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省网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河南省电力公司:赓续精神血脉 电力光耀中原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6-09 08:41:53  作者:本报记者 韩煦

  编者按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红色基因,电力传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守初心使命,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先行官”、架起党联系群众“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红色基因 电力传承”栏目为您讲述广大电网员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

  河南,自古就在九州之“中”。

  中,是不偏不倚、不蔓不枝的“正”,是不行也行、行了更行的“轴”。一声婉转的土音,语尾格外短促,爽直而接地气。

  1887年春,黄河大泛滥。当年9月30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初三十余丈,越三日至三百余丈”,郑州、开封洪水围城。第二年,为了修复决口,黄河堤坝上安装了第一台发电机,用于夜间施工照明。至此,河南开始了有电的历史。

  这一起点,似乎标定了河南电力发展的某种气质:与天地斗,于困中发,决不认命。

  红旗渠精神:激励人们为点亮家园而奋斗

  巍巍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山那头,浊漳河滔滔不绝;山这头,黄土地干涸开裂。数里山路,隔断的是老百姓的活路。当地有民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

  1957年12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1959年,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开工。修渠只能自力更生:没钱,就想办法凑;没技术,就用土法、上人力;没物资,就自制。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1969年,绝壁开、绿水来,红旗渠全面完工。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创造奇迹的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期,依靠艰苦创业,电力事业也热火朝天。1960年,全国农村群众办电经验交流河南现场会议召开,县、社自制电机等自力更生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红旗渠指挥部旧址所在地盘阳村,村民爱说“抡锤的都是实在人”。他们对拎着工具箱的供电员工也感到亲切,因为他们是愿意“毕力平险”“叩石垦壤”的当代愚公。

  沿太行山往南,途经郭亮挂壁公路。雄壮苍凉的峡谷间,一道“镂空”公路凌云万仞绝壁。曾经,郭亮村的村民只能靠悬崖边的700多个石阶进出,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冒险。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72年开始,13名汉子,花了5年时间,让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穿山而行。

  1977年,郭亮通路。1979年,郭亮通电。

  郭亮所在的辉县山区,电网建设一直没停步。2016~2017年,供电公司开展电网改造升级,郭亮村配变容量增加了两倍多。如今,这里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全电民宿、餐饮、影视基地热热闹闹。

  这只是河南省4.7万余个行政村中的一个,也只是河南省竭尽全力实现“户户通电”的一个小侧面。1998年开始,经过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到2005年年底,河南仍有18.8万户74.8万人没用上电。郭亮附近的松贡水村也是个秃石岭,大多数村民都出山讨生活,只剩4户村民点着马灯,不愿下山。这些无电区大多集中在深山,通电成本巨大。据测算,河南平均每户无电户通电的投资额是一般农村用户的近10倍。不计成本,“户户通电”,一个不少!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所有人为点亮自己的家园而奋斗。

  2007年8月25日,桐柏县城郊乡陈大庄村最后22户无电户家中的灯亮了起来,河南提前完成了历时1年多的“户户通电”。

  至拙亦至巧。这种拼命硬干的精神,让人口大省河南的每一户居民都用上了电。

  焦裕禄精神:引领人们把群众的事做对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20年年初,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共产党员服务队统一以“焦裕禄”命名,为的就是传承焦裕禄精神。

  兰考是焦裕禄奋斗的地方。

  绿树村边合,小麦覆陇黄……无法想象,这里就是曾经那个无尽黄沙天的兰考最大的风口——东坝头镇张庄村。

  总书记去过的闫春光家,靠着电气化的全自动养鸡棚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曾经的贫困户张保强家装了光伏板后,每年能多赚3000元……更深刻的改变在兰考发生。

  就在3年前,这里还因为化石能源匮乏,用能要靠外来电和油气。2018年,兰考成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示范县。国网河南电力在这里建设了能源互联网平台。到2020年年底,兰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78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占县域全社会用电量的71%。曾经因风而困的兰考,这一回,因风走到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前头。

  放眼全河南,用好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以煤为主,缺油少气,风光一般,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河南能源“天资”平平。你不来,我就去。让资源“乾坤大挪移”的特高压,从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自2009年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到如今河南建成“两交两直”特高压工程,电网受电能力突破1500万千瓦。2020年12月,世界首个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设的特高压工程——青豫直流工程投运,每年400亿千瓦时的青海风光发电,点亮河南之灯。

  这是中部崛起的底气,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底气。在青豫直流工程的落点驻马店市,芝麻产业是特色产业。一家芝麻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淘汰燃煤生产线后,每到冬天,燃气生产线会因为“限气”而不稳定。青豫直流工程投运后,用电无虞,芝麻开花节节高。

  用好电这件事,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把群众的事做对、做好,需要时代呼唤的焦裕禄精神。

  大别山精神:指引人们苦干、实干、拼命干

  1947年6月30日夜,还在鲁西南战场酣战的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千里挺进大别山,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从1921年起,中国共产党在此陆续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经历了长达28年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大别山革命红旗屹立不倒。这里诞生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河南有电,倏然已134年。《河南电力工业志》记载了河南有电以来的历史。

  河南电力工业的“前半生”,在蹒跚、在踱步,几欲倾颓。到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不到1万千瓦,而且都是低温低压机组,电厂的电只能就近使用,输送电压最高仅为3.3千伏。谁曾料到,70多年后,这里的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装机容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第一条500千伏线路、第一条特高压交流工程都发轫于此。

  从没有电,到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不去刻意想着电。电自然而然,呼吸与共,看不见,想不到,却少不了。

  从被饥饿困扰的“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到成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再到食品加工业蒸蒸日上……今天的河南,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位居全国第五,正加速向经济强省迈进。河南电网在河南经济发展中从未缺席,彼此分享着同样的成长逻辑,坚守着同样的信念:为人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电业为人民。正因为精神力量代代相传,中部崛起“新高地”,蓄力颇足,蓄势待发。

  河南,就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就是悄悄努力,然后让人惊艳。

  初夏的大别山,青翠葱茏,树木丰茂,把山体遮盖得严严实实,是打游击的天然战场。大别山的人们,更添一股执拗与倔强。信阳新县郭家河乡的红军后代张爱华,57年来牢记“看好红军洞”的嘱托,几乎每天都要去后山红军曾住过的地方,到红军洞的碑前细细擦拭。

  心中有信仰,眼里才有光。心中有信仰,才能守好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别山精神,烁烁不息。

  安土重迁的河南人对土地眷恋得深沉。当地人告诉我们,住在黄河边的百姓,不重穿衣住房。一个竹篮高高挂在房梁上,里面就是全部值钱的家当。一声“发水了”,大伙挎着篮子就能跑,而房子建得再好也带不走。即使这般,恋家的河南人不到走投无路,不会离开黄土地。

  不到迫不得已,决不挪窝。一旦下定决心,决不认命。干,就苦干、实干、拼命干!

  河南就是靠着这股子不认命的劲儿,从躬耕农田,到躬耕能源。安阳殷墟博物馆中,可觅得“中”字。“中”之本义,是高高飘扬的旗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生于兹的精神,滋养着河南,滋养着河南人,滋养着河南电网人……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