。

2001年春节刚过,正值壮年的唐鸣发,作为华东院地质专业的骨干力量,带领队伍“坐了57个小时的火车,一个通宵的汽车”,才从千里之外的杭州来到这里,这一待就是二十年。

时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没有前期经费。工程前期工作仅初选坝址就需数千万元,耗资巨大。华东院自筹资金,全面启动白鹤滩水电站的预可行性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大家省吃俭用,克服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定决心要将项目做好。

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住。荒凉空旷坡地上的老营地有15间房,其中2间是办公室,勘测团队的吃、住、办公就都在这里。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茅棚。“晚上刮大风,怕屋顶被吹跑”,条件十分简陋,常常令人难以入睡。上下铺都还不够住怎么办?“还有五、六十号人住在简易的探洞里”唐鸣发说,窄小、阴冷的探洞成了暂时的安身之所。

不通电怎么办?营地有三台柴油发电机,白天不舍得用,仅晚上提供三小时照明;室内光线不好,白天也十分昏暗,团队常常搬着绘图板到院子里工作,白鹤滩的风又干又劲,吹得人睁不开眼。由于没有冰箱担心荤菜变质,团队成员都被迫变成了“素食主义者”。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多,直到2004年才总算解决了电的问题。

当时,白鹤滩只有一条临江公路通往营地,设备、器材的运输全都要靠这条路来完成。每到雨季,这条路就面临着泥石流和碎石滑落的危险。2003年,进场车辆曾因一场大雨而被困在途中一个星期。没有办法,雨季只好暂停物资运送。雨季一结束,他们就自扛重担,顶着烈日争分夺秒地抢修这条物资“生命线”。

搞地质的人,胆子要大,身体素质要好。2001年,为了查明坝区的地质条件,唐鸣发带着队伍靠双脚翻山越岭,攀走于狭长陡峭的山间便道,跨越风中摇摆不停的索桥,下面就是咆哮的金沙江。3个月的时间里,高差400多米的险峻山路,他们一边作业,一边行走,硬是走完了1000公里的山路,跑了2000多个地质点。那时候要有微信运动的话,每天2万多步不在话下。

“打钻孔、探洞可不像跑地质点那样简单”唐鸣发说道,仅是布置一个勘探点,可能就要花上好几个礼拜时间,“一个勘探点的位置调整了,跟着几十个都要调整”。半年时间,在经费有限、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凭着一股子干事业韧劲儿,完成钻孔5000多米和探洞3000余米,为项目进展奠定扎实基础,为白鹤滩的前期勘测立下汗马功劳。

两岸峭壁下,金沙江水汹涌澎湃。想要横渡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河中钻探更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7—9米每秒的流速,像加压水枪喷出的水柱一般快,河中白浪翻滚,泛起一人高的浪花,更可怕的是还有令人胆寒的旋涡。每当汛期来临,江水就更加变幻莫测。然而金沙江很擅长伪装,这些危险,站在岸边很难察觉。

为了避开汛期,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法进行河中钻探的。从2002年—2010年,设备每年11月15日下河,来年4月15日上岸。钻探期间,团队一天也舍不得耽搁,哪怕是春节。他们往往是除夕夜下船吃顿年夜饭,大年初一再上船继续工作,有的钻探师傅一连几个春节都是这样过的,舍小为大。他们以行动诠释初心,用坚守践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水电人的光彩。

2004年,华东院全面开展可行性研究后,白鹤滩举世罕见的复杂地质情况才进一步被揭示出来。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发育,能否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上建高拱坝,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先例,外国专家也直摇头。雪上加霜的是,在左岸距岸坡100米的山体深处,发现深大卸荷裂缝,裂缝向上延伸直到山顶,这无疑是对坝线选择的重大挑战。

“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个时候都很紧张,大家都在拼命”,唐鸣发说。为了透过厚厚的山体,摸清裂缝的规模、范围,施工现场就是他们的办公室。白天他们时刻盯守现场,及时判断新情况,以确定下一处探洞该往哪打。晚上回到营地,在地图上“比划来、比划去”,继续商讨,严防死守不让这条裂缝逃出“视线”。不辞辛劳,敢于冲锋,勇于突破,用行动诠释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2006年,在围绕裂缝打了3000多米探洞之后,最终查明裂缝成因。在单治钢、石安池等华东院勘测设计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此后两年里,团队一边围绕柱状节理玄武岩的特质深入开展研究,一边为了选择更优坝线,大规模开展地质勘探。精确查明了白鹤滩坝址上下游16平方公里的地质条件,完成钻探10万米,完成洞探5.5万余米。

光阴荏苒,暮去朝来,距九十年代第一批华东院人到白鹤滩开展前期勘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时间。一群人挥洒青春年华,几十年如一日,只为一座电站。

勘测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准确的一手资料,为克服柱状节理玄武岩作为高拱坝坝基、破解世界最大水工地下洞室群等世界级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十年,他们见证着大国重器的绚丽蓝图变为现实。


白鹤滩水电站筹建前期坝址河谷面貌


河中钻探


下游老索桥


狭窄的勘探便道


攀援悬崖峭壁,开展勘测和前期研究工作


右岸坝基柱状节理


研究工作


合力攻坚


扩建后的老营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