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省网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河北南网点亮燕赵大地新生活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7-13 12:37:26  作者:本报记者 周昊 郭儒 杨希 通讯员 张明昊

  大河之北,山脉起伏,古老文明的曙光和红色文化的火炬在这里交相辉映。

  渤海之滨,潮头涌动,千年雄安的希冀和转型发展的魄力在这里迸发光彩。

  河北,紧紧倚靠巍峨的太行山脉,面朝渤海,是一个拥有全国最全地形地貌的省份。绵延数百里的1000千伏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自风光资源丰富的坝上草原直抵雄安新区,如银丝细缕穿过燕赵大地。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一个堪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媲美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如春芽破土而出。

  今天,张北的风已点亮雄安的灯。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转型升级的脚步愈见加快,创新发展的理念牢固扎根,一幅以雄安引领河北振翅腾飞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可靠电力助力乡村振兴

  翻开中国地形图,放眼华北平原,会发现在太行山、燕山、恒山三条山脉的交汇之处有一座县城,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飞狐古道越城北而去。

  这里是河北省涞源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从辽阔的坝上草原翻山越岭进入,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的乌龙沟长城静卧在山脊之上。青灰色的古长城与不远处银灰色的特高压线路形成鲜明对比。

  乌龙沟长城西接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蜿蜒于丛山之间,护佑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平安。在乌龙沟长城两侧耸立着两基直插云霄的铁塔,他们是被称作“塔王”的张雄特高压线路的4S004号和4S005号塔,每年有7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从这里送到冀南大地。

  站在“塔王”处向西望去,30多千米外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十八盘,十八盘,泥泞蹒跚出行难”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是涞源县的十八盘村。村民刘海林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自家破旧的“石头房”,夏天漏雨水,冬天进冷风,别说搞旅游致富,正常生活过日子也是个难事。

  “由于景区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十八盘村村集体又缺少资金,因此,一直没有为山上的马场接入电源,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涞源县供电公司员工梁建明介绍。2018年3月,梁建明被涞源县供电公司选派担任该村驻村书记。他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的马场接电。两个月后,涞源县供电公司投资25万余元,为马场新增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新立电杆28基,架设10千伏线路800米、0.4千伏线路1300米,彻底解决了马场多年来没有电的问题。

  改造电力线路、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改造危旧房屋……2018年年底,十八盘村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脱贫。如今,十八盘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点亮了上山游览的明灯,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环境得到改善,电网愈渐坚强的远不止十八盘村。近年来,国网河北电力累计完成138万千瓦的42个集中式和133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帮助4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今年,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国网河北电力还将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开展“千村百项”建设活动,将于年内完成1000个美丽乡村电网改造,建成100个惠农富民示范项目,打造27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创新理念引领绿色发展

  无创新,不雄安。自诞生起,“创新”二字便深深地刻印在雄安新区的血液中。

  在碧波荡漾的白洋淀旁,雄安新区王家寨村村民国双贯在一处健身步道上来回踱步,感受绿色低碳生活。“每天我都会来这走走路,锻炼身体。这个步道还能发电呢。”国双贯说道。

  国双贯提到的绿色健身步道是王家寨的电能体验景观——压电步道。它采用了特殊的压电材料,人走上去就会发电。步道旁边的显示屏上能看到步道的发电量和碳减排量。

  压电步道是王家寨绿色智能微网示范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是国内首个基于风光储协调互补、冷热电群调群控的村级能源互联网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经试运行。该工程包括总容量3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3300千瓦时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等,由村级、邻里级、家庭级三个层级微网组成。王家寨绿色智能微网的建成,将实现本地分布式能源100%消纳,为全村提供全时段绿色能源供应,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煤2080吨,减排二氧化碳5184.4吨。

  同样在雄安新区,正当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时,却有一处变电站正将自己隐匿起来。

  “现在还看不出来区别,以后我们所在的位置都会被土覆盖,上边种满花草,市民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不会受到站内噪音的影响,也就是说,变电站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站在220千伏剧村变电站屋顶,剧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经理魏栋介绍。

  作为雄安新区首个正式电源点,剧村变电站以“智慧能源立方”为设计主题,采用地上钢结构建设形式,配合三面起坡的设计,营造出假山公园式的景观效果,将公园地形和变电站融合在一起,犹如自然生长出的能源电力中心。

  剧村变电站创新建设“1+5+X”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其中能源核心功能(变电站本体)是“1”,边缘计算中心、智能充放电、综合能源服务、游泳馆及健身场馆、能源应急保障中心是“5”,5G基站、直流生态等功能是“X”。

  未来,市民可通过公园内部道路到达地下空间的无人智慧营业厅、绿能健身体验中心等开放的区域,感受数字化经济和智慧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体验绿色低碳的生活。

  作为“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的雄安已经迈上了创新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今年3月,国网河北电力印发了服务河北雄安新区“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打造绿色电力系统、建设数字化主动电网、拓展智慧能源新业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等,进一步助力雄安新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雄安新区率先建成“近零碳示范区”贡献国网力量。

  银线条条编织幸福生活

  滹沱河畔,太行深山。地处河北平山县中部的西柏坡村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东移与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会合,人民解放军总部亦同时进驻。从那时起,这个普通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同年,“边区创举”沕沕水水电站在平山县落成。红色电站将电能送到了西柏坡,点亮了新中国第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1967年10月,35千伏苏家庄变电站到西柏坡的线路开工建设;1970年7月,西柏坡供电线路主干线架通,村民们彻底告别了煤油灯。

  西柏坡村的第一代电力工人、今年76岁的闫青海老人见证了革命老区电网建设发展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起20世纪60年代的那段历史,闫青海仍激动不已。

  “那时村里只有一台水力发电机,发电功率不够大,也不太稳定。”闫青海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老区西柏坡村电力建设发展之路:更换老旧的电线,换装容量更大的变压器,安装电表,农网改造升级……几十年间,闫青海感受着村里的电力发展变化,见证了当地村民从“一根电线一盏灯,电压不稳灯常灭”到“电视电话农家乐,取暖用上电暖气”。

  凝聚着红色力量的西柏坡村,在充足电能的支撑下奋进前行。

  如今,漫步在西柏坡村,一栋栋灰墙红顶的小洋楼映入眼帘,宽阔的石板路通往各家各户,架空线路全部入地,供电线路、电表装置整齐规范,环境美观怡人,一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中居”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片红色热土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诞生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平山县北庄村,清洁能源为当地不断注入发展动能。从2017年开始,平山县供电公司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配合政府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分3批建设5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目前,北庄村光伏电站总容量96.82千瓦,年发电量9万多千瓦时,每年能给村集体增收三四万元。

  红色圣地西柏坡能源供给模式和电网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广袤的河北大地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河北南网已形成特高压交流“两站三通道”、500千伏四横两纵“目”字型网架结构、220千伏分区供电的整体格局,2020年全口径最大负荷达到4032.6万千瓦,最大外受电力1653万千瓦,电网结构愈加坚强,供电能力逐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

  从点亮新中国的第一盏明灯,到电力助力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再到建设坚强牢固的电网,在雄安新区打造能源发展的创新高地,今天的河北已然揭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向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目标不断迈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