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上海嘉定集成电路装备材料有限公司供电配套项目电缆排管施工现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缆分公司运行人员王敏试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
“电缆排管总长2.5千米,埋深1米。”操作过程中,王敏手持平板电脑查看数据,对项目经理周建国说。
周建国看着电脑屏幕上逼真、清晰的地下电缆排管三维画面,称赞说:“这个系统真是太好了!有了它,我们既能减少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偏差,又能降低后期地下电缆受外力破坏的风险。”
这个系统的由来要从去年说起。2020年11月8日上午,王敏到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施工现场巡检。她看见工地上虽然立着“下有电缆,禁止施工”的黄色标识牌,但现场施工队的打桩机仍在不远处运行,明显有往电缆方向靠近的趋势。
王敏急忙上前阻止:“师傅,这下面有高压电缆!”施工队队长说:“高压电缆不是在标识牌下面吗?我们没在那打桩。”
“不是的,电缆从这边一直延伸到那边。”王敏边比画边说,“你们这样很容易把电缆打断。到时候,不仅你们干不了活,还会影响周边的人用电。”
“那怎么办?要不你现在告诉我地下电缆的具体位置、埋深之类的信息?”施工队队长问。
因为工程未办理道路管线保护交底手续,王敏需要回单位查看信息。她劝说施工队暂时停工,然后赶回单位。经查看,这条电缆由南向北走,近200米长,埋深1米。掌握了这些信息,施工队在操作时尽量避开相关路段,避不开时,尽可能精确地控制挖掘深度,避免损坏电缆。
2020年11月15日,在国网上海电力电缆分公司开展的一次质量管理活动上,王敏提出希望能解决在施工现场无法实时查看电缆资料的问题。
此前,国网上海电力电缆分公司运用测绘仪器测量现场数据后,绘制电缆排管图纸。这样无法显示电缆排管埋深,绘制精度也不够高。供电员工需要在单位的专用电脑上才能查看图纸。
听完王敏的想法,质量管理活动负责人宋喆说:“上海市政工程正加紧建设,高压电缆越来越多,涉及的电缆排管也会增加。精准掌握相关数据非常重要。”
2020年11月25日,国网上海电力电缆分公司将这一项目报送至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并成立项目攻坚小组。之后的一个月,6名小组成员每天利用下班后的一个小时展开“头脑风暴”,推进项目进程。
2020年12月26日的一次研讨会上,小组成员周轶尧提议:“我们能不能把图纸做成立体的,让现场情况看起来更直观,像3D电影那样?”
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之后的两周,小组成员在网上查找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王敏接触到了BIM系统。
BIM系统多用于工程设计、建造和管理。利用这一系统,施工人员从工程动土开始采集每个施工阶段的全方位影像,并建立数据化档案;工程竣工后,借助可视化软件,构建地下管线的三维模型。
“BIM系统相当于我们的‘眼睛+大脑’。其中的3D扫描软件就是眼睛,它拍摄下每个节点施工现场的场景,并收集相关时间、空间信息。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器这个‘大脑’的计算,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出来。”宋喆介绍。
3月23日,项目通过论证。4月2日,在松江腾讯大型数据中心220千伏电缆排管施工现场,小组成员第一次试点应用BIM系统。他们全方位采集影像,记录下了完整的施工过程。施工完成后,小组成员再次来到现场。王敏利用可视化软件将现实场景画面与记录的影像同时调出,综合在一起展示,屏幕上出现了施工完成前后的不同场景。在集成电路装备材料有限公司供电配套项目中,这一系统第二次应用。
后续,国网上海电力电缆分公司计划在上海地区其他电缆工程中推广应用BIM系统。
评论